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醫診療十二法 賈曉周

咳嗽是整個肺系疾病最常見的病證,發病率高。臨床實踐表明,中醫中藥在治療咳嗽方面有較大優勢。根據臨床經驗總結並提出了治療咳嗽的十二法,分別為“溫法”、“清法”、“宣法”、“肅法”、“潤法”、“燥法”、“補法”、“疏法”、“瀉法”、“健法”、“斂法”及“通法”,本文意在闡述及總結咳嗽的十二法。

咳嗽中醫診療十二法 賈曉周

1。引言

縱觀整個肺系疾病,咳嗽是最常見的病證,發病率高,據有關資料統計,咳嗽病證的發病率為10。9%。祖國醫藥認為咳嗽的致病因素不外是外感或內傷,從而引起肺氣不清,失去其宣發肅降功能,上逆作聲發為咳嗽,伴或不伴咳痰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中醫上將有聲無痰稱之味咳,有痰無聲稱之為嗽,兩者皆有就統稱為咳嗽。在臨床上多見痰聲併發,很難截然將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根據《素問·咳論》所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並結合歷代中醫學家治療咳嗽的經驗總結了治療咳嗽的原則及方法並將之運用於臨床,效果頗佳。

2。咳嗽的病因病機

2。1。咳嗽的病因

《醫學三字經》雲:“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髒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幹之則嗆而咳矣;亦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幹之,亦嗆而咳矣”。

縱觀古代醫家關於咳嗽的記載並結合現代醫學對於咳嗽的研究,認為咳嗽的病因責之外感及內傷這兩個方面。外感病因是指機體感受四時之不當邪氣,即六淫之氣,內傷病因是指機體臟腑的病氣。這兩個原因都可以導致肺氣不清,失於宣發肅降之功,從而上逆作聲而發為咳嗽。

2。1。1。外感病因

《河間六書·咳嗽論》說:“寒、暑、溼、燥、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中醫上認為風邪為六淫之首,其他外感邪氣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或挾寒,或挾熱,或挾燥,其中尤以風邪挾寒者居多。這正如《景嶽全書·咳嗽》說:“外感之嗽,必因風寒。”所云。

外感病因多因為自然氣候突然發生變化,非其時而有其氣,或當時之氣不足或太過,或因為自身機體調攝不當,導致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侵犯人體,使肺氣被束縛,而導致肺失宣肅而作聲為咳。

2。1。2。內感病因

內傷病因多指飲食不當、情志失調或者肺臟自損。

飲食不當,嗜煙好酒,導致機體內生火熱之邪,從而燻灼肺胃,灼津生痰;或吃生冷肥甘厚味之食,損傷脾胃之氣,致痰濁內生,上幹於肺,使氣道堵塞,而引起肺氣上逆而發為咳。情志不暢,肝失調達之司,人體之氣鬱而化火,氣與火循經上逆犯肺,致肺失宣肅而作咳。肺臟自損者,常常是因為肺系疾病遷延不愈,時間一長,耗傷氣陰,肺失其司,肅降無權而肺氣上逆作咳;或肺氣虧虛不能輸布津液而聚集為痰,或肺陰虧虛,虛而生火,灼傷津液為痰,痰阻氣滯,肺氣不降而上逆作咳。

咳嗽中醫診療十二法 賈曉周

2。2。咳嗽的病機

肺主氣而司呼吸,《醫學心悟·咳嗽》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鍾然,鍾非叩不鳴,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賻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提示咳嗽是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

咳嗽的病位主要在於肺臟,無論外感六淫或是內傷所生的病邪,皆是侵犯肺臟而導致咳嗽,而其他臟腑所致咳嗽皆必須透過肺臟。

外感咳嗽病變性質屬實,為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肺臟,肺氣壅滯不暢所致。外感六淫可單一發病,也可相兼發病,病變過程中又可發生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等病理轉化。

