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丨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

今日,人們迎來了秋天的倒數第二個節氣——寒露,這意味著金城的氣候也開始進入到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階段。農諺有云:

“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

可見冬天的腳步已經近了。

寒露丨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每年10月8日前後進入寒露節氣。露已,將為霜。“野有葛草,零露瀼瀼”,“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滿城盡帶黃金甲”描述的便是寒露時節的物候: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按照《禮記》的記載,古時候,一俟深秋,穀物歸倉入國。除了祭祀之外,就開始忙活這幾件事了:一是狩獵,“執弓挾矢以獵”;二是砍柴,“草木黃落,伐薪為炭”;三是結案,“乃趣獄刑”,然後有些便是傳說中的秋後問斬吧。這些都透出肅殺之氣。

此時的季節版圖上,秋的面積約為539萬平方公里,冬的面積約為362萬平方公里。”

據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主持人、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宋英傑介紹,“在寒露時節的半個月之中,冬會大舉‘侵略’,將秋之領地‘侵吞’180多萬平方公里,從而在疆域面積上一舉超過秋。”

“由秋分至寒露,秋在南方‘戰場’斬獲頗豐,一舉佔領江南。其間夏的面積銳減六成以上,只能藉助南嶺‘天險’苦苦支撐。所以說,寒露也是秋季節氣中季節版圖的疆域格局變化最大的時期。”

諺語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其實在隸屬秋季的六個節氣之中,“變天”節奏最快的是寒露。“所謂‘霜降變了天’,得益於寒露時節的各種鋪墊。”宋英傑表示,“以全國平均降水量來衡量,寒露也是二十四節氣中降水減少速率最快的時節。因此,秋分之後‘水始涸’之說所言不虛。

如果說一年之中降水量的走勢形如一座山峰,那麼寒露時節便是最陡峭的一段下坡路。”

寒露丨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

“春捂”不見汗,“秋凍”不著涼

寒露時節逢重陽,降水銳減,濃雲消退,是人們可登高望遠的氣象前提。“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時重陽插茱萸的習俗,在一定程度上,與寒露時節氣溫大幅走低相關。《風土記》曰:“是月九日,採茱萸插頭鬢,避惡氣而御初寒。”《西京記》的描述顯然更具“號召力”:“九日佩茱萸,餌糕,飲菊花酒,令人壽長。”

對此,宋英傑的描述也是十分的生動有趣:“

如果我們把氣溫和降水當作兩項經營性收入,那麼寒露時節是市場最蕭條、‘企業’效益滑坡最嚴重的時期。

兩項業務,往往堤內損失堤外補,但寒露時節,是堤內損失、堤外也損失,‘企業’的兩項主營業務均遭遇斷崖式下跌。”

“也許人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忙了大半年,於是利用十一黃金週出去旅遊,等逛完了山水回到家,哎喲,這天氣跟走的時候不一樣了嘛!”宋英傑說,“這時,人們在感慨之餘,便會翻箱倒櫃地趕緊找厚一點的衣服。於是,便有了

‘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

’的說法。”

“古老”的《秋褲賦》,每年在寒露至霜降時節,都會再度流傳一番:

我要穿秋褲,凍得扛不住。一場秋雨來,十三四五度。我要穿秋褲,誰也擋不住。翻箱倒櫃找,藏在最深處。說穿我就穿,誰敢說個不。未來幾天內,還要降幾度。若不穿秋褲,後果請自負。”

有人說:“不是要春捂秋凍嗎?”對此,宋英傑這樣解釋:“春天來時,適當捂一捂,使機體漸漸地適應回暖。秋天來時,適當凍一凍,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著裝與時令要有適當的滯後。

但所謂‘捂’和‘凍’,都應有一個前提:春天的以不出汗為前提;秋天的凍,以不著涼為前提。”

