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連湯證探微

葛根芩連湯證探微

葛根芩連湯證探微

賴海標

葛根黃芩黃連湯是臨床治療大腸溼熱下利的常用方,出自《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來是太陽病桂枝湯證,因辨證不準,誤用攻下的方法,表邪順勢由表入裡,化熱內迫大腸,故出現“下利不止”;因肺與大腸相表裡,經絡相連,裡熱循經向上襲肺,肺失肅降,肺氣上逆則“喘”;肺外合皮毛,邪熱迫津外洩則“汗出”。本為太陽病枝湯證,誤用下法後,表證未解,裡證又起,導致表裡同病。

葛根黃芩黃連湯以葛根為君,其性辛甘涼,輕清外發,既可解肌表之邪熱,又能升清陽而止下利;黃芩、黃連苦寒,善清裡熱,厚腸胃,主治下利;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外解表邪,內清裡熱,故稱表裡雙解之劑。主治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裡,身熱汗出,下利臭穢,肛門灼熱,裡急後重,胸脘煩熱,氣促咳喘,口乾口渴,苔黃脈數等表裡俱熱證。

1、

“表未解也”之表為太陽之表

清代醫家汪昂《醫方集解》雲:“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裡熱,甘草以調胃氣,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陽表裡兩解之變法也。”汪昂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的“表裡同病”是太陽陽明合病,表為太陽,裡為陽明。

清代傷寒名家尤在涇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證:“……是其邪陷於裡者十之七,而留於表者十之三,其病為表裡並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裡雙解之法。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解肌於表,芩、連清熱於裡,甘草則合表裡而並和之耳。蓋風邪初中,病為在表,一入於裡,則變為熱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涼;治裡者,必以芩、連之苦寒也”(《傷寒貫珠集·卷二》)。尤在涇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的“表裡並受之病”,其中“陷於裡者十之七,而留於表者十之三”。如果說表裡同病是“定性”的話,“裡七表三”則是“定量”了。

2、

“表未解也”之表為陽明之表

四川經方名家邵章祥先生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的“表未解也”,此“表”非太陽之表,是指陽明經表,陽明之有葛根黃芩黃連湯,猶如太陽之有大青龍湯,少陽之有小柴胡湯。太陽以麻黃解表,石膏清裡;少陽以柴胡解表,黃芩清裡;而陽明則以葛根解表,黃芩、黃連清裡,雖然各有所異,但表裡雙解之法則一。

3、

“表已解”也可用葛根芩連湯證

樊天徒《傷寒論方解》認為本方是解熱劑而不是解表劑。前賢因葛根能協助麻、桂以發汗解肌,便誤認葛根為解表藥。但《本經》只說它“發汗解表”。儘管《別錄》曾說它“解肌發表出汗”,但根據臨床經驗,葛根必須在麻、桂配合之下,才可以起一些解肌發汗作用,否則只能解熱、解毒、解渴而已。本方里的葛根不配以麻、桂而配以芩、連,可見其主要作用是解熱而不是解表。

臨床證明,葛根黃芩黃連湯並不侷限於裡熱挾表邪下利之證的表裡雙解之法,凡溼熱之邪,內陷中土,下迫腸道,傳化失常而致熱利之證,即可用此方解熱透邪,升津止瀉,宣清化濁,培土安中。葛根在此除昇陽止瀉、清熱生津之外,其透邪作用與後世方升降散中的殭蠶、蟬蛻有異曲同工之處。

4、

葛根芩連湯相似方證的鑑別:

(1)關於“下利”的鑑別:

葛根芩連湯證與桂枝人參湯鑑別:同為下利表裡雙解方。但桂枝人參湯證表裡皆虛、皆寒,葛根芩連湯證表裡俱實、俱熱。柯琴認為兩方證可從脈象鑑別:“太陽病,外症未解而反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脈微弱者,用桂枝人參湯。本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其脈促,喘而汗出者,用葛根黃連黃芩湯。 二證皆因下後外熱不解,下利不止,一以脈微弱而心下痞硬,是脈不足而症有餘;一以脈促而喘反汗出,是脈有餘而症不足,表裡虛實,當從脈而辨證矣。”

