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一文詳解二分髕骨!

概述

二分髕骨(Bipartitepatella)又稱為髕骨雙分裂,是青少年階段髕骨發育異常出現1個或多個副骨化中心,最常見於髕骨外側髕上1/4 、外 1/4,且常呈雙側對稱發生,而發生在中部的、分左右或上下貫通的少見,個別在骨發育成熟後仍不與主骨融合。

解剖

髕骨是人體中最大的籽骨,它包埋在股四頭肌肌腱中,在膝關節的前部,髕骨是扁平、遠端三角形、近端彎曲的,具有前後表面,三個邊緣和一個尖。在個體站立時,它遠端的尖接近膝關節線。

髕骨在出生時完全為透明軟骨構成,2-5歲時出現骨化中心,17-18歲時骨化完成,髕骨一般只有一個骨化中心,在10-14歲時出現,次級骨化中心一般在15歲左右即癒合。

Saupe根據副骨化核所在部位不同而分為三型:

一型:骨化核位於髕骨下極。

二型:位於髕骨外側。

三型:位於外上角。

其中三型最多見,佔75% , 二型最少, 只有15%, Ogden認為股外側肌的慢性抗力作用於髕骨上段外側是二分髕骨的成因。有作者認為它是形成髕骨的多個化骨核發育過程中未能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發生學上的先天性遺留物。

也有作者認為, 本病為先天性發育不良所致,發病原因為勞損,造成軟骨連線部位遭受牽拉損傷,類似Osgood-Schlatter病等骨骺部疾病的形成,故診斷為“二分髕骨損傷症”。

影像學表現

X線表現:

為正位於髕骨外上角見彎曲較寬頻狀低密度透光線,透光線寬窄度基本一致,透光線相對應邊緣髕骨略顯緻密、毛糙,外上角髕骨呈遊離狀;側位髕骨上方髓腔內見彎曲透光線;軸位髕骨分為大小2塊,外側塊小。

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如圖示膝關節外側偏上可見一類似於“碎骨塊”影,連線處可見一低密度弧狀透明線,寬窄均勻,邊緣硬化

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軸位顯示髕骨分左右兩塊,外側塊較小

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X線正位片顯示外側上方結節狀“碎骨塊”影

MRI表現:

於T1及T2加權像均表現二分髕骨呈低訊號帶,T2加權脂肪抑脂二分髕骨分離帶亦清晰表現為低訊號帶。

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MRI冠狀位顯示髕骨外上方骨性結節訊號,連線處訊號均勻,呈低訊號表現

CT表現:

基本同X線,但經三維重建技術,螺旋掃描獲得的容積資料經多層面重建(MPR)得到軸位、冠狀、矢狀點陣圖像,以及容積再現技術(VRT)重建出直觀立體影象,顯示的則更細緻。

二分髕骨的解剖及影像表現

CT三維重建後顯示外上方小碎骨塊影與主骨相連,顯示更加直觀清楚

鑑別診斷

有以下幾點:

1、二分髕骨一般無外史。

2、一般17~18歲以上髕骨骨化後,有二分髕骨。

3、二分髕骨多位於髕骨外上角,主副髕骨二者間透光帶呈彎曲狀,且透光帶較寬,並且寬窄較一致(X線表現)。

4、透光帶邊緣緻密、可毛糙。

5、在隨訪過程中,二分髕骨既不出現骨痂生長、骨折癒合的X線徵象,也不會發生主、副髕骨間融合。

【版權宣告】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資訊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絡刪除

TAG: 髕骨二分骨化外側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