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單上發現各類“息肉”,醫生教你科學應對

年底體檢季來臨,“息肉”作為報告單上出現最頻繁的詞彙之一,被更多地關注。膽囊息肉、宮頸息肉、腸道息肉、胃息肉等皆是體檢中常見的息肉,這些息肉發生的原因分別是什麼?體檢發現後該如何應對?對此,記者分別採訪了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池添雨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李丹

北京市隆福醫院肛腸科主治醫師吳桂喜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主任醫師王志斌

,為大家答疑解惑。

飲食不規律易誘發膽囊息肉

“由於膽囊息肉的症狀並不特異,一般表現為餐後右上腹的發脹與不適,很難被人們關注,因此,大部分人的膽囊息肉都是在體檢中發現的。”池添雨介紹,一般體檢中的腹部超聲專案就可以較容易地發現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的成因相對複雜,其與遺傳基因、生活習慣、肥胖均有關係。“有膽囊息肉家族史的人,其發生膽囊息肉的機率相較普通人更高;飲食油膩,暴飲暴食,熬夜飲酒等作息、飲食不規律的人也容易誘發膽囊息肉。”池添雨指出,飲食與膽汁分泌、消化酶分泌密切相關,飲食不規律會引發消化道疾病,肥胖則會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而這些都與膽囊息肉的發生具有相關性。

“在體檢中發現膽囊息肉很常見,當發現膽囊息肉時,人們不用過度緊張,應根據息肉的大小及其數量形態進行綜合判斷。”池添雨表示,對於直徑小於1cm的較小息肉以及二三十歲年輕人發現的膽囊息肉,其發生惡變的機率相對較小,因此人們可以透過每年或每半年的B超進行監測,持續觀察;對於直徑大於1cm的息肉、基底寬廣的息肉、單發息肉、膽囊結石合併膽囊息肉以及患者年齡較大的情況,應警惕息肉惡變的傾向,建議其前往外科進行積極治療,對於符合手術指徵的患者應建議其及時將息肉切除。

宮頸息肉惡變率較低

宮頸息肉全稱為子宮頸息肉,是慢性子宮頸炎的一種病理表現,而慢性子宮頸炎可能由急性子宮頸炎遷延而來,也可能是病原體持續感染所致。李丹介紹,宮頸息肉是肉眼可見的多個或單個紅色質軟、脆,像小舌頭或帶蒂寬窄不一的息肉,在體檢的過程中,一部分息肉可以在宮頸外口被發現,也有一部分縮在宮頸管內部。

宮頸息肉的惡變率相對較低,但如果人們在體檢中發現了宮頸息肉,保險起見還是建議將其摘除,然後將摘除的組織物送去進行病理化驗,排除其惡變的可能。

腸息肉建議儘早切除

隨著腸鏡的普及,一些人在體檢時會發現自己患有腸息肉。北京市隆福醫院肛腸科主治醫師吳桂喜介紹,腸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與非腺瘤性息肉兩大類,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混合腺瘤,具有易癌變傾向,家族性結腸息肉病就屬於此類;非腺瘤性息肉包括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一般無癌變傾向。

吳桂喜指出,一旦發現腸息肉,一般都建議儘早切除,以防癌變。儘可能內鏡下切除,內鏡難以切除乾淨或基底較寬容易增加腸穿孔危險的大息肉,首先考慮手術。“如果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可考慮進行遺傳諮詢,並建議在50歲或更早開始定期篩查腸鏡。家族性息肉病則建議青少年時期開始定期腸鏡篩查。”

吳桂喜建議,積極治療癌前病變,有腺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等要積極檢查治療。另外,如果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習慣改變,便中帶有黏液甚至黏液血便,腹脹、腹痛、消瘦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發現胃息肉應定期隨訪

“胃息肉是胃黏膜侷限性良性隆起病變。”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主任醫師王志斌介紹,胃息肉中約有80%為炎性或者增生性息肉,20%為腺瘤性息肉。前者癌變的機率比較低,約0至5%;後者癌變機率較高,約25%至50%。“胃息肉不是胃癌,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只有腺瘤性息肉癌變機率較高,但也不是100%。所以,即使發現了,也不必過度緊張。但是胃息肉仍有惡變的可能性,因此建議胃息肉患者還是應該提高警惕,定期隨訪,發現問題及時干預治療。”

“因為胃息肉大多沒有任何症狀,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長了息肉,只是在偶然胃鏡檢查時發現。有的可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或不適、噁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慢性腹瀉等症狀。”王志斌建議,一般情況下,篩查年齡從40歲開始。胃部有不舒服症狀的年輕人,尤其症狀持續存在,儘管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沒有任何特異性,也沒有不明原因的食慾下降、飯量減少、體重減輕、黑便等“報警訊號”,建議及時進行胃鏡檢查。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劉旭

體檢報告單上發現各類“息肉”,醫生教你科學應對

頻患齲齒竟和乾燥綜合徵有關,這個自身免疫病了解一下

越拖越多,還會增加癌變風險,膀胱結石“拖延症”得治

十天半月不見好,又深又大“火山口”,這種潰瘍必須及時就醫

體檢報告單上發現各類“息肉”,醫生教你科學應對

本文為趣健康(ID:

xjbjiangkang)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TAG: 息肉膽囊息肉腺瘤宮頸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