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鄭新 國醫大師(1925。5—2021。2)

鄭新,第二屆國醫大師,曾任重慶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擅治腎臟疾病,鄭老關於腎臟疾病的學術思想主要是“腎病三因論”和“腎病多瘀論”。現將鄭老治療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仁。

腎病三因論

“腎病三因論”是鄭新繼承中醫理論,並經過四十餘年腎臟病臨床研究之大成所總結出來的。“腎病三因論”是以腎臟病為綱,中醫臟腑經典理論為基礎,涵蓋了與腎臟病密切相關臟器肺、脾、腎之生理、病理、相互關係、辨證施治以及理、法、方、藥等在內的一整套理論體系,是中醫臟腑學解釋腎臟病相關聯絡並用以指導臨證診療的創新性中醫理論學說。多年來,在指導腎臟的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辨證施治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鄭新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發現,諸多腎臟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大多與肺、脾、腎三髒相關。或相互影響,或互為因果,或由此及彼,在疾病的演繹程序中起著關鍵作用。張景嶽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治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治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肺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肺為華蓋,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為水之上源。肺又為嬌髒,易受六淫邪氣侵襲。風為六淫邪氣之首,多兼夾寒、溼、熱、毒,合而為患。表氣虛則衛外不固,腠理疏鬆,風等邪氣每易乘虛而襲。風寒外束,風熱上受,均可導致肺氣閉塞,氣失宣暢。通調失司,水液不能敷布及下注於腎,水溼、溼濁更甚。水液執行逆亂,泛於肌膚乃成膚腫。

故《素問·水熱穴論》說:“勇而勞甚,則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肌膚,客於六府,行於皮裡,傳為跗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風邪犯肺,肺氣閉鬱,治節失司,氣機升降失調,水道通調不利,水精不能敷布,則精微與濁物下流膀胱發生蛋白尿;風熱毒邪壅肺、入腎傷絡,血不循常道故尿血。反之,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長期大量的精微物質洩於體外,腎虛脾弱,精血耗傷,衛氣不固,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又可招致風寒溼熱外邪的侵襲。因此須審證求因,分清標本、虛實,擇其法而治之。鄭新常採用益肺、宣肺、清肺、潤肺四法治療因肺所致的腎臟疾病。

益肺法:

對於肺氣虧虛,容易外感,導致腎病反覆發作、加重、病情進展的患者,鄭新常用補益肺氣的辦法,選用玉屏風散治療,藥用黃芪、防風、白朮。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防風

宣肺法:

對於已經感受外邪,出現肺失宣降的患者,鄭新多選用宣肺驅邪法。如屬外感風寒,則予辛溫解表,多用荊防敗毒散、參蘇飲等;若是外感風熱,多用銀翹散。

清肺法:

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病情進一步發展,以致熱毒蘊肺,治宜清肺解毒,多用五味消毒飲。

潤肺法:

慢性腎病屬肺腎陰虛者,經常出現反覆咽乾、咽痛、咽紅,當屬陰虛肺燥,鄭新常用養陰潤肺法,多用自擬利咽湯(玄參、太子參、板藍根、魚腥草、蟬衣、大力子)。

外邪傷腎多見於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腎衰合併感染等情況。外邪傷腎,終至肺脾腎三髒受損,水液代謝失調。而肺脾腎俱虛,衛外失固,更易復感風邪,而致病情反覆,遷延難愈。因此,預防感染、控制感染又是防止其反覆發作的前提。治病必求其本,正本方可清源。

因脾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一是將五穀之精微敷布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二是傳輸水溼,將來自上源之水下輸膀胱。脾為中土,喜燥而惡溼。脾虛,則水溼不化。運化失職淪為水腫;脾氣虧虛,生化無源,中氣下陷,致蛋白等精微物質下洩;脾虛,水溼不運,水溼、尿素氮、肌酐等濁毒內蘊,故有“諸溼腫滿皆生於脾”之說;另風邪夾溼最易困遏脾陽,導致脾失健運,不能升清降濁,以致水液氾濫,溼瘀交阻。

鄭新認為脾為治水之髒,脾虛土不治水而反克。難治性腎病病程長,病根沉痼,病情反覆發作,加之長期、大量使用激素和細胞毒藥物,如中藥雷公藤、清熱解毒藥物都可影響脾胃功能,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引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脾失健運則水液氾濫而加重水腫。清氣不升,精微下洩,加重蛋白尿。脾虛又有脾氣虛和脾陽虛之分。表現又可以虛為主或虛實夾雜。其主要治法有:

