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催眠現象十分常見,如何高效識別防止被忽悠?

不少患者、家屬一聽到催眠,就感到很神秘,併產生一些誤解:

有的望文生義,以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只能用來解決失眠症狀;

有的以為催眠是在睡著時進行的,不知不覺之間就能治療精神心理症狀。

以上都是對催眠的錯誤理解。如果大家找的催眠治療師是這樣說的,甚至是這樣做“治療”的,那百分百是忽悠,大家趕緊跑。

那催眠到底是什麼?目前世界上對“催眠”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同機構和催眠治療師的理解不完全相同。

比如,美國心理協會(APA)將催眠描述為“一種專注的意識狀態,在該意識狀態下出現對周圍注意力的縮減,對暗示的增強”。這個定義過於抽象和粗糙,無法整合所有催眠學派的內涵。

而現代催眠學大師艾爾曼對催眠的解釋是:“催眠是一種繞過個人批判能力而產生選擇性思考的心理狀態”。

催眠狀態有2個本質特徵,一是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二是使人暫時放下(或者繞過)理性思維,或者說批判性思維。

在催眠狀態下,個體大腦非常容易接受外界的資訊,學習能力更強,而且催眠深度越深,學習能力就越強,有研究表明,可達到非催眠狀態的5到50倍。

可能有人擔心,既然催眠會使人暫時放下(或者繞過)理性思維,很容易受到當時外界資訊的影響,那會不會使人不理性?這會不會導致危害?

應該說,催眠技術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一個工具。

生活中的催眠現象十分常見,如何高效識別防止被忽悠?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精神心理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常見的催眠可以起到比較明顯的作用。比如臨床中最常用的催眠暗示療法,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症狀。

而我們創立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則更加高效,可以深入到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精準化找到相應的病理性記憶,高效修復,可以幫助患者大幅度緩解症狀,甚至令症狀快速消失。這些症狀包括上文提到的失眠,還包括抑鬱症、雙相障礙裡的情緒症狀,成癮疾病裡的“心癮”,強迫症裡的強迫行為、思維等等。

還有,當我們高度專注於學習、工作時,其實也相當於自我催眠的狀態,學習和工作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愛因斯坦為什麼能成為傑出的物理學家?除了可能存在的天賦因素外,他因為對物理充滿熱愛,鑽研物理時非常投入、陶醉(自我催眠狀態)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從這個角度看,催眠是個好東西。

可是,如果是不懷好意的人掌握了催眠技術,這很可能會導致社會大眾受騙,甚至引發悲劇。

傳銷組織的“洗腦術”“開大會”其實就是一種場景催眠。一個被包裝得很成功的人士在舞臺上分享個人的“屌絲逆襲”史,其精心設定的演講內容、激昂的語調、看起來很勵志的奮鬥經歷,都在一步步地對觀眾進行場景催眠。

再加上部分觀眾(不排除是“托兒”)的熱烈歡呼、鼓掌,其餘很多觀眾的情緒就被調動起來了,聽得越來越投入,對演講者越來越信任,最後失去了理性判斷,上當受騙。

其實,根據催眠的原理反推,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個體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發呆,或者有意識地保持強烈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維的話,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洗腦。

還有,“渣男”擅長的PUA術、“把妹法”中,也利用了大量清醒催眠的技巧來欺騙、傷害別人。後續有機會的話,我們再詳細闡述PUA的原理。

所以,催眠既可以是臨床催眠治療師用來切除症狀的“手術刀”,也可以是壞人作惡的“兇器”。

我們要理性、客觀地對待催眠,瞭解催眠的基本原理。面對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干預中的催眠時,不要盲從也不要盲目否定,要理性看清楚其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於別有用心的組織和人,我們則要提高警惕性,別被他們給忽悠了。

TAG: 催眠症狀理性狀態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