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神經病學醫學網 玄之玄整理

精品推薦,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小板凳搬來,一起學習吧...

內囊病變的症狀及定位診斷

內囊是大腦半球上行與下行纖維的密集處,其下行纖維主要為皮質脊髓束與皮質腦幹束,其上行纖維主要為丘腦皮質束及視、聽放射。內囊在定位診斷上非常重要,其原因是此處區域狹窄,上行及下行纖維聚集緊湊,發病率高,最多見的是腦血管疾病。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1。 內囊病變的症狀

內囊病變時最主要的症狀有三組,即偏癱、偏盲及偏身感覺障礙,臨床上稱為“三偏綜合徵”。

偏癱:在病變的對側出現同側均等性中樞性偏癱,即病灶對側的面、舌癱及上下肢癱瘓在同一側,並且上肢與下肢的癱瘓呈均等性,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陽性。

偏身感覺障礙:即病灶對側半身,包括頭、面部的深淺感覺均發生障礙。

偏盲:於病灶對側視野出現同向性偏盲。

2。 內囊病變的定位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內囊是一極重要的解剖結構,它聚集大量的神經傳導束纖維在此經過,丘腦與尾狀核位於內側,豆狀核位於外側。如在紋狀體的正中部將內囊做一水平切面(如圖),可見內囊呈曲尺形,其尖端向內側,位於尾狀核與丘腦之間,稱為內囊膝部。內囊膝之前部彎向前外,位於豆狀核與尾狀核之間,稱為內囊前肢(額部)。內囊膝之後部彎向後外,位於豆狀核與丘腦之間,稱為內囊後肢(枕部)。內囊不同部位的損害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臨床症狀。其最常見的病因為豆紋動脈破裂所致的內囊型腦出血、大腦中動脈系統起始部腦梗死及大腦半球深部的佔位性病變等。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內囊前肢病變:內囊前肢包含有上行的丘腦額葉纖維、丘腦紋狀體纖維;下降的額橋纖維、額葉丘腦纖維、紋狀體丘腦纖維。當一側內囊前肢發生病變時,可出現對側肢體的小腦性共濟失調。如為雙側病變可出現情緒障礙、不自主哭笑。

內囊膝部病變:內囊膝部為皮質腦幹束透過,此部病變時,可出現病灶對側面神經及舌下神經中樞性癱瘓,其他腦神經的運動神經不受損害。雙側內囊膝部病變出現腦神經的運動神經雙側性癱瘓及假性延髓(球)麻痺,患者表現為聲音嘶啞、飲水發嗆、吞嚥困難、咽反應存在,強哭強笑、下頜反射亢進、口輪匝肌反射及掌心下頜反射陽性等。

內囊後肢病變:內囊後肢從前向後可以區分為豆丘部、豆狀核後部和豆狀核下部三個部分。豆丘部包含有混在其中的皮質延髓束,以及皮質脊髓束、皮質紅核束、丘腦後放射;豆狀核後部位於內囊後肢的中間部分,丘腦外側面之上,豆狀核之後,內含丘腦後放射;豆狀核下部位於豆狀核後端的腹側,主要包含有聽放射,視放射及顳枕橋束。內囊後肢的前部病變時出現病生對側的上下肢偏癱,如病變侵及後肢的後部則出現對側半身感覺障礙及對側同向性偏盲。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胼胝體病變的症狀與定位診斷

由於胼胝體的功能目前瞭解得還不夠充分,因此對其損害的臨床意義及定位診斷了解亦不甚多。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1。 精神障礙

胼胝體損害的主要症狀為精神障礙。患者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記憶力減退,智力障礙,精神活動遲鈍,自主活動減少,人格改變及精神病樣表現等。有人認為胼胝體前2/3損害以精神運動性症狀為主,胼胝體後1/3損害以精神感覺性症狀為主。

2。 失用症

胼胝體的前1/3病變引起失用症,主要為左手失用。失用症為左側半球(右利手者為優勢半球)頂下小葉緣上回病損所致。由於左側緣上回發出連合纖維經胼胝體到達並支配右側半球的緣上回,所以,左側緣上回皮質或皮質下的病變司起兩側肢體的失用症。病灶還往往擴大到中央前回,因而表現為右側肢體癱瘓及左側肢體的失用症。胼胝體有病變時,連合纖維中斷,使右半球的緣上回脫離左半球的影響,因而引起左側失用症。同理右半球緣上回損害也可出現左側失用症(見下圖)。這也意味著,不可能有單獨的右側肢體失用症的臨床表現。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圖:引起左手失用症可能存在的三處病變(左半球為優勢半球時):1。左半球半卵圓中心病變引起右側偏癱和左手失用;2和3的病變分別在胼胝體和右半球半卵圓中心,均引起左手失用