脾虛氣滯:

治宜理氣和中,健脾利溼,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合五苓散加黃芪。

脾虛溼滯:

治宜健脾燥溼、行氣利水,方選胃苓湯加薏苡仁、懷山藥、芡實、砂仁等。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芡實

脾胃虛寒:

治宜溫中散寒、健脾利溼。方選理苓湯加吳茱萸、廣木香、玄胡、臺烏藥等。

脾陽虛衰:

治宜溫陽健脾、行氣利水。方選實脾飲合五苓散加砂仁、炒三仙、黃芪、黨參等。

因腎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腎主水,司開闔、二便,主藏精。腎精充腎氣足,氣化得當,開闔有度,人體水液平衡得以維持。今腎虛,腎不藏精則蛋白、精液等精微物質外洩;氣滯寒凝、虛火擾腎都可以導致血不循經,產生尿血:腎陽虧虛,陽不化氣,開闔失靈則水溼濁毒內停。造成水腫、尿素氮、肌酐、尿酸等代謝產物增高。對於因腎而產生的腎臟疾病,鄭新的辨治思路如下。

腎陰虛:

治宜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選知柏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另加大小薊、白茅根、阿膠、三七、牛耳大黃等。

腎陽虛:

治宜溫腎益氣。常用濟生腎氣丸加當歸、黃芪、菟絲子、金櫻子等。

腎陰陽兩虛:

治以陰陽雙補。用濟生腎氣湯合補血湯,大補元煎加二至丸、棗皮、菟絲子、金櫻子、淫羊藿等。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菟絲子

臨床中常見的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病程纏綿。如未治或治療不當,最終將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直至終末期腎病。此時臨床表現更錯綜複雜:或肺腎兩虛,或脾腎兩虛、或肺、脾、腎俱虛,且虛中又常夾實,使整個病變過程中出現本虛標實之表現。

脾虛溼滯、氣血不足:

證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納呆腹脹,夜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治宜健脾利溼、益氣養血。基本方:當歸12g,白芍30g,廣香12g,黃連6g,黃芩12g,黃芪30g,黨參30g,白朮15g,黃精30g,懷山藥30g,茯苓30g,澤瀉30g,芡實30g,乾薑6g,砂仁12g,益母草10g,熟大黃6g。

脾腎陽虛、水溼不化:

證見畏寒身倦、食少便溏,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象沉細。基本方:制附子12g,白朮12g,茯苓30g,白芍15g,厚朴12g,豬苓30g,澤瀉30g,桂枝12g,法半夏12g,陳皮12g,砂仁12g,川芎12g,丹參30g,熟大黃6g。

腎陽虧虛、氣化不利:

證見腰腿痠軟,小便不利或夜尿增多,面色蒼白,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溫腎化氣行水。基本方:熟地30g,懷山藥30g,棗皮15g,丹皮12g,茯苓30g,澤瀉30g,川牛膝12g,車前子15g,桂枝12g,黃芪30g,白朮15g,當歸12g,仙靈脾30g,菟絲子15g,金櫻子15g,益智仁15g,臺烏12g,熟大黃6g。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丹皮

下焦虛火、腎陰虧損:

證見口乾舌燥,腰膝痠軟,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眠差夢多,五心煩熱,尿少而黃,舌苔薄黃或少苔,脈象細數。治宜清洩虛火、滋陰補腎。基本方:知母12g,黃柏12g,生地30g,懷山藥30g,棗皮15g,丹皮12g,茯苓30g,澤瀉30g,川牛膝12g,車前仁15g,女貞子30g,旱蓮草30g,黃芪30g,當歸12g,生大黃6g。

脾腎溼熱、運化失司:

證見面色淡黃,胸腹痞滿,口苦納少,頭暈倦怠,腰膝痠軟,尿少黃熱或頻數不利,舌紅苔黃白膩,脈象濡數。治宜宣化脾腎、清利溼熱。基本方:杏仁12g,白豆蔻12g,苡仁30g,淡竹葉12g,厚朴12g,水半夏15g。蒼朮12g,黃柏12g,川牛膝15g,益母草10g,石葦30g,茵陳12g,金錢草30g,蒲公英30g,生大黃6g。