葛根芩連湯證與葛根湯鑑別:相同點是可同有發熱、下利。不同點是,葛根湯病機是太陽病為主,兼有陽明下利。是因為受寒出現惡寒怕冷項背拘急,伴有下利,其大便不穢臭,尿不黃,口不幹,脈不數,脈浮緊。葛根芩連湯病機雖也可看作是太陽陽明合病,但它是寒邪入裡化熱,內迫陽明而下利,為熱利,因此多伴有口乾、尿黃、舌紅脈滑數等熱證;葛根湯證為寒利,葛根芩連湯證為熱利。葛根湯側重於解表散寒止利,葛根芩連湯側重於清解裡熱止利。

(2)關於“喘而汗出”的鑑別

麻杏甘石湯證之“汗出而喘”。麻杏甘石湯證在《傷寒論》中涉及到兩條極為相似的條文,即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和第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前一條是沒有誤治,但可能病人素有陰虛,太陽病發汗後,津液不足轉為陽明熱證;後一條是誤下後邪氣入裡化熱。麻杏石甘湯證之“汗出而喘”是主症。肺主氣司呼吸,肺合皮毛,肺熱壅盛,則蒸迫津液而外洩,故汗出而喘。葛根芩連湯證之“喘而汗出”是兼症,大腸熱利才是主症,為表證未解,熱陷陽明所致,有暴注下迫,肛熱氣穢等腸道症狀。因此,麻杏石甘湯證病變中心在肺,葛根芩連湯證病變中心在大腸。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也可以有“汗出而喘”。《傷寒論》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本條文與34條有點相似,同樣是太陽桂枝湯證,誤用攻下的方法,導致表邪未解除,邪陷於裡,表裡同病。桂枝湯證本來有“汗出”一症,誤下後又出現“微喘”。同樣是太陽病誤下,表實之人誤下後表現為葛根芩連湯證,表虛之人誤下後表現為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因此,相同的病因,不同的體質可表現為不同的臨床表現,即方證。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沒有下利症狀,而葛根芩連湯證以下利臭穢,肛門灼熱,裡急後重,等為主要表現。

葛根芩連湯證探微

附:

邵章祥醫案

漆某,男,50歲。患者6年夏患急性腸炎,爾後消化不良,腹痛欲便,便瀉不爽,經檢査為慢性腸炎,屢經治療,反覆未愈。現腹痛欲便,滯下不爽,便帶黏液,日行3 4次,肛門灼熱,癢痛潮溼,小便黃少,心中懸悸,食慾不振,口苦口臭,舌苔黃膩,脈滑,唯兩關脈弱。

治法:溼熱內陷,肝脾失調。宜升清化溼,扶土達木。

處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防風

葛根30g,黃芩10g,黃連3g,防風10g,甘草3g。

連服4劑,腹痛、洩瀉消失,僅見肛門癢痛潮溼。

去防風,服葛根黃芩黃連湯2劑,病癒。

按:暑月暴瀉之後,餘邪未清,溼熱內陷,口苦口臭,滯下不爽,肛門灼熱,癢痛潮溼,小便黃少,苔黃膩,脈滑。洩瀉日久,脾胃俱虛,唯見兩關脈弱。土弱不能達木,而肝脾失調,腹痛欲便,洩瀉難愈。治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防風。方中用葛根昇陽益胃,黃芩、黃連清熱滲溼,甘草味甘,與葛根辛甘化陽,與黃芩、黃連苦甘化陰,補中土而燮理陰陽。

妙用防風,取其“一則風藥能滲溼,一則風藥能疏肝”,而昇陽滲溼,疏肝解鬱,調和肝脾。故連服4劑,腹痛、洩瀉消失,僅見肛門癢痛潮溼,上方去防風,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清解下陷肛腸之溼熱而痊癒。

葛根芩連湯證探微

溫馨提示:

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如需使用應諮詢醫生為好,謝謝理解和支援!

TAG: 葛根湯證黃芩黃連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