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甘草湯原文以及配方的臨床運用醫案

【原文】

1。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29)

2。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30)

【組成】

白芍12g 炙甘草12g

【煎服】

水浸30分,煎30分,約400ml,分2次服。

【主治】

陰血虛之腿腳攣急,咽乾煩躁者。

【加減】

1。兼溼熱證者,加三妙散。

2。兼寒溼症者,加桂枝、蒼朮。

3。虛弱者,酌加人參、附子。

4。脅痛者,加柴胡、枳實。

5。 項強痛者,加葛根。

【禁忌】

攣急兼四肢厥冷,喜熱怕冷,脈沉遲者,忌之。

【類方】

當歸四逆湯:同可治手足拘攣。不同者,本方所治之攣急, 為寒邪直中厥陰,症見肢冷脈細;芍藥甘草湯所治之攣急,系陰血虧損,筋脈失養引起,故有一派陰虛內熱症狀。

【臨床運用】

1。 治腹痛如神,脈遲加乾薑,脈洪加黃連。(《醫學醒悟》)

2。 凡青筋暴露,色紫,皮肉攣急者,用之無不效。不僅治腳攣急,凡因跌打損傷,或睡眠姿勢不正,致腰背有筋牽強者,本湯治之。(《經方實驗錄》)

3。 治小腸腑咳,發咳而矢氣。(《皇漢醫學。內科摘要》)

4。 足跟痛如錐刺、如刀刮,不可觸近,伴有腹皮攣急者。(《皇漢醫學。建殊錄》)

5。 鼠溪部腫痛。兼見右腿拘緊,不能伸直,抽筋,脈弦細數,舌紅少苔。(《新編傷寒論類方》)

6。治舌腫滿塞口。(《聖濟總錄》)

7。 三叉神經痛。伴頭暈目眩,脈緩大,舌無苔有裂。(《江西醫藥雜誌》1965;7:90)

8。大便乾結如羊糞,數日一行,脈弦細而澀。十劑而愈。(《四川中醫》1991;3:34)

9。 不安腿綜合徵。症見小腿有莫可名狀的酸、麻、脹、似痛非痛感,時抽筋,時有觸電感,休息時加重。(《浙江中醫雜誌》1988;6:273)

10。強中。舌尖邊倶紅,苔薄黃,脈弦有力。八劑而瘥。(《河南中醫》1989;3:31)

【淺議】

此為滋陰養血、緩急止痛之方,臨床運用以攣急疼痛,咽乾思冷,脈數無力為目標。

肝藏血,主筋。陰血虧虛,津液不足,筋脈肌肉失卻濡養,是以拘急疼痛。故臨床伴有至夜發熱,頭面赤熱,咽乾煩躁,思飲思冷,小便赤短,大便艱澀,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陰虛內熱症狀。

芍藥甘草湯為仲聖陰虛病之治方。方中白芍味酸,斂陰和肝,通脈逐痺,炙甘草甘溫,補中和中,合之有酸甘化陰、養血和營、健脾柔肝、通痺緩急之作用。餘常用治肝脾不和之腹痛、脅痛,多可獲效。腹證呈腹壁鬆弛柔軟,腹肌堅硬如板者療效尤佳。個別患者服後水腫,停藥後自行消失,或加茯苓可避此弊。合三妙散,治療溼熱下注之膝踝關節痛、或足跟痛,未已疼痛即可輕止。芍藥之運用,歷代醫家或主赤芍,或主白芍,爭議不一。張山雷謂:“《本經》芍藥,雖未分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尋繹其主治諸病,一為補血,養肝脾真陰,而收斂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一為逐血導瘀,破積洩降,則赤芍也。”餘遵此說,於肝陽上亢、肝木橫逆、疼痛喜壓者用白芍,瘀熱凝滯、血瘕疝痺、疼痛拒壓者用赤芍。若二證皆有,則二藥並用。其量在15g至30g間,甘草等量或用芍藥之半。

現代醫學藥理實驗認為,芍藥有抑制中樞,擴張血管之作用,為平滑肌之鬆弛劑。然從治療腿腳攣急看,對橫紋肌亦有解痙作用,故臨床用於神經性頭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咳嗽、吸氣、及變換體位加劇之疼痛,亦用於不安腿綜合徵,項背強痛,腓腸肌痙攣,咳嗽,哮喘,胃、腸、膽、輸尿管痙攣,習慣性便秘,二便裡急,經期腹痛等神經、血管、肌肉緊張性之病症。

芍藥擴張血管,可使體內臟器功能發生改變。因血液流變猶水之就下,當全身血管擴張時,下身血量相對較多,心腦血管之血相對較少,氣血虛弱者可能出現頭暈、心慌、自汗、胸滿、短氣、神疲、脈數、血壓下降等心腦供血不足、及心腦應變反應症狀。故處方用藥,應時時想到心腦供血。《傷寒論》21條之脈促、胸滿,即為大腦供血不足、中樞應急之症。胸滿為肋間神經收縮所致,脈促乃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之象。此時若用芍藥,必然加劇心腦供血不足,故仲聖主以桂枝去芍藥湯。何許人易生此症?曰:虛寒體質者,面色萎黃、晄白者,六脈沉遲、沉細者是也。

