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的廣東中醫|何竹林與《中醫骨傷科學》

典籍裡的廣東中醫|何竹林與《中醫骨傷科學》

▲何竹林為學生示範骨科整復手法(1965年)

典籍裡的廣東中醫|何竹林與《中醫骨傷科學》

▲何竹林與子何應華、媳潘少卿合影(1959年)

典籍裡的廣東中醫|何竹林與《中醫骨傷科學》

▲何竹林藥方墨跡

何竹林(1882-1972),原名錦燊,字炳,廣東南海縣九江人,我國近代十大骨傷科流派的創始人之一,嶺南傷科的代表人物。世代業醫,祖輩精於傷科,有粵海跌打王、西關華佗之稱。從醫、從教70年,生前任職於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是著名傷科臨床家、中醫教育家。1972年1月20日病逝於廣州,享年90歲。

繼承家學醫術高超

一家行醫、一族行醫,這種家族行醫的傳統是嶺南骨傷科的一個特點,何氏骨科也不例外。

何氏家族自清以來世代行醫,到了何竹林的父親何良顯這一代,因酷愛武術、擅長骨科,方圓數十里都小有名氣。他們從南海來到了廣州,在西關開設跌打醫館。1872年何竹林出生,他受父親影響,自幼酷愛習武學醫。8歲時他被父親送到光孝寺跟隨一位高僧習武,14歲時又拜番禺民間武林高手胡賢拳師為師。經過十年勤學苦練,他的武藝醫術均大有長進。

1901年,十八歲的何竹林滿懷壯志,決定按照以前跌打功夫的行規“走江湖”。他從廣州北上經珠璣古巷入江西,經河南一路到北京,然後又去了哈爾濱。返回時又經山東半島到南京、上海等地,然後由水路回廣東。一路上,他行醫賣藥廣交朋友,不僅學到了各地的方言,也鍛鍊了他與別人溝通的技巧,尤其還學到了槍火傷、內傷等的處理方法,比如怎麼用藥敷將子彈取出來。三年遊歷,提高了醫術武藝,磨練了堅強意志,同時也讓他感受到了更多的人間疾苦。

1904年,二十出頭的何竹林遊歷歸來,立志懸壺濟世。他繼承父業,在廣州西關文興大街開館行醫,掛招牌稱“城西何氏,世傳傷方,專醫跌打,善取炮馬”,炮馬就是子彈,意思是他不僅可以治跌打損傷,還可以治槍傷。開業不久,他便因成功救活一位墜樓重傷的老婦人一舉成名。

一位家住海珠區紫薇街的老婦被人送來求醫,她從5米高的樓上墜下,重傷頭部,當時便不省人事。家人先把她送到長堤的工人醫院——— 一家法國天主教會辦的韜美醫院救治,洋醫生見怎麼都拍不醒,便連連擺手搖頭,說已無藥可救。家人聽說何竹林治療跌打很厲害,便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找了過來。何竹林檢查一番,透過中醫按點的手法使病人甦醒之後,給病人服下“通脈止痛散”,經過一週精心調理,這位老人便可以起床走動了。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何竹林救活了洋醫生認為已無活路的病人的訊息轟動了全城,同時也為中國醫生贏得了好名聲。

破腹穿腸能活命

1924年,廣州爆發了商團衝突,在一次火拼中,有位市民被流彈射穿肚皮,腸管外露,流血不止。傷者被送到何竹林醫館救治。何竹林仔細察看後,先用“銀花甘草水”外洗,再用米酒消毒,把腸管推回腹腔,最後用麻線縫合傷口,外敷“解毒生肌膏”。

傷者康復後,感激涕零,特製一塊牌匾送給何竹林,上書“破腹穿腸能活命”七個大字。在很多人看來,一個跌打大夫能夠治療槍火傷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大家都把他看做“神醫”,何竹林的名聲也越來越盛。

何竹林醫術高,醫德也高尚。他不僅對貧苦病者贈醫施藥,還與中醫同業者組織西關贈醫所。日機轟炸廣州時,何竹林便組建長壽街民眾救護隊,自任隊長,把自己的醫館作為隊部,免費為群眾治傷診病。他常說一句話:“道無術不行,術無道不長,”意思是有醫術沒有醫德行不通,有醫德沒有技術也不長久,道和術要兼修。

公佈秘方 後繼有人

解放前,何竹林一直恪守家規,視驗方為傳家寶,只傳男不傳女,更遑論傳給外人。但是解放後,何竹林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尊重,想法開始慢慢轉變。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創辦,德高望重的何竹林受聘到該院任教。任教期間,何竹林摒棄“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舊觀念,不僅在教學上嘔心瀝血,還把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療效顯著的骨科秘方、治療手法和用藥經驗,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至今仍被廣泛使用並受患者稱道的“田七跌打風溼軟膏”,就是根據何竹林獻出的秘方製成的,臨床應用的有效率高達98%。

何竹林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還悉心授徒60多人,其中高徒高北海、岑澤波、黃憲章、譚昌雄等已成為嶺南名醫。今天他的學生中有不少擔任骨傷科教授或主任醫師,有的在海外和港澳地區設館行醫,把何氏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傳播到海內外。

由於何竹林的影響和培育,他的6個兒子均以骨傷科為業,4個女兒中也有兩人從事中醫事業。

學術成就影響深遠

何竹林行醫任教6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1956年,他為廣州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主編和講授了《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外科講義》等,這不僅是他豐富的骨科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中醫骨傷科學的重大貢獻。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把他列為現代骨傷流派全國十大名家之一。

