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新藥裡的“雙面膠”:來來來,看一看雙特異性抗體的神操作

近期,一款叫做倍利妥(貝林妥歐單抗,英文商品名Blincyto)的白血病新藥在國內正式上市,已經在各大城市的醫院或藥房開始供藥。

這是全球首個靶向CD3和CD19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此前,2020年12月3日,貝林妥歐單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

前體

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ALL)。

1

貝林妥歐單抗的神功能:“雙面膠”是個啥?

因為有單身的人,所以就有光棍節。有人不願意過關棍節,所以想脫單。

抗癌藥物裡也有單抗,為了提高抗癌的活性,所以就有了雙抗。

單抗,是“單克隆抗體”的簡稱,指的是產生這抗體的細胞,都來自同一個原始細胞。雙抗,是“雙特異性抗體”的簡稱,是透過基因和蛋白質工程的技術,讓兩個單抗脫了單,成了雙。

比如說貝林妥歐,就是一個CD19的單抗和一個CD3的單抗融合而成。製造雙抗的方式有很多種,在設計製造貝林妥歐的時候,科學家只是選取了抗體上的抗原結合區,透過基因工程的手段,把兩個抗體的抗原結合區連線到了一起。(雖然貝林妥歐是一個“雙特異性抗體”,但是通常還是被稱為單抗。)

抗癌新藥裡的“雙面膠”:來來來,看一看雙特異性抗體的神操作

為什麼非要把這兩個抗體搞在一起?

CD19是B細胞表面的一個常見蛋白,在很多源自B細胞的腫瘤細胞上,就有CD19,所以CD19也就成了治療這些腫瘤細胞的靶點。而CD3,則是T細胞表面一個有重要功能的蛋白。

所以,貝林妥歐就有了同時結合CD19和CD3的功能,就像是一塊“雙面膠”,左邊粘住了T細胞,右邊粘住了癌細胞。這種型別的分子,也有了一個名字: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英文簡稱BiTE。

BiTE,有“咬”的意思,所以CD19和CD3單抗脫了單,成了雙面膠,就是靠“咬”,硬生生地把T細胞和癌細胞拉在一起。

抗癌新藥裡的“雙面膠”:來來來,看一看雙特異性抗體的神操作

原來以為兩個單抗脫了單,成了雙,事就完了,沒想到竟然還搶了紅娘的劇本,牽起了紅線,讓T細胞和癌細胞走到了一起。

不過,很多“在一起”,結局都是悲劇。

T細胞和癌細胞近距離親密接觸之後,命運各自有所不同:T細胞卻被激活了,癌細胞卻消亡了。

CD3就像是T細胞上啟用鍵,被“雙面膠”咬住之後, T細胞就被激活了。T細胞透過分泌穿孔素(“暗器”)在癌細胞的細胞膜上穿孔,再透過分泌的顆粒酶來殺死癌細胞。但是,這需要距離靠得近,效果才能發揮好,如果太遠了,暗器就會失去了準頭。有了雙面膠之後,T細胞能穩穩地貼在癌細胞上,閉著眼睛也能把癌細胞殺死。

貝林妥歐導演的這場悲劇,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卻是喜劇。

2

貝林妥歐單抗的臨床效果

以上是不嚴肅的科普劇本。作為嚴肅的科普,要說一個藥有沒有用,一定要說一說臨床研究資料。

2014年,貝林妥歐成為全球首個獲得批准的BiTE。貝林妥歐最先獲得FDA批准的適應證,是“費城染色體陰性(Ph-)的複發性或難治性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這是一種不太常見的ALL,癌細胞源自“前體B細胞”,所以表面有CD19。但為什麼是“費城染色體陰性”患者才能用?因為這些患者無法使用伊馬替尼等靶向藥,急需新的治療性藥物。

支援貝林妥歐獲得批准的關鍵性臨床試驗,是一個多中心的單臂試驗,共有185名成年人患者,全都接受了貝林妥歐治療。試驗結果表明,32%的患者在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身體裡已經查不到癌細胞,緩解期中位數時間為6。7個月。

貝林妥歐的首次批准,是透過加速審批通道獲得的,還需要在隨後的臨床試驗中驗證臨床獲益。貝林妥歐治療後患者獲得的完全緩解,是否最終能轉化成

總生存

(OS)的獲益?畢竟對於癌症患者來說,OS獲益才是治療有效的“金標準”。

隨後完成的3期臨床試驗(TOWER臨床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1]。貝林妥歐沒有讓人失望,與化療相比,貝林妥歐治療組的

總生存

(中位數, mOS)顯著提高了(

7.7個月 vs. 4.0個月

),死亡風險減少29%(HR 0。71, 95% CI 0。55 - 0。93; P = 0。01)。

抗癌新藥裡的“雙面膠”:來來來,看一看雙特異性抗體的神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的臨床試驗表明,貝林妥歐對費城染色體陽性(Ph+)的患者也有效,因此在2017年貝林妥歐獲得FDA完全批准的時候,適應證修改為“成人和兒童的複發性或難治性前體B細胞ALL”,不再受限於費城染色體的狀態。

