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忍”的肝臟,癌變不到晚期很難發現?

今年年初,香港著名演員“達叔”吳孟達和音樂人趙英俊,都因肝癌離世,令眾人惋惜不已,同時再次向大家敲響了健康的警鐘。

面對癌症,人們常說“早發現早治療”。但肝癌作為我國第四大癌症,卻有不少患者前期沒有症狀,但一檢查卻發現已經到了晚期。為何肝癌往往一查出來就是晚期?肝癌早期診斷有哪些方法?發現肝癌後如何治療?

清遠市人民醫院普外三區主任醫師張斌介紹,由於肝癌早期時症狀隱匿,當出現症狀時,均已達中晚期,約80%的患者在臨床診斷時已失去了手術切除的機會,且肝癌惡性程度高,發病迅速,平均生存期在半年以內。

肝癌的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能夠選擇合適的方案早期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最能“忍”的肝臟,癌變不到晚期很難發現?

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體檢一次

肝臟是一個強大的器官,不僅功能多,還很能“忍”,因為肝臟內缺乏痛覺纖維,沒有痛感,即使出現一些小問題,人體也感覺不到很明顯的不舒服,但這也成為了它的致命缺點。只有當癌細胞不斷生長膨脹,觸碰到包膜了,人體才會有痛感。因此,當患者感覺到痛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其次,肝臟的能力很強,正常人的肝臟大約只需要使用1/4,就足以滿足日常所需;即使壞掉一部分肝細胞還有其他肝細胞可以正常運作,維持生命。但也因此,肝癌在早期階段不容易被發現。

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新發患者數約為41萬人,死亡39萬人,肝癌已成為我國目前第二位的癌症致死病因。

在我國,肝癌患者好發年齡集中在40歲~55歲,由於肝癌早期時症狀隱匿,當出現症狀時,均已達中晚期,約80%的患者在臨床診斷時已失去了根治手術切除的機會,且肝癌惡性程度高,發病迅速,平均生存期在半年以內。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案選擇不當,平均生存期更短。

“體檢專案主要是抽血檢測甲胎蛋白及肝臟超聲,以便早期發現肝癌。”

張斌表示,定期體檢有助於儘早發現病灶的存在,尤其是有肝炎(乙肝、丙肝)病史;有肝硬化的HBV(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長期大量飲酒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有肝癌家族病史的HBV攜帶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4期;遺傳性血色病及其所致肝硬化,以上這些人群,最好每半年體檢一次。

而其他原因導致的肝硬化,尤其是超過40歲的男性HBV攜帶者和超過50歲的女性HBV攜帶者,還應作為肝癌重點篩查物件,除了每半年做一次相關體檢外,當發現肝臟佔位或甲胎蛋白(AFP)升高者,兩者有其一者或者都存在時,為避免誤診誤治,提高早期診斷率,應及時到肝膽外科專科就診,完善肝臟MRI/CT平掃+增強等相關檢查,以儘快明確診斷,爭取早期有效的治療。

腫塊越小,手術效果越好

張斌介紹,手術切除、肝移植、消融是目前公認的、有效的根治肝癌方法,應作為首選。隨著肝癌外科的成熟和發展,肝癌的治療方法和手段日漸豐富,已發展為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對於早期肝癌患者,外科手術可對其進行治癒性治療,腫塊直徑越小,手術效果越好,5年生存率越高。原位肝移植術適合於肝功能失代償、不適合手術切除及區域性消融的早期肝癌患者。

對於不能手術或不能耐受手術者,可採用腫瘤的區域性治療,包括介入治療和區域性消融。其中,經皮肝穿刺射頻治療由於其療效確切,可直接殺滅腫瘤,對正常肝組織影響小,恢復快,併發症少,對於合併肝硬化和復發的肝細胞性肝癌是合適的選擇。近年來的實踐表明,消融治療對直徑2-3 釐米大小肝癌腫瘤的遠期療效實際上已與手術切除相當,因此也被認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療手段之一。

系統化療則是術後、不能手術者、晚期肝癌最常用的一種非手術方法。晚期肝癌患者應該首選靶向藥。

生物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治療、基因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和內分泌治療等,是目前較為有前景的一種腫瘤治療方法。

目前靶向+免疫治療臨床轉化率在36%—50%之間,部分患者甚至達到降期手術。

【撰寫】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肝癌治療手術患者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