寒露丨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

寒露三候: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

“鄉民於重陽日、十三日望雨,則不致冬旱。”諺雲:“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北方民間有在寒露時節佔雪的習俗,實際上,是在氣候平均初雪日之前的大約一個月,選取兩個關鍵日,如果都沒有降雨,冬季便很可能“貧雪”。《離騷》有云:“朝飲木蘭之墜露今,夕餐秋菊之落英。”露水寒涼落花寂寥,餐英飲露,確是晚秋時節裡的一種高潔與孤傲。

“古人對寒露物候的描述是: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據宋英傑介紹,“白露物候是‘鴻雁來’,寒露物候是‘鴻雁來賓’,說的是白露時鴻雁的遷飛工作逐漸啟動,寒露時遷飛工作陸續收尾。”

所謂“雀入大水為蛤”,是說深秋時節,人們難覓飛雀,但見海邊很多蛤蜊,其貝殼的紋和色與雀相似,便以為雀變成了蛤。這是古人質樸的想象。這雖是誤解,卻是一種浪漫的生命觀:在時節的交替和季節的輪迴中,生命並未凋謝,只是變換了存在的方式而已。想飛時,有翅,能高飛於天;想藏時,有殼,可深藏於海。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從金”,悽悽露時節“菊有黃華”。雖然菊花被視為寒的標識,農曆九月也被稱為菊月,但還有一種花,往往被文人們“忽視”,那便是棉花。“寒露時節尾花收。寒露不收棉,霜降莫怨天。”在農人的眼中,棉花是秋季的“尾花”。所以農曆九月,也是人們的納棉之月、授衣之月。

“小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深秋農諺是:‘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宋英傑說,“那時候,一年到頭好像就圍著白菜、土豆、蘿蔔、玉米、地瓜轉,噴香起沙的地瓜,幾乎是我的最愛。當然,上樹使勁兒地搖晃樹枝,折騰得滿樹紅熟的山楂掉落一地,然後認真地撿拾到筐裡,也算是我的‘山楂樹之戀’吧。”

有一種明淨,叫做望穿秋水

在南方,對於晚稻而言,“

寒露雨,偷稻鬼。寒露風,稻穀空。

”所謂寒露風,並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寒露時節的風。

農諺說:“棉怕八月連陰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風原指華南寒露時節危害晚稻幼苗生長的低溫現象,或悽風(乾冷型)或苦雨(溼冷型)。當雙季稻北擴至長江中下游時,晚稻的這種“小兒科”疾病開始在秋分前後流行。所以廣義的寒露風,未必僅是風,也未必僅發生於寒露,而是危害晚稻的低溫綜合徵。

“有一則諺語,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體驗中已經逐漸消失了,就是

‘寒露搭橋,夏至拆橋。’”

宋英傑表示,“從前,村邊渡口的木板小橋在夏至汛期來臨時需要拆卸掉,到了雨季消退的塞露時節,再把橋搭建起來。作家趙樹理曾經這樣描述:‘每年搭橋的時間是寒露以後……早了水大,遲了水涼。’現代的橋樑已經沒有了那般的季節性。”

臺灣有句諺語,叫作

:“九月狗納日,十月日生翼。”

是說到了農曆九月,秋陽難得,就連狗都知道抓緊時機曬曬太陽。到了十月,白晝短暫,又難得響晴,太陽就像長了翅膀一樣,一不留神就飛了。

隨著氣溫的下降,“寒露百花,霜降百草枯”,“寒露霜降節,緊風就是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已成往事,所以深秋又被稱為“窮秋”。“寒露霜降水退沙,魚落深潭客歸家”,從秋分物候的“水始涸”,到立冬物候的“水始冰”,由密到疏,由繁到簡,由動到靜。

“‘寒露洗清秋’,此時節,‘雲悠而風厲’。”宋英傑認為,“標誌性的景色便是‘碧雲天,黃葉地’。寒露時節,有一種明淨,叫做望穿秋水。遺憾的是,那樣的水少了,那樣的天也少了。有人說,寒露,是秋天中的秋天。‘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好吧,就在這清冽的日子裡,觀賞秋天絢爛的‘晚節’吧。”

智慧相約

/

京鵬為媒

TAG: 寒露時節霜降英傑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