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面子、愛撒謊,背後是很多父母都容易犯下的錯

問題:特好面子,愛吹牛皮

最近對一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時發現,他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性格特徵:特好面子!

他承認自己虛榮心很強,喜歡吹牛皮,雖然內心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但控制不住地打腫臉充胖子。這個問題,乍一看,好像很多成年男性都有類似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背後肯定有心理創傷。

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性格特點似乎跟情緒障礙沒有太直接的關係,而且有此特點的男人太多了,相信每個人周圍的親朋好友中,都有類似性格特點的人。但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經驗(TPTIH)告訴我們,其實越是好面子的人,其內心在某些方面越是自卑,這是導致嚴重精神心理問題的重大隱患。

而且,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吹牛皮一次、兩次可能不會被別人發現,甚至換來別人的青睞。但長期以往肯定會露餡,這時外界的指責和鄙夷很可能會加重患者的自卑,導致患者的情緒出現嚴重波動,甚至復發。

因此針對這個問題,Lucy對其進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時,發現並修復了多個病理性記憶。其中有幾個是與他的病情有直接內在關係的,我們梳理案例時覺得很有意思。

孩子好面子、愛撒謊,背後是很多父母都容易犯下的錯

圖片來源於網路

根源:愛撒謊背後竟是受到過度誇獎

這位患者兒時長得可愛,懂事又聰明。他的父母都是老師,早期教育的意識很強,從小便教孩子背唐詩宋詞,患者在3、4歲時就可以熟背近300首唐詩宋詞。

在深度催眠下,有一個場景在患者的內隱記憶裡非常清晰。

小小年紀的他在家中院子裡筆直地站著,昂首挺胸,大聲地揹著唐詩。每背完一首,旁邊的父母就高興得喜眉眼開,不但鼓掌,還一個勁地誇他。他也很開心,越背越興奮。

除了在家裡背詩,父母時不時讓他在別人面前露一手。

家裡來客人,外出和朋友吃飯,家族親戚相聚,在類似這種場合下,才3、4歲的患者一口氣就能連背十幾首唐詩,常常贏得滿堂喝彩。“這孩子真棒”、“聰明絕頂”、“天生就是大才子”、“長大了肯定很有出息”……這一類稱讚不絕於耳。

總而言之,患者從小反覆地、經常地受到來自父母和親朋好友的過度誇獎,他很享受、很喜歡這種感覺,甚至也會刻意地追求這種感覺,形成了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

不過,這些過度誇獎並沒有讓患者狂妄自大、自視過高。相反,隨著年齡和見識增長,患者逐漸發現自己並沒有父母和長輩們誇獎的那麼好。對比起身邊優秀的同學,他的能力和表現比較一般,“我其實配不上他們的誇獎”。

但另一方面,他從小被誇習慣了,不願意捨棄這種感覺,更不願意承認和暴露自己的平庸,也不想父母失望。那怎麼辦?他自然想到了撒謊。

患者6、7歲時開始上小學,那時他就已經發現自己在學校裡並不十分優秀。但放學後父母問起,他就支支吾吾地撒謊,稱自己在課堂上積極踴躍,答題又快又好,得到老師誇獎云云。

一開始,患者撒的都是“小謊”,而且撒謊時心虛得很,低著頭,掐著手指頭,臉漲得通紅,非常擔心被識穿。但讓他驚訝的是,母親沒有發現,可能認為他羞澀,反而誇了他一頓。

從此之後,患者的膽子越來越大了。

患者大約8、9歲時,有一次他的媽媽出差多日,回家後第一時間詢問患者最近的期中考試成績。其實患者考得不理想,但他想都沒想就說自己名列前茅,老師還在班上誇他,讓其他同學向他學習云云。

很明顯,此時患者的撒謊“功力”已經大有長進,臉不紅心不跳。果然,媽媽聽了很高興,還當場給他物質上的獎勵。

反覆撒謊成功,患者逐漸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知:只要撒謊不被戳穿,不但不會被懲罰,還能獲得讚揚,得到獎勵!

