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謹防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省份,森林植被豐富,每年夏秋季節是野生菌生長繁殖最多的時節。據有關資料記載,貴州的大型真菌有789種,隸屬202屬,44科,其中可食用菌243種,藥用菌186種,毒菌67種。由於野生蘑菇的種類繁雜,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們尚未發現和認識的,加上部分有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從外觀上很難辨別,每年因誤採誤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全省各地都時有發生,包括一些已經確定是劇毒類的野生菌,如白毒鵝膏菌、秋盔孢傘、亞稀褶黑菇等。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複雜,中毒後所表現的症狀、體徵多樣,發病潛伏期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或數天,其中以臟器損害型危害最為嚴重,死亡率極高。野生毒菌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解毒治療方法,因此,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採食不認識的野生菌!

蘑菇的形態特徵

蘑菇由生長於地下或死樹基質內的菌絲體和地上(或腐樹上)的子實體兩部分組成,子實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蘑菇。子實體的形態各種各樣,有傘狀、杯狀、球形、珊瑚狀、耳狀、棒狀、馬鞍狀、盤狀等等,其中老百姓最容易和喜歡採集的是傘菌,在傘菌中,凡是菌柄上既有菌環又有菌托的蘑菇就是屬於鵝膏菌,鵝膏菌中的大部分是有毒的,因此這一類蘑菇千萬不能採食。

子實體質地也往往因種類而不同,有肉質、木質、膠質等;蘑菇的顏色豐富多彩,各種色彩都有,民間常說的顏色越鮮豔越有毒事實上並不正確,因為目前幾種劇毒的蘑菇其顏色並不鮮豔,同時有的顏色很鮮豔的卻是美味的食用菌。蘑菇的生長主要有腐生和共生兩種型別,腐生是指長在落葉、枯枝、倒木、糞便、草地上的蘑菇,依靠分解植物殘體而生長;共生是指有些蘑菇跟高等植物的根連線在一起, 形成一個菌根關係。有毒蘑菇中的很多種類如鵝膏菌、亞稀褶黑菇都屬於共生菌,它們生長於殼鬥科的植物周圍。

風險提示:謹防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鵝膏菌的形態特徵圖

野生毒菌中毒的主要型別與特點

胃腸炎型

表現以胃腸道症狀為主,潛伏期一般在0。5至6小時。輕者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較重者常因劇烈嘔吐和腹瀉引起嚴重脫水及電解質紊亂,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壓下降、休克、昏迷、急性腎衰竭。引起這類的毒菌我國已知約80餘種,主要有紅菇屬、乳菇屬、口蘑屬、枝瑚菌屬、牛肝菌屬、粉褶菌屬、蘑菇屬等。

肝腎損害型

此型中毒最為嚴重,毒素為劇毒,主要有毒成分為毒肽類和毒傘肽類,存在於鵝膏菌屬、褐鱗小傘蕈及秋生盔孢傘蕈等。此型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搶救,死亡率極高。

按病情發展可分為六期

潛伏期,一般10至24小時,有時長達數日。

胃腸炎期,以吐瀉為主。

假愈期, 此時中毒患者原有症狀明顯好轉,或僅感輕微乏力、不思飲食等,實際肝臟損害已經開始。輕度中毒者肝損害不嚴重,可由此進入恢復期。

內臟損害期,肝、腦、心、腎等器官損害,但以肝臟的損害最為嚴重。血生化指標明顯異常,臨床表現有黃疸、少尿或無尿等症狀。

精神症狀期,煩躁不安或淡漠、嗜睡、驚厥、昏迷。可併發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腦病、腎衰竭、肝性腦病等。中毒者多在此期死亡,病死率高達90%。

恢復期,中毒較輕者,一般在2至3周後進入恢復期。引起這類的毒菌我國目前已知約20餘種。

神經精神型

能導致神經精神型的蘑菇種類及其毒素很多,臨床症狀表現不一,主要由毒蠅傘、豹斑毒傘、光蓋傘等引起,以神經精神症狀為主,病人可能會狂笑,手舞足蹈,產生幻覺,嚴重者出現譫妄、抽搐、昏迷等症狀。有的病人還可伴有胃腸炎症狀。這類毒蘑菇約有60種。

