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撰文 | 王聰

編輯 | 王多魚

排版 | 水成文

轉載自生物世界

2021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於北京時間10月4日17:30分率先公佈。

此次獲獎的是:

David Julius

Ardem Patapoutian

獲獎理由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receptors for temperature and touch(發現了溫度和觸覺感受器)

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1901年第一屆諾貝獎頒發,至2020年之間,

共頒發了111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迄今為止,已有

12

名女性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為

Frederick G. Banting

(弗雷德裡克·班廷),他因

發現胰島素及應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

而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時

年僅32歲

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Peyton Rous

(佩頓·魯斯)是有史以來年紀最大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他因

發現誘導腫瘤的病毒

而獲得1966年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時已

87歲

高齡。

中國科學獎家

屠呦呦

因發現和提純可用於治療瘧疾的

青蒿素

,與

威廉·坎貝爾

大村智

一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也是至今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得中國籍科學家。

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3年

弗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沃森

Nature

雜誌發表了題為“

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

”的論文,該論文被譽為:“

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

”,

該論文的發表也標誌著分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從此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

論文發表9年後的1963年,

弗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沃森

和莫里斯·威爾金斯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已於1958年因病去世,年僅38歲)。

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爆冷!兩位科學家因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詹姆斯·沃森(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右)在DNA雙螺旋模型前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

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每年頒發一次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甚至都不夠發了,以至於

諾貝爾化學獎

相當大的一部分都頒發給了生物學家。比如2003年的化學獎頒給了“

細胞膜的離子通道

”,2006年的化學獎頒給了“

真核轉錄的分子機制研究

”,2009年化學獎頒給了“

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

”,2012年的化學獎頒給了“

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

”,2015年的化學獎頒給了“

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獎111次,其中化學領域得獎63次,生物領域得獎27次,物理領域得獎19次,農學領域得獎1次,諾貝爾化學獎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諾貝爾理綜獎了。

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塵埃落定,即將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將會花落誰家呢?我們拭目以待。

關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爾·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於1900年創立,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成立之初設立

物理獎

生理學/醫學獎

化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等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

經濟學獎

兩次獲獎者

截至到2016年共有

4位個人

2個組織

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居里夫人

(M。Curie)獲得1903年物理獎和1911年化學獎(唯一獲得兩次不同科學獎的人),

萊納斯·鮑林

(Linus Pauling)獲得1954年化學獎和1962年和平獎,

約翰·巴登

(John Bardeen)獲得1956年和1972年物理獎,

弗雷德裡克·桑格

(Frederick Sanger)1958年和1980年獲得化學獎。

華人獲獎者

李政道

:1957年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與楊振寧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時年31歲。

楊振寧

:1957年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與李政道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時年35歲。

丁肇中

:丁肇中和伯頓·里克特由於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而同時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

: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

:1997年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

:1998年與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學的勞克林因“發現了電子量子流體現象,一種新形態的量子流體,其中有帶分數電荷的激發態”而獲得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行|健

: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年59歲。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錢永健

:2008年與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因發現和改造綠色熒光蛋白(GFP)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6歲。

高錕

: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訊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影象感測器的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共同獲得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新中國獲獎者

莫言

:2012年以《紅高粱》等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年57歲。

屠呦呦

:因發現可以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TAG: 諾貝爾醫學獎生理學化學獎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