2018年3月,貝林妥歐獲得新適應症的批准,用於治療首次或第二次完全緩解後有微小殘留病變(MRD)的B細胞前體ALL(MRD大於或等於0。1%, 成人和兒童)。

對於血液/骨髓系統腫瘤患者,在治療之後,即便常規檢查達到了完全緩解,但如果採用更高靈敏度的檢測,還是可能查出極少量癌細胞,這就是MRD。這些殘留的癌細胞會導致患者病情的復發。因此,治療的最高標準,不是達到一般的完全緩解,而是要MRD也需要達標。

在臨床試驗中,對於接受經一線、二線治療達到完全緩解,但仍有微小殘留病變的患者,繼續使用貝林妥歐進行了治療。5年隨訪發現,

使用貝林妥歐治療後,患者mOS為36.5個月

,其中78%的患者在用藥一個週期後MRD轉陰(低於檢測靈敏度閾值,

而這些MRD轉陰的患者mOS也更長,達到了38.9個月

[2]。

對於新診斷的Ph+ALL患者,如果使用貝林妥歐與達沙替尼(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聯合治療,

完全緩解率可以達到98%!

在18個月的隨訪時間內,患者總生存率和無疾病生存率高達95%和88%

[3]。這為Ph+新診斷患者探索出了一條無化療的新路徑。

3

貝林妥歐單抗曲折的誕生歷程:差點兒被拋棄

2020年,貝林妥歐的全球銷售額達到 3。79 億美元。不管作為紅娘還是抗癌藥物,貝林妥歐都是成功的。

但是,這麼一個成功的“雙面膠”,當年卻差點就被放棄了。

2001年,在使用貝林妥歐治療淋巴瘤的1期臨床試驗中,不但看不到抗癌效果,而且發現患者在治療中出現了神經毒性[4]!

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脫單的過程中,抗體的Fc結構被刪節掉了,這樣使得 “雙面膠”的分子量較小,可以增加滲透性。

也正是因為這個操作,貝林妥歐在人體內的半衰期只有2小時,也就是說,每過2小時,體內的貝林妥歐就會減少一半。要維持藥物的活性濃度,有兩個辦法:或者每次大劑量注射,按照一定的時間頻率反覆注射;或者採取打點滴的方式,低劑量、連續輸液。

可能因為病理的原因,也可能因為治療所致,患者的血腦屏障通透性會增強,如果一次注射的劑量太大,就會有較大量的抗體分子進入中樞神經系統(CNS),與CD19陽性的細胞結合,釋放細胞因子,造成神經毒性 [5]。

在早期臨床試驗中,貝林妥歐是每天注射一次,每次需要注射的劑量很大,導致副作用太明顯。

意識到問題的癥結之後,臨床方案獲得了修改,變成了目前打點滴的方式,透過使用輸液泵,以恆定流速連續靜脈輸注給藥。這樣,“雙面膠”就變成了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體,而不是像鄭州的暴雨那樣,一下子灌入。

注射方式的問題解決了,但是要注射多久呢?

在貝林妥歐注射到患者體內後,如果檢查血液迴圈系統裡的T細胞數量,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T細胞數量減少了!

當然,這不是因為T細胞真的減少了,

而是因為T細胞都被調動起來,奔赴到腫瘤組織,

所以在血迴圈系統裡看不到了。這應該是個好事,但卻帶來了一個問題:癌細胞需要一個一個地幹掉,如果T細胞餘額不足,不能源源不斷地奔赴癌組織,但癌細胞又在不停地增殖,此消彼長,那抗癌的效果也還是不行。

好在堅持注射貝林妥歐之後,T細胞的數量會逐漸增長,在18天左右達到峰值。所以,目前貝林妥歐的一個治療週期是28天,需要連續輸液給藥。

在歐美,藥價與住院的費用是非常昂貴的,如果患者需要住院28天,治療成本就會太高。而目前貝林妥歐單抗可以使用非常簡易的輸液泵,在第一個週期的治療中,患者只需要在頭9天住院,確認沒有安全性問題,此後便可自行在家治療;在第二個週期的治療中,患者也只需要在頭2天住院。

如今貝林妥歐在中國正式上市了,相比早前曾公佈的掛網價格,最新調整後的價格大幅降低為12900元/劑,對於一個體重45公斤以上的成人來說,一個療程費用約為29萬元,相比之下,其在美國每個療程需要高達8。9萬美金(摺合57。5萬人民幣)。也就是說,只需要半價,中國的患者就可以用上這款新藥。

抗癌不容易,做抗癌新藥也不容易。每一個光鮮靚麗的抗癌藥物,都走過了曲折的道路。

“雙面膠”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 H。 Kantarjian, et al。 Blinatumo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9) (2017) 836-847。

[2] N。 G kbuget, et al。 Blinatumomab for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adults with 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31(14) (2018) 1522-1531。

[3] R。 Foà, et al。 Dasatinib–Blinatumomab for Ph-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3(17) (2020) 1613-1623。

[4] K。 Dhingra, ‘Industry corner: perspectives and controversies’: a new series in Annals of Oncology, Annals of Oncology 26(7) (2015) 1279。

[5] T。 Jain, M。R。 Litzow, Management of toxicities associated with novel immunotherapy agents in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Hematology 11 (2020)2040620719899897。

TAG: 妥歐貝林細胞單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