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胰專家齋浦明夫:醫學探索不能為自己設限

在醫學領域工作久了,往往會看到很多“奇蹟”,也會認識很多不向命運低頭,勇於挑戰極限,創造奇蹟的醫生們。

眾所周知,膽管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可其兇險程度往往容易被人“低估”,在患病初期很多患者並沒有身體不適的感覺,等發現時已經錯過好的治療時機,預後往往不容樂觀。根據日本國立癌研究中心的資料,僅2018年,日本就有近兩萬人因膽管癌喪生。日本橄欖球選手平尾誠二、柔道選手齋藤仁,以及女演員川島直美等許多知名人士,也都因患膽管癌去世。這種癌症的兇險可見一斑。

在病症極為兇險的肝膽胰領域,有這樣一位“不肯認輸”的醫生,他不僅診療經驗豐富,而且手術水準一流,無論是需要進行血管合併切除的肝切除術、胰腺切除術,還是保留臟器功能的手術,他都駕輕就熟。在它的診治下,不少症狀危急的患者獲得了新生,他就是日本肝膽胰外科領軍人物——齋浦明夫。

1.別放棄

膽管癌也

有治癒的希望

“哪有什麼奇蹟,不過是鍥而不捨的堅持和日復一日的練習”,在一次成功手術後的採訪中,齋浦明夫醫生這樣告訴記者。

這次手術,齋浦明夫醫生治癒了一名膽管癌患者——東京葛飾區淨土宗光增寺的第42代住持桑原中夫。

如果不是遇到了齋浦明夫,大師的生命可能只剩下半年。針對大師的病情,齋浦明夫指出大師的癌症病灶雖然已經擴散到十二指腸,且已侵襲到神經,但萬幸的是未見遠端轉移,仍可以進行手術。只是這個手術的難度極高且風險極大,不僅需要切除膽管、胰頭,還要同時切除三分之二的肝和十二指腸,並進行準確縫合。

膽管癌手術本身已經難度很大,更何況大師的病情已經擴散,手術難度更大大加增。這類手術統稱為“HPD手術”,中文名稱為“肝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類手術的術後死亡率高達10%,在日本也僅有幾家醫院能夠實施,手術對精度要求極高,術中一個極小的失誤都將導致嚴重後果。

值得慶幸的是,桑原先生的手術進行十分順利,術後身體恢復也超乎預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齋浦明夫醫生用他嫻熟的醫術再一次創造了“奇蹟”。

2.

常見的膽管癌

轉移途徑有哪些

膽管癌之所以兇險,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它發病隱秘難以察覺,發現即中晚期,但更重要的是它易轉移,且轉移部位常常涉及結構複雜部位,為治療增加更大難度。

比較常見的膽管癌的轉移途徑有三個:

一是直接浸潤。在膽管癌早期,發生大範圍及遠端轉移者較少,主要是沿膽壁向上、向下直接浸潤,另外,膽管癌還可經淋巴轉移,最常見的是肝部淋巴結轉移,這類轉移比較兇險,可累及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結。

二是血道轉移。血道轉移常見於膽管癌晚期,以肝轉移最為常見,尤其是上段肝血管,也可向臨近器官如膽囊、胰腺轉移。

三是神經轉移。腫瘤細胞常透過神經周圍間隙向近端或遠端方向轉移。

在三類常見的膽管癌轉移中,以肝轉移最多見,尤其是高位膽管癌,其癌組織易侵犯門靜脈,形成癌性血栓,同時也可能向鄰近器官胰腺、膽囊轉移。就病理組織學來說,低分化腺癌的惡性程度高,很容易向周圍組織浸潤生長及透過血液迴圈及淋巴管轉移,手術效果差;而高分化腺癌生長較慢,不易侵犯其它器官,較少發生轉移。就腫瘤的生長方式來看,管壁浸潤型的轉移率相對較高,而內生型的轉移相對機率較低。

3.

肝膽胰相關癌症

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目前關於肝膽胰相關癌症的診斷方法也相較之前有了很大進步,但還是以血液檢查(生化實驗)和超聲檢查為主,透過血液檢查通常可以發現肝酶和膽酶異常,但是這些指標對於診斷膽道癌特異性較差。齋浦明夫醫生建議,對於疑診膽道癌的患者,應將腹部超聲檢查作為首選,腹部超聲可以篩選出50%以上的膽囊癌病患。

另外,CT檢查應在膽管引流之前進行,尤其是對膽管癌患者而言。多排螺旋CT(MDCT)能夠實現多層面重建,有利於準確地評估腫瘤擴散程度以及與主要血管的解剖關係,對於評估病情進展及手術治療患者均有很大幫助。

對於不同的肝膽胰癌症,其他常見檢查方法對於病程診療也有不同作用,磁共振(MRI)有助於準確定位膽管癌並確定區域性轉移部位,例如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經ERCP或經皮經肝膽管造影因為解析度高,可檢查腫瘤的縱深侵犯深度;膽管內超聲(IDUS)可以幫助檢查垂直和縱向侵犯深度以及是否侵犯血管;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FDG-PET)可發現腫瘤有無遠處轉移和復發;超聲內鏡(EUS)能夠發現肝門膽管癌有無侵犯動脈和腫瘤的縱深侵犯程度。

齋浦明夫醫生表示,雖然肝膽胰方面的癌症較為兇險,但是也不必過於驚慌,任何疾病都有剋制它的療法,相信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未來患者將有更多可選擇的治療方案。

TAG: 膽管癌轉移手術齋浦明夫肝膽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