何竹林認為:“中醫骨傷科醫師就是中醫內科醫師加上一雙懂得續觔接骨的手”。他認為中醫治療骨傷科疾患的特色之一就是強調整體觀念,中醫內科醫師的基本功,同樣也是骨傷科醫師的基本功。學習中醫骨傷科,首先要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骨傷科文獻。如果只重視復位手法和夾縛固定操作,而忽視基本理論學習,就會成為一個僅懂得操作的“工匠”,遇到危重證候便束手無策,甚至會誤人性命。

他提出既遵循中醫經典著作和歷史文獻理論,又要重視現代科學知識,在實踐中理論學習與基本功訓練相結合。善於恰當運用自身的腰力、腿力、手力替傷者接骨。

他還注重對嶺南草藥的研究,年輕時曾親自到羅浮山、西樵山採藥,製成膏、丹、散等中成藥和外洗舒筋湯。對骨折有顯著療效的經驗方《駁骨散》已被編入全國中醫學院作為統一教材。

何竹林與時俱進,他對中西醫的認識也很深刻。他說“泥古不化則難以進步,執今斥古則無以成全,以中拒西有礙發展,化中為西易失根本,須以求實的精神,博採中外,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造福患者。”他還提出中醫的“祛瘀療法”將會為世界醫學所用。何竹林以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引領著廣東的骨傷科事業創新求進,影響深遠。

正骨手法與用藥獨特有奇效

何竹林治療骨傷的手法、醫方、用藥都十分獨到。

何竹林憑著精確的手法和獨特有效的固定技術著稱於世,而他的正骨手法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在講稿中曾這樣描述正骨手法述要:“正之謂何?使之合度也。骨之不正其狀有五:一曰側歪,二曰駕迭,三曰屈角,四曰旋轉,五曰離延。五狀見一,均須經手法正之,使其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或正其斜,或完其闕。蓋人體筋骨,氣血煦濡,向具生機,故接骨者應如扶植樹木,以順其性意,是謂至治,比之單以器具從事於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此乃言中西正骨之別:西醫接骨如木匠之接木,中醫之駁骨如扶苗植樹。”這簡單的比喻形象又生動地道出了中醫正骨特色。

何竹林治療骨折手法獨特,講究剛柔逼直。剛是強力,柔是緩力,逼是推力,直是壓力。他的手法講究牽動,在牽引下將骨折進行導引。比如顳頜關節脫位,廣州話叫甩下巴,以往都是用手在口腔內一抹一推進行整復,但何竹林可以用他的一抹嘴復位法,不經口腔就可以將掉下巴弄回來。在長期的骨科臨床實踐中,他將傳統正骨八法總結為理傷手法,即觸控、牽引、端提、揉捏、旋轉、屈伸、按摩、推拿八法,使中醫正骨手法理論學說得到了傳承和發揮。

何竹林治療骨折講究無創為上,他認為人體有氣血有陰陽,就像樹木一樣,樹木離不開陽光水土,人體也離不開氣血,在治療過程中最好是不損傷氣血。他也很注意內外兼治。內外兼治、筋骨並重、醫患合作、動靜結合這個是何竹林的特色之一。有時固定患處以後何竹林也會鼓勵病人運動,促進血液迴圈。

何竹林在辨症治病時,不拘泥於一方一法,用藥上既用傳統中藥,也用嶺南草藥。他在世時全國第二版的教材中,活血祛瘀的藥物大多是辛溫的藥物祛瘀的,但在他看來,南方天氣比較炎熱,辛辣辛溫的狗皮膏貼上會不舒服,辛涼的藥物像丹參、救必應這些涼藥一樣可以祛瘀,所以他認為挖掘嶺南草藥辛涼的寒涼的祛瘀的藥物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他針對一些軟組織的損傷,研製出了貼上去涼涼的很舒適的,同時又消腫活血比較快的跌打膏。他的外洗方舒筋湯中兩面針、路路通、透骨消、毛麝香也均是嶺南草藥。

養生最重睡眠

何竹林高壽九十,八十八歲時仍體力強健,還能為患者治療髖關節脫位。他的“食補不如睡眠好”的養生觀也很值得學習。他說:“我粵地處嶺南,日長夜短,子午之眠,尤為重要。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得好。用腦之人,須知膽清則腦清,陰陽相濟之理。”子時即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中醫認為這是一個陰陽交接的時段,如果此時睡得好,第二天的精神就會很充足;反之則精神不濟。

何氏跌打風溼

藥酒處方:

三七、當歸、威靈仙、羌活、五加皮、透骨消、大黃、梔子、防風、豨薟草、寮刁竹、九里香、獨活、薄荷、忍冬藤、黃柏、伸筋草、海桐皮、澤蘭、續斷、甘草各l20g,骨碎補、白芷、本瓜各240g,樟腦480g,桃仁30g。

製作方法:

將上述草藥切細,蒸半小時,等溫度降低後放進酒罈,加入50度米酒20kg,密封,浸泡3周,濾出藥液即成。

藥用功效:

具有活血祛瘀、消腫定痛、祛風除溼、舒筋活絡的功效,治療骨折、脫位、軟組織扭挫傷、肌腱勞損、筋骨痠痛、風溼痺痛。外塗患處,或在施行理傷手法時配合使用,亦可棉紗浸溼外敷。■

【來源:南方都市報,作者:房俊霞】

TAG: 竹林中醫骨傷科手法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