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小技巧】髕骨骨折—張力帶技術!

操作方法

張力帶技術最早是由Weber BG推薦應用到骨科領域。利用鋼絲張力帶固定時將鋼絲置於髕骨張力側,使之在承受功能狀負荷時,由於肌肉等收縮因素,使張力轉變為動力,產生斷端間軸向加壓,不產旋轉力,有利於內固定的穩定,允許早期活動。

Pauels首先把張力帶鋼絲作為一種骨折內固定方法應用於臨床。

股四頭肌的牽拉,皮質表面的張力轉化為關節面的壓力,增加了骨折端的穩定性。

【骨科小技巧】髕骨骨折—張力帶技術!

優點:

符合髕骨生物力學特點(鷹嘴)

簡單可靠,體積小

可進行早期功能鍛鍊

加壓,骨折有很高的癒合率

缺點:

單獨使用,不適於粉碎骨折(結合螺釘,環扎……)

不適於邊緣撕脫骨折的固定

張力帶鋼絲的材料效能

固定骨折的條件:

骨折端在生理狀態下主要承受單方向彎曲應力。

骨折端壓力側結構(關節面)相對完整,有抗壓作用。

髕骨骨折和尺骨鷹嘴骨折是最好的適應徵。

技術要求:

關節內骨折解剖復位

克氏針沿拉伸方向固定

克氏針固定於張力側

克氏針平行,有一定寬度

鋼絲:“8”字形或“O”形纏繞

形成條件:

骨骼和骨折能夠承受壓力

張力帶對側有完整的骨皮質支撐

固定物能承受張力

8字鋼絲張力帶

【骨科小技巧】髕骨骨折—張力帶技術!

AO鋼絲張力帶

【骨科小技巧】髕骨骨折—張力帶技術!

何為標準的AO髕骨張力帶技術?

用具:

Two 1。6-mm Kirschner wires

An 18-gauge (1。2-mm) surgical wire

2-mm drill bit

順向(先復位,再從近向遠打入K針);逆向(先從骨折端將K針打入近側骨塊,再復位,再打入遠側骨塊)。

逆向技術

先近側骨折塊:

先2-mm 鑽頭鑽孔,從皮質表面5mm開始,分成內中外3等份;

插入1。6-mm K針

復位,用巾鉗維持

再遠側骨折塊:

先2-mm 鑽頭鑽孔

再更換為2根1。6-mm平行K 針:維持復位,控制旋轉,提供鋼絲的著力點

【骨科小技巧】髕骨骨折—張力帶技術!

內容來源玖玖骨科!

TAG: 骨折張力MM鋼絲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