內傷咳嗽病變性質多為邪氣實與正氣虛並見,他髒犯肺的咳嗽,多因為邪氣實而導致正氣虧虛,肺臟自損的咳嗽,多因虛致實。其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鬱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他髒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津為痰。痰溼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於肺,肺氣壅塞,上逆為咳。若久病,肺脾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於腎,由咳致喘。如痰溼蘊肺,遇外感引觸,轉從熱化,則可表現為痰熱咳嗽;若轉從寒化,則表現為寒痰咳嗽。肺臟自病,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旺,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於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相互影響為病,病久則邪實轉為正虛。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覆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轉為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變化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此可知,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有時兩者又可互為因果。

綜上所述,咳嗽的基本病機是內外邪氣幹肺,肺氣不清,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迫於氣道而為咳。

3。治療咳嗽的原則

3。1。治咳當治肺

治咳當治肺,正如《景嶽全書·咳嗽》所說:“咳證雖多,無非肺病。”這是因為肺主氣,生理位置又最高,是五臟的華蓋,而肺臟又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故肺臟最容易感受外感六淫之邪和內傷之邪,而肺生理上又為嬌髒,且肺功能上以宣為用,以降為順,不能耐受邪氣侵犯,邪氣侵犯則肺氣不清,失於宣降,則發為咳。在者,肺為咳嗽的主髒,其他臟腑所致咳嗽皆須透過肺臟,故云治咳嗽當從肺論治。

3。2。治咳當治痰,治痰當治氣

治咳當治痰,是因為整個肺系疾病重點在一個“痰”字。痰由水溼所化生,得陽氣煎熬則成痰,得陰氣凝聚則成飲,正如國醫大師顏德馨所說“陽氣不到之處,即為飲邪停滯之所”。而治痰需先治氣,其數由來以久,《丹溪心法》稱“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行”。痰因氣病而生,故治痰先當治氣,氣順則痰自消而津自布。皆以治氣為首務,而治痰之方,調氣為先,所以治咳當治痰,治痰當治氣。

3。3。治咳當辨臟腑

治痰當辨臟腑,正如《素問·咳論》所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這說明咳嗽的病變髒腑不僅限於肺,凡是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影響到肺,皆咳嗽病證相關的病變髒腑。肺為貯痰之器,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升降出入,當邪氣侵襲肺時,易致肺內津液凝聚成痰而作咳;脾為生痰之源,脾主運化,當溼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多、勞倦及飲食不節致水溼內停凝結成痰,上幹於肺而發為咳;腎為生痰之本,脾陽根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之根本,脾陽不足致水溼內停凝結成痰導致肺氣被束而發出咳聲。

4。治療咳嗽的十二法

治咳十二法是基於《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所言之理論及其多年來臨床經驗總結及提出的。

4。1。治五臟咳

4。1。1。治肺咳

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肺乃貯痰之器,肺為嬌髒,易受內外之邪而發為咳嗽,故咳嗽多責於肺,在臨床實踐中治療咳嗽多數也是從肺論治的。

1) 溫法

肺性偏涼,感受寒邪侵襲或形寒飲冷皆可傷肺而導致咳嗽,其特點在於咳痰稀薄色白,咳嗽聲重,臨床上常伴有咽癢,氣急等症狀,多用溫法來溫肺化痰止咳,其方藥多源自小青龍湯(《傷寒論》)及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2) 清法

肺為嬌髒,其性偏涼,畏熱怕火,易被熱邪所傷。熱邪傷肺,肺氣不清,失於肅降致咳嗽,其特點在於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咳嗽頻劇,臨床上常伴有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等症狀,多以清法來清熱化痰止咳,其方藥多取自清氣化痰湯(《醫方考》)。

3) 宣法

肺氣清,喜宣通而惡壅滯。肺感於寒,寒邪與肺氣相感,從而使得肺氣壅塞不能宣發,導致咳喘上氣而發為咳嗽。其特點在於咳吐白痰,臨床上常兼見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等症狀。多以宣法來宣肺止咳,其方藥多源自麻黃湯(《傷寒論》)。

4) 肅法

肺當金秋之節,有肅降功能,喜清虛和降。肺中如有逆氣、痰濁、逆火、瘀血等阻滯氣道脈絡,導致肺失清肅、氣逆不降而生咳嗽,其特點在於咳嗽多痰,臨床上常伴有胸中滿悶,多以降法來降氣化痰止咳,其常用方藥取自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 潤法