溶血型

多為鹿花蕈、褐鹿花蕈、赭鹿花蕈等引起, 誤食這類毒蘑菇剛開始出現胃腸炎症狀,後出現黃疸、血尿、 急性貧血、肝脾腫大等,可引起急性腎臟損害。引起這類中毒的毒蘑菇約有18種。

日光性皮炎型

誤食這類毒蘑菇可使人體細胞對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現皮炎,如紅腫、火烤樣發燒及針刺般疼痛。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後1至2天發病。這類毒蘑菇主要是葉狀耳盤菌,又稱豬嘴菌。

此外,近年的研究發現,亞稀褶黑菇引起的中毒是以心肌損害為主伴多臟器損害,中毒者多死於橫紋肌溶解和呼吸迴圈衰竭,死亡率較高。

幾種在我省

引起中毒死亡的野生毒菌

風險提示:謹防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白毒鵝膏菌,又稱白毒傘,學名為淡紅鵝膏菌(Amanita pallidorosea), 劇毒,中毒型別為肝腎損害型,是致死率極高的毒蕈,一般食用後6至24小時出現不適,如頭昏、乏力、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可能出現1至2天“假愈期”,隨後病情進行性加重,出現昏迷、黃疸、無尿等症狀,嚴重者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風險提示:謹防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秋盔孢傘,別名秋生盔孢傘、秋生鱗耳,子實體小,夏秋季在針葉樹腐木上成群或成叢生長,也經常出現在鋸木廠的木屑堆上。此菌極毒。中毒表現與毒鵝膏菌相似,屬肝臟損害型,死亡率也極高。

風險提示:謹防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亞稀褶紅菇,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子實體中等大。菌蓋淺灰色至煤灰黑色, 菌褶直生或近延生,淺黃白色,傷變紅色,稍稀疏,不等長,厚而脆,不分叉,往往有橫脈。由於與某些可食用菌極為相似,誤食中毒發生率達70%以上,一般進食半小時左右發生噁心、嘔吐等症狀,病情進行性加重,毒素有明顯肌溶解作用,血生化檢查:肌酸激酶急劇增高,病死率較高,中毒者多因呼吸迴圈衰竭而死亡。

風險提示:謹防野生毒菌中毒,尚無特效解毒方法!

黃蓋鵝膏白色變種,也是鵝膏類劇毒菌,此菌極毒,菌體幼小的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和毒傘肽兩大類毒素。中毒症狀與白毒傘相似,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中毒死亡率極高,甚至100%。中毒者必須及時就診,採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

關於毒菌鑑別

由於毒菌毒素複雜,一些關於毒菌毒素的分析研究尚在進行中,目前還不能透過實驗室檢驗對毒菌毒素進行確認, 毒菌鑑別主要是根據形態學特徵進行分類鑑定,而且需要相應專業的人員來進行。

關於毒菌中毒的防控

毒菌中毒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因此預防控制的關鍵主要是各地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夏秋季節毒菌中毒的預防,採取各項措施,並透過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宣傳,提高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識,自發地行動起來,不採集、不買賣、不進食不認識的野生菌!

食用野生菌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一)食用野生菌有三個最基本的原則:

1。沒有吃過的儘量不要吃;

2。不認識的儘量不要吃;

3。沒有把握的儘量不要吃。

(二)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項:

1。不要購買和採摘自己不熟悉的菌類。

2。野生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種野生菌。如食用牛肝菌,最好先煮熟一下,以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性。

3。吃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發生野生毒菌中毒時怎麼辦

進食野生菌後在數分鐘到三天(72小時)內,如果感到頭昏、噁心、嘔吐、腹瀉,或有其他不適,要高度懷疑野生菌中毒,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1。立即撥打當地急救電話,及時前往醫院治療。並告訴接診醫生自己進食野生菌的種類、時間、地點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時,立即採用簡易的方法幫助中毒者催吐、導瀉:如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用筷子、手指、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其咽部,幫助嘔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腹瀉較輕微的可少量服用瀉劑,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後,最好讓患者飲用少量鹽糖水, 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脫水導致休克。

3。。保留野生菌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4。如果所就診醫院不具備救治野生菌的醫療條件,醫院要立即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儘快將病人轉到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救治。

TAG: 毒菌野生中毒蘑菇毒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