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得了乳腺癌的人生,一定是灰色的嗎?

11 月 12-13 日「2021 上海新虹橋國際腫瘤論壇暨第一屆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與上海泰和誠腫瘤醫院學術年會」即將在上海召開

引言: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 226 萬例,超過了肺癌的 220 萬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以全球兩倍的速度增長。據統計,2020 年,中國有 41。6 萬新發的乳腺癌患者,佔全世界新發的19。9%,平均每 76 秒,就有 1 例被確診 [1]。在中國,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中國乳腺癌現狀報告》的一組資料預測:到 2021 年底,中國乳腺癌患者將達到 250 萬。

這意味著,中國的女性,更需要注意乳腺癌的預防和篩查。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旦患上乳腺癌這種被稱為女性健康第一殺手的癌症,往後的人生將失去所有色彩:乳腺切除,在哺育生命與失去生命之間艱難抉擇,在身體疤痕與心理創傷雙重影響下面對生活,在痛苦的放化療和大量藥物中度過剩餘的生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一部分乳腺癌患者患癌後的生活是悲痛的,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如今只要能夠堅持遵循規範的專業診療方案,很多乳腺癌患者已能夠重新煥發活力,享受美好的生活。

這是以「臨床治癒」、「長期生存」為目的的規範化醫療期望達到的狀態:即早期乳腺癌透過外科手術等達到根治效果;而晚期乳腺癌積極治療,做到與癌症「和平共處」、長期「帶瘤生存」(癌細胞依然在體記憶體在,但在綜合治療壓制下不會肆意生長,此時人體正常組織器官的執行不受太大影響)。

「早診早治」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首先,與其他疾病一樣,乳腺癌的治療效果與病情進展程度密切相關。「早診早治」這四個字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為了更準確地根據病情進展情況預測患者治療結局,臨床上通常會採取專業的病情評估表,最常用的就是實用易懂的 TNM 臨床分期,通常情況下,I 到 IIA 期稱為早期乳腺癌,IIB 到 III 期稱為區域性進展期乳腺癌,IV 期稱為晚期乳腺癌。

具體如下圖所示 [2]:

科普 | 得了乳腺癌的人生,一定是灰色的嗎?

採用 TNM 分期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其中 T 代表腫瘤大小,N 代表淋巴結是否轉移及轉移數目,M 代表是否有遠處器官轉移。

早診早治的意義在於儘量在乳腺癌早期就診斷明確、及時治療。因為此時患者的治療選擇更多(比如一旦到了進展期直接手術難度加大,晚期則往往失去了手術治療機會),治療後的生活質量也更高(有些患者可保留乳房,僅切除腫瘤病灶),以後的生存期也更長(復發風險更低)。

總而言之,早診早治是乳腺癌患者獲得最有效治療方案、最有望實現早期「根治」或晚期「帶瘤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球各國開展「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月」最希望達到的目的:希望每一位女性用心呵護自身乳腺,有任何異常症狀和表現及時就醫,重視定期體檢篩查,儘量在第一時間揪出癌症,並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查清病理分子分型方能「對症施治」

除了前面所述的臨床分期,影響乳腺癌治療效果和預後的還有其病理型別、分子分型等等,而且隨著越來越多抗癌新藥的研發成功,後者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前述「早診早治」不僅僅是出現相關症狀或體檢發現異常去明確是不是乳腺癌,還應包括其臨床分期、病理分子分型等,這才是一個乳腺癌的完整診斷。

首先看傳統病理分型,包括導管內癌、乳頭狀癌、黏液腺癌、浸潤性導管癌等等許多種。其中,導管內癌通常預後良好,而浸潤性導管癌通常惡性程度更高、預後稍差,其手術切除範圍應更大、放化療應更積極。

至於分子分型,主要是基於免疫組化檢測的 ER、PR 和 HER2 三種蛋白的表達狀態來分類。其中,對於 ER/PR 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HER2 陽性乳腺癌是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的最佳適應症。

試想如果沒有 HER2 陽性乳腺癌這一分子分型結果,醫生怎麼評估得出該乳腺癌患者採用上述靶向藥物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查清病理分子分型,是醫生準確「對症施治」的必要條件,也是乳腺癌患者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的重要前提。在堅持這一原則的情況下制定出的治療方案,才是專業且規範的、真正能讓患者最大受益的診療方案。

在瞭解了這些知識後,你還會相信那些宣稱憑藉一個藥方就能根治乳腺癌(甚至還能根治肺癌、肝癌等其他型別腫瘤)的所謂「神醫」嗎?