3。 假性延髓麻痺

胼胝體中1/3或靠近左側豆狀核附近的胼胝體病變時,由於經由內囊至右側面肌、舌肌的運動纖維,以及經內囊至右側大腦半球皮質頭面部運動中樞的纖維,都經過胼胝體中部,故胼胝體中部損害時,這些纖維可以同時發生障礙,產生假性延髓麻痺症狀。故右側偏癱患者有假性延髓麻痺症狀時,可能為胼胝體損害(如下圖所示)。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4。 言語與運動性共濟失調

胼胝體前1/3的纖維連線運動性言語中樞及與其對側相對應的區域。中1/3與小部前1/3的纖維連線運動共濟與運用中樞及其對側相對應的區域。後1/3的纖維連線兩側視與聽區。故胼胝體有病變時,引起言語與運動共濟失調等症狀。

邊緣葉(系統)病變的症狀與定位診斷

1。 科爾薩科夫(Korsakoff)綜合徵

當內側邊緣環路(Papez 環路)中斷或受累時可引起科爾薩科夫綜合徵。內側邊緣環路,又名情緒記憶環路。由大腦內側面膈區(旁嗅區和胼胝體下回)扣帶回的深部纖維扣帶束海馬迴海馬穹隆乳頭體乳頭丘腦束丘腦前核丘腦前放射內囊扣帶回(見下圖)。乳頭體乳頭被蓋束中腦被蓋和網狀啟用系統內側前腦束(MFB)下丘腦、膈區。半環路是電資訊轉變的主要場所,其中海馬是近事記憶資訊轉變、貯存的主要部位。雙海馬損傷或環路中斷導致科爾薩科夫綜合徵。主要表現有明顯近記憶力障礙、虛構、順行性遺忘、定向力減退;多見於出血性上部皮質腦炎(Wernicke 腦病)、腦外傷、酒精中毒、單純性皰疹性腦炎、原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及該區腫瘤等。由於海馬、乳頭體、顳葉、扣帶回、額眶面受累所致。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2。 Klüver-Bucy 綜合徵

此徵又稱顳葉切除後行為綜合徵。當以杏仁核包括梨狀區為主的邊緣外側環路受累時可導致Klüuver-Bucy綜合徵。基底外側邊緣環路(Livengston環路)包括眶額皮質、顳葉前部和其他與杏仁核、丘腦背核心間的各種聯絡。杏仁核終紋下丘腦視前區內側前腦束中腦背蓋區。眶額皮質和前額皮質分別和額顳葉新皮質聯絡。本環路同認識和記憶有關。雙杏仁核損傷,導致Klüiver-Bucy綜合徵。主要臨床表現有性情溫順,無感情反應,近記憶力障礙,對文字記憶尤為困難,性慾亢進,過度警覺,可有精神性識別不能,由於顳前下部受累所致。

3。 精神症狀或痴呆

可由邊緣系統損害所致,海馬受累時更嚴重。如顳前部、梭狀回、島葉、額眶面、扣帶回損害可表現為近記憶力及分析批判能力減退,違拗固執、生活極難自理。

4。 顳葉癲癇

由於顳葉包含了大部分邊緣系統如香仁核、海馬、顳前葉等,可出現精神運動性癲癇,如嗅、味、視、聽幻覺、熟悉感、陌生感、夢境、恐懼、歡樂、意識模糊和遺忘。因島葉和扣帶回受累,則可有自動症包括吸吮、吞嚥動作;亦可出現較複雜的雙重病態人格。

基底神經節病變的症狀與定位診斷診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基底神經節或稱為紋狀體系統是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其與前庭小腦系統共同組成錐體外系,並調節上、下運動神經元的運動功能。紋狀體系統是指紋狀體(尾狀核、豆狀核)、紅核、黑質、丘腦底核,總稱為基底節,與其有關的主要皮質部分是運動前區,即第6區。

腦部特殊部位病損症狀及定位診斷圖解

紋狀體是古老的高階運動中樞。在低等脊椎動物,由於大腦皮質還未發生或還很原始,錐體束還不存在,紋狀體及丘腦即為最高階的運動中樞及感覺中樞。在哺乳類由於皮質的發育,錐體束的形成,主要的運動功能隨著種族的進化逐漸讓位於皮質運動區,但是紋狀體並未停止發揮其功能,只是接受皮質運動區的控制,其功能為維持及調節身體的姿勢,擔負半自動性、刻板的、反射性運動,例如行走時雙臂擺動等聯合運動、表情運動、防禦反應、飲食動作等。皮質4S、8S等抑制區的抑制性衝動經尾狀核、殼核、蒼白球、丘腦,到達運動區,此徑路一經摺斷即引起釋放症狀如舞蹈症、手足徐動症等不自主運動。確切的定位比較困難,一般而論,新紋狀體(尾狀核、殼核)病變引起舞蹈症、手足徐動症、扭轉痙攣等,蒼白球、黑質病變引起肌張力增高及運動減少,並可出現靜止性震顫(如帕金森病)。

——-END——-

權威醫學解剖公眾號

TAG: 內囊病變丘腦胼胝皮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