腎氣陰兩虛:

治宜氣陰雙補。選參芪當歸地黃湯加二至丸,知柏地黃湯加減,用生地、懷山藥、棗皮、知母、女貞子、旱蓮草、枸杞、龜膠、菟絲子、當歸、黃芪、太子參等。

腎病多瘀論

急、慢性腎臟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以及腎功能損害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特徵。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從中醫病因、病機分析,大多屬於本虛標實證。本虛乃肺、脾、腎俱虛,標實則主要表現為外邪、溼濁、瘀滯等。鄭新認為在腎臟病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中,皆可致瘀。一般來說,因虛致瘀常常是血瘀形成的始因,實邪則是加重血瘀的繼發因素。然而,不論是誘發或是繼發,一旦導致血瘀形成,常常是虛實相兼,相互致瘀。另一方面,血瘀之變反過來既影響氣血陰陽等正氣的化生,又使水溼、溼熱、溼濁之邪愈加猖狂肆虐。外邪、溼熱、瘀血、脾腎雙虧、氣陰兩虛,直接影響血液的正常執行產生或加重血瘀。

因虛致瘀

本虛主要責之於肺、脾、腎臟的功能虛損。腎虛則元氣虧虛,無力推動血液,所謂“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為瘀”,腎氣虧虛,而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滯。腎病脾腎陽虛者,可因寒從內生,寒凝經脈則澀滯不暢而成血瘀。若腎病患者陰虧水乏,相火偏亢,煎熬陰液,則血液濃聚,阻而成瘀。

因實致瘀

實邪致瘀大多與溼密切相關。水溼為腎病的常見致病因素,由於溼性黏滯、重著,最易阻遏氣機,妨礙血行,而成血瘀。

因此,鄭新的“腎病多瘀論”是中醫“久病及腎”“久病多瘀”論在腎臟病領域中的發展,是對產生血瘀的最好詮釋。

國醫大師鄭新:治療腎病經驗

▲薑黃

在臨證中也可看到慢性腎臟病血瘀與水腫、蛋白尿、血尿及尿素氮、肌酐之關係。水腫與瘀血互為因果關係,水腫日久,腎陽衰微陽氣虛損,鼓動無力,血行受阻,血為之瘀結;反之,瘀阻血脈“血不利則為水”加重水腫病情。慢性腎臟病之蛋白尿守健脾補腎、固攝之法,往往難以消除。因血瘀腎絡,精氣不能流通,精微下注可形成蛋白尿。這種頑固性蛋白尿宜從瘀論治。

慢性腎臟病之血尿多為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氣虛不攝,血不歸經所致。但也有血阻腎絡,血不循經所致。這種頑固性蛋白尿宜從瘀論治。慢性腎臟病之血尿,多為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氣虛不攝,血不歸經所致。這種頑固性血尿,可從瘀而治。慢性腎臟病後期,部分患者腎功差,表現為尿素氮、肌酐增高,所致之因多為溼熱鬱阻、瘀血阻絡。用補益脾腎之法改善腎功,反助溼生熱、閉門留寇,致尿素氮、肌酐難以降低。而清熱利溼與活血化瘀並用,使邪去有路,腎功可得到改善。

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活血化瘀藥物可改善病人血液高凝狀態,改善腎臟微迴圈,增加腎臟入球動脈和出球動脈的血液供應,對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有很好的療效。病理檢查發現慢性腎炎的腎小球病理損害多為增生型、硬化型病損,腎小球有微血栓形成,微迴圈有明顯瘀血,也證明了血瘀存在的客觀性。因此鄭新認為血瘀不單是腎臟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機之一,而且是腎臟疾病持續發展、腎功能進行性減退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活血化瘀則是治療腎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故在腎臟疾病的診治過程中,辨證不忘血瘀,治療不忘化瘀。在辨證的基礎上,常加用活血利水的益母草,養血行瘀之丹參、當歸,溫經活血之川芎、紅花,破血通瘀之桃仁、薑黃、莪術、水蛭,清熱活血之大黃,通絡活血之全蟲、地龍等。中成藥製劑則常用保腎康、丹參滴丸、川芎注射液等,其結果是法彰效顯。■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2年1月21日第五版,重慶市中醫院 熊維建、楊敬、雷蕾】

TAG: 12g30g腎病15g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