「個體化診療」通常體現在細節上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可能存在病情完全一樣、身體情況完全一樣的兩位乳腺癌患者。即便其臨床分期、病理型別、分子分型完全相同,在給予相同的治療方案後,其結果也可能會大相徑庭。

以前述 HER2 陽性乳腺癌患者為例,通常採用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能獲得不錯的治療效果,但偏偏有一些 HER2 陽性乳腺癌患者,對該靶向藥物反應一般,效果非常有限。當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此時,著急的不僅僅是乳腺癌患者,醫生恐怕更著急,因為這與其期望看到的療效不一樣,與學到的知識不吻合。

因此,有經驗的醫生通常會時刻緊盯患者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治療方案未能達到預期,就會及時調整方案。這樣的醫生深知,看病不是批次處理工作,也要認識到每一位患者的個體複雜性,懂得為其制定個體化、甚至獨一無二的診療方案。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個體化診療方案的設計並非用或不用某種藥物、某項技術,很多時候是在細節上對某種藥物、某項技術的細微調整。以術後放化療為例,其在手術後可能只是「輔助」,但在乳腺癌患者整個治療週期中卻是「主力」。手術可能只有一次,而放化療要多個週期,每一次對於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的結局都很重要。而要想達到最佳放化療效果,每一次都需要認真判斷患者當前病情,透過一些看似不大的調整,來確保患者接受的是最合適她當前病情的個體化診療方案。

與癌細胞「和平共處」的狀態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需要專業的醫生甚至多個學科的醫生團隊(「MDT」團隊)進行精心調整綜合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來維護,這個過程也需要患者的長期堅持,切不可抱有一蹴而就甚至一次根治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堅持「全病程管理」來提升生活質量

癌症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初期尚健壯的癌症患者,待到了中晚期往往就是「皮包骨頭」了。所以很多癌症患者並非直接死於癌症本身,而是倒在了嚴重的營養不良(稱為「惡病質」)上,也有一部分是倒在手術併發症上,還有極少一部分可能因放化療引起的嚴重毒副作用而死亡,甚至倒在令人窒息的精神壓力下。

其實這些情況本是可以有效遏制的,只要能夠採取專業的管理措施,建立起防微杜漸的理念,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完全可以更高。最關鍵的是,要做到「全病程管理」:從被診斷為乳腺癌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結束整個住院治療週期,再到出院後長期隨訪複查,每一個環節都要採取科學規範的管理,最終目的是實現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的管理。

舉例來說,對於需要手術的乳腺癌患者,術後管理有助於保障手術安全、促進術後恢復;而對於整個治療過程中的管理,其一有助於對各種併發症進行防範和及時處理,再者還有助於第一時間發現癌症復發苗頭,這中間既包括遵囑定期複查,也包括患者自身有意識地觀察有無新發乳房腫塊、持續疼痛等表現。

另外,高水平的醫生不僅重視治病,更重視人的感受。尤其是乳腺癌患者,很多人不僅對癌症恐懼,更害怕失去乳房,她們的精神壓力非常大,有人因此終生抑鬱甚至輕生。這些乳腺癌患者非常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給予幫助,幫助其調整好心態,幫助其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回歸社會正常生活。

總結前述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1、重視早診早治;2、明確病理分子分型;3、堅持個體化診療;4、施行全病程管理。

這不僅是乳腺癌患者的期望,也是國內外優秀醫務工作者們孜孜不倦的追求。隨著癌症的個性化,在精準醫學時代下,如何規範化治療一直是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高度重視的工作, 11 月 12-13 日「2021 上海新虹橋國際腫瘤論壇暨第一屆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與上海泰和誠腫瘤醫院學術年會」即將在上海召開,會議正是圍繞「個性化醫學時代的腫瘤規範化診療」這一主題來展開探討。主辦方之一的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即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以終結癌症為其使命,在全球享有盛譽,常年位居全美醫院腫瘤專科排名榜首,今年 7 月份再次蟬聯第一名 [3]。這一國際性高層次學術會議將有助於顯著提升腫瘤專業醫生整體水平,最終造福於國內廣大腫瘤患者。

欲知更多詳情,可見下方海報:

最後,希望所有人都樹立起這樣的自信:即便不幸抓到乳腺癌這一手爛牌,也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藉助專業、規範、個體化診療的力量,創造獨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

作者 | SCCC

參考文獻

2、美中嘉和腫瘤防治科普團隊,乳腺癌各種分類彙總之三:乳腺癌 TNM 分期分級,連結:http://www。mzjhkepu。com/cancer/Article/8953

3、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官網連結:https://www。mdanderson。org/newsroom/md-anderson-again-ranks-number-one-in-cancer-by-u-s-news-and-world-report。h00-159462423。html

TAG: 乳腺癌患者癌症治療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