孩子好面子、愛撒謊,背後是很多父母都容易犯下的錯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種扭曲的認知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撒謊動機。

患者在深度催眠下回憶,他在初中時幾乎到達了“撒謊成性”的地步。他撒的一般都不是惡性的謊言,但就是很愛吹牛皮,大話張口就來,幾乎不用打草稿,同學提出疑問時,他馬上就能圓回來,表現得極為自然。

他吹了一通牛皮後,同學們往往投來羨慕或欽佩的目光。他心裡飄飄然,掙足了面子,高興得不得了。但其實他知道自己的斤兩有多少;越是斤兩不足,他越想“裝”。

從精神心理的角度上看,這位患者已經“撒謊上癮”了。在理性上他不認可這種行為,但他又不斷從中嚐到“甜頭”,便一次又一次實施,並已經形成了病理性的條件反射,一談論某些話題、或者一處於某類情景中就忍不住誇誇其談。

更嚴重的是,與典型的成癮行為不同,他事後缺乏自我反省,雖然理性上知道撒謊不對,但並不會十分否認自己的行為,甚至將其合理化。

Lucy在深度催眠下修復了這個問題的相關病理性記憶,並給予積極的認知干預。

啟發:過度誇獎可能會帶來的隱患

第二天,我和患者和父母就這個問題進行交流。

患者反饋,經過這次心理干預後,他意識到需要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想辦法去改變和提升,這會讓他越來越自信,後續,我又對其進行了更深層面的認知干預。

與他父母交流時,父母反饋,在患者小的時候,他們真的沒發現他的謊言。直到孩子長大了,他們才發現孩子經常口若懸河,不切實際,很愛撒謊。但這時孩子已經罹患嚴重的情緒障礙了,父母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也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思考。

這次心理干預,讓我們對孩子從小受到反覆、經常的“過度誇獎”,又有了更深層面的認知:我們認為這種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可能會給年幼的孩子帶來兩個方面的心理隱患:

第一種,便是像上文的患者那樣,孩子對誇獎“上癮”了。即使他透過現實檢驗發現自己並不那麼優秀,但因為一再渴望被外界讚揚,便習慣性地撒謊。

第二種,孩子的自我評價發生了偏差,真的認為自己能力超群,無所不能,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並且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更加無法面對一時的落後和失敗。這也是躁狂/輕躁狂發作的心理根源。

我們曾接診過的另一名患者鴻宇,他年幼時經常被爺爺的過度誇獎,“我這孫子太聰明瞭,以後肯定當大官,至少是市長!”再加上爺爺在當地德高望重,每次他當眾誇鴻宇時,身邊人都會熱烈附和,對鴻宇讚口不絕。

因此,鴻宇小小年紀就自命天高,甚至與家人下棋時也不能輸,否則哭鬧撒潑,家人只好故意讓他把把贏,他非常開心,這又加重了他的錯誤認知。

最近20年來,很多國人崇尚西方的、“鼓勵式”的教育方式,但很多父母將“鼓勵”歪曲理解為“誇獎”,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孩子越誇越優秀”。這是幼稚的、錯誤的教育方式。

父母一定要明白,在孩子表現良好、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地、具體化地給予肯定,並引導孩子綜合歸因。可以多采取“你作出了哪些努力,對比上次有哪些具體進步,現在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成功地克服了什麼困難”等句式,而不是“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優秀的”、“你真聰明”這一類打雞血式的,泛泛的過度誇獎。

同時,當父母發現孩子有撒謊行為時,不要一味批評、責罵,而應在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深入瞭解孩子撒謊背後的心理需求和問題根源,這樣才能更好地糾正孩子的撒謊行為,並儘量將精神心理隱患消滅在萌芽之時。

TAG: 患者撒謊誇獎父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