攣急一證,除陰血不足難以濡潤外,陽虛寒甚,筋脈失卻溫煦亦可引起,所謂寒主收引是也。其必有畏寒、肢厥、脈緊、舌潤等症狀,治當溫陽散寒、活血通脈,方如當歸四逆湯。

【芍藥甘草湯醫案】

1。 腹痛

韓某,女,12歲。南關小學學生。《素問·上古天真論》雲:“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今不滿二七,業已潮汛,且量多期延。初因害羞不願就醫,後失血甚多,出現神疲眩暈,心悸短氣,難以上學,始來就診。化驗檢查,血紅蛋白60g/L,紅細胞1。7x10^12/L。餘用滋陰補腎法以治,諸症見輕。近三日,過午腹痛,時輕時甚,用手按壓,痛可得緩,夜寐後疼痛漸止。上午則一無所苦,飲食二便亦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略數。

觀其脈症,知崩漏日久,陰血大損,脈絡失養而作痛也。何以午前不痛、午後痛?以午前屬陽,陽氣為用,尚可帥血執行,是以不痛;午後屬陰,陰血為用,血運不暢,故而痛也。治當補血通痺,緩急止痛。擬:

白芍15g 炙甘草15g 二劑

二診:腹痛再未發作。遂守前法,予以滋腎補血。

2。小便失禁

姬某,女,50歲。曾病陰虛血崩,經餘治癒。今尿頻、尿急月餘。稍有尿意即須臨廁,遲則失禁也。無尿痛、尿灼。腰不痛,納後化遲,大便一日一行。舌淡紅,苔白微膩,脈弦細弱。腹診:腹皮薄弱,無壓痛,惟腹肌緊張耳。

脈證觀之,此乃陰血不足,肝木失養,疏洩太過證也。治當養血和營,柔肝緩急,芍藥甘草湯,首選方也。擬:

白芍15g 甘草15g 三劑

二診:尿頻、尿急明顯減輕,納化仍差,原方加雞內金10g 三劑

三診:小便失禁之狀,再未發生。患者懼病復發,求再服三劑,遂欣然授之。

3。 頭痛

王某,女,40歲。素爭強好勝,凡事不遂心,便怒不可遏,捶胸拍腹,遷怒他人,真河東吼獅,胭脂嘯虎也。近因其子考試名落孫山,又氣衝牛斗,肝火橫逆,致頭痛如劈,左顳、左眉稜骨痛不可忍。噁心欲吐,胸滿煩躁,口乾口苦,飲食不思,大便幹秘,二三日一行。視其形瘦頰赤,舌紅苔薄。診得脈象沉弦有力。

觀其脈症,知其怒氣傷肝,肝火上逆為患,治宜平肝降逆,舒肝清熱,擬芍藥甘草湯加味:

白芍20g 甘草10g 柴胡10g 紫貝齒15g 石決明15g 茵陳15g 龍膽草10g 二劑

服後至夜,疼痛漸止。

按:肝火橫逆,肝陽上亢,故而頭痛;肝氣行於左,故左側尤劇;眉稜骨痛、噁心嘔吐,脈象沉弦,皆為肝木克土,肝火橫逆之症。故用芍藥、甘草、柴胡舒肝緩急,介貝平肝,龍膽草、茵陳清肝,藥證相合,故疼痛速杳。病雖得愈,然總須移情易性,大度寬容,方可斷根。若賦性依然,我行我素,常興無名之火,病症必將彼伏此起,永無寧日。

4。腿痛

郭某,男,54歲。32歲時因肝硬變退休。廿餘載邊治療,邊休養。雖時有骨蒸潮熱,脅痛洩瀉等症,然調治幾日,便可康復。常相遇於街頭,見其擺地攤,做小商。日前午後下棋時,覺左側腿股微有疼痛,未予介意,當晚子夜因痛而醒。抽掣於腹股溝及承山穴處。不得穿褲,難以行立,徹夜不寐。服去痛片、芬必得可得暫緩,醫時由其家屬攙扶而至。視其痛肢皮色正常,亦不腫脹,推拿、按摩,疼痛可減。身無寒熱,納便正常。舌淡紅,苔薄黃。脈象弦細。

仲聖於汗後腳攣急,立芍藥甘草湯以治,以其汗後絡脈空虛,筋肉失養也。本案雖未經汗,然肝病年久,津血不足,脈絡痺阻,筋肉失養,亦必然也。擬:

赤白芍各15g 炙甘草15g 二劑

二診:一劑痛減,二劑痛失。行立自如,獨步來診。詢知腿仍發僵,此筋急不舒也,原方加苡米30g 木瓜10g三劑善後。

按:《素問·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本案患者肝硬化20餘年,必津虧血少,脈絡不暢。無寒熱,知非外邪。無壓痛,知其非實。故用芍藥甘草湯解攣急,通脈絡。脈絡通,筋得養,自能“千里之行”。

——本文摘自《經方躬行錄》

TAG: 芍藥甘草15g白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