肺屬秋金,其性本燥,燥邪最易傷肺。秋季初涼,空氣乾燥,秋風肅殺,傷及皮毛,感之受病,多為涼燥。若時值秋令,秋陽暴烈,久晴無雨,塵埃飛騰,感之受病,多為溫燥。久病、大病傷耗津液,或房勞耗精,或久服金石熱性補藥,而致血燥,此為內燥。燥邪傷肺而生咳嗽,須用生津養陰之品,滋濡津液,潤養肺陰,以除燥邪。其特點在於痰少不易咳出,臨床上多伴有口乾、咽痛、便秘、尿赤、身熱或伴有喘息等症狀,多以潤法來潤肺化痰止咳,其方藥多取自杏蘇散(《溫病條辨》)及瓜蔞貝母散(《醫學心悟》)。

6) 燥法

肺乃貯痰之器,易感溼邪或內生痰溼致肺氣壅塞而作咳,其特點在於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痰多,痰粘膩或稠厚,臨床上多伴有胸悶氣憋,多用燥法來燥溼化痰止咳,其方藥多源自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導痰湯(《校注婦人良方》)。

7) 補法

久咳肺虛,多以補法來補肺止咳。久咳傷肺或平素體弱,肺氣不足。肺氣虧損,肅降失司則發為咳嗽,其特點在於咳嗽聲低,若臨床上症見面白,氣短,言少聲低,神疲脈虛等,多為肺氣虛,其常用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來培土生金止咳;久咳傷肺,陰津虧損,肺燥失潤,氣機升降失司而發為咳,其特點在於咳嗽無痰,或痰中帶有血絲,若症見潮熱盜汗,顴紅,夜間咽乾口渴,聲啞,脈細數等,多為肺陰虛,其常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及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滋陰止咳。

4。1。2。治肝咳

肺主一身之氣,但有賴於肝的疏通條達。氣機不暢則肺失宣降,久則津液不布,聚而成痰而作咳。其特點在於乾咳及久咳不止,臨床可伴有咳嗽兩脅下疼痛,甚至不能轉身。邵長榮教授透過長期的臨證積累,提出“止咳不獨治肺,重在治肝”的學術觀點。在這學術觀點的指導下多以疏法來疏肝理氣解鬱來治療肝咳,其方藥多源自四逆散(《傷寒論》)及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1。3。治心咳

心咳多由心陽虛導致水飲凌心,而間接導致肺氣壅閉而發為咳,其特點在於咳吐粉紅色泡沫狀痰,心咳臨床多伴心痛。現代不少中醫工作從事者以瀉法來治療心咳。臨床上也常以瀉法來瀉水平喘,平衝降逆,其方藥多源自葶藶大棗湯(《金匱翼》)及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4。1。4。治脾咳

脾乃生痰之源,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水溼內停,上幹肺氣而作咳,其特點在於咳嗽痰多,臨床上多伴有右脅下疼痛,通引肩背,多用健法來健脾化痰,其方多取自六君子湯(《醫學正傳》)。

4。1。5。治腎咳

腎為氣之根,肺為氣之主,久咳後肺氣浮散無根。其特點在於咳嗽無力,咳不易止,臨床上多見動則氣促且伴腰背疼痛,多用斂法來斂氣平喘,其方藥源自腎氣丸(《金匱要略》)並多用五味子、烏梅、白果、訶子等斂氣之品。

4。2。治六腑咳

認為六腑以通為順,六腑實則氣機不暢,上幹肺氣則發為咳,故其多用通法治療六腑引起的咳嗽,如臨床上胃咳特點在於伴有乾嘔,大腸咳特點在於伴有便秘,其常用大承氣湯(《傷寒論》)及小承氣湯(《普濟方》)來通氣止咳。

咳嗽中醫診療十二法 賈曉周

5。結語

《內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根據自身多年臨床經驗,並結合歷代中醫學家的經驗總結了治療咳嗽原則及從臟腑辯證的角度提出的治咳十二法在臨床上已取得了不俗的療效,並且強調中西醫結合臨床優勢,快速改善症狀且預後效果更佳。

TAG: 咳嗽肺氣肺臟外感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