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品科普】別小看身上這個“小洞”,“手殘”只會自討苦吃

你是否曾經好奇過,別人耳朵附近的那個小洞?這個“小洞”在醫學上被稱之為先天性耳前瘻管,是一種染色體異常所致的遺傳病。流行病學根據抽樣調查顯示,國內每100人中,約有1。2人發病。這個“小洞”如果你毫不在意,那麼它會一輩子與你和平相處;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手,喜歡去擠一擠、揉一揉,那麼抱歉,你的苦難或許會接連不斷……

【仁品科普】別小看身上這個“小洞”,“手殘”只會自討苦吃

日前,87歲的王婆婆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李紅院長門診。婆婆稱一週前因為右耳旁面板癢,她揉了揉,後來又擠出很多白色物體,結果越來越腫,越來越痛。仔細詢問,原來婆婆在20多年前就因此做過一次手術。

“現在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切開引流,這種辦法比較簡單,但是有可能不久又會長;另一個是先把感染控制好,再來做手術,如果做盡量一次性做乾淨。”考慮到婆婆年紀較高,李紅院長給出了兩個治療方案供其選擇。

【仁品科普】別小看身上這個“小洞”,“手殘”只會自討苦吃

無獨有偶。同一時間段,耳科主任張朝梅門診也接診到一位,同樣因為耳前瘻管做過手術,這次又因為沒管住手,揉、擠後,耳前瘻管再次感染髮炎的43歲女患者。患者從網上聽說,感染期間可以做手術,因此特地來了解自己的情況是不是隨時都可以做手術。

“炎症期間不建議手術。瘻管就是人體內的小通道,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分支或樹叉狀,瘻管內表面是復層鱗狀上皮,管腔內有脫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可排洩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樣分泌物。一旦受外力刺激,擠壓就容易感染髮炎。所以,只有先把感染控制好,才能在手術前染色找準根部邊界位置,才能將瘻管完整切除,當然這也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張朝梅主任介紹,耳前瘻管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發炎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摳了、擠了惹出的禍端。

【仁品科普】別小看身上這個“小洞”,“手殘”只會自討苦吃

【仁品科普】別小看身上這個“小洞”,“手殘”只會自討苦吃

張朝梅主任提醒,耳前瘻管分為單純型、感染型和分泌型。無症狀或無感染者不用理會,區域性搔癢、有分泌物溢位者,可用清水清洗後塗抹碘伏消毒液進行消毒,並保持乾燥。若一旦擠壓、揉破,反覆紅腫、反覆感染,只能進行手術切除。

耳前瘻管的預防及治療

1、洗澡、洗頭後,可以用棉籤將耳部周圍的水輕擦乾淨。

2、沒有感染過的瘻管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壓,保護區域性清潔,防止發生感染。

3、耳癢的時候不要揉,這樣容易把細菌揉進,導致感染。

未出現感染時,多數無症狀無需治療,在家多注意觀察。

出現感染後,治療以區域性抗感染或切開引流治療。一旦發生感染極易反覆發作,建議感染完全控制後手術切除。

撰稿\編輯\圖片:牟牟丨稽核:張朝梅丨監製:楊小西

TAG: 瘻管感染耳前張朝梅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