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反覆,治療困難,脾胃同治、辨證分型是關鍵!

胃痛是胃腸道極為常見的問題,患者往往同時會出現胃脘部痞悶、脹滿、噯氣、反酸、納呆、脅痛、腹脹等症狀。中醫認為,胃痛是脾胃受損、氣血失調所引起,病因多為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勞倦過度和素體虛弱。有效治療胃痛,脾胃同治、辨證分型是關鍵。

胃痛反覆,治療困難,脾胃同治、辨證分型是關鍵!

脾胃同治

胃痛的發生受脾影響極大。需要強調的是,此處的“脾”非脾臟,而是五臟之一。中醫認為,“脾為裡主運化,胃為表主受納”,食物在胃腸中被消化吸收的過程,需要依賴脾的功效才能有效運轉。胃痛患者,尤其是反覆發作的慢性胃痛患者,常出現“脾虛”症狀,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隱痛、燒灼感,且在進食後最為嚴重。因而,對於此類患者,按照脾胃同治的方法,健脾益氣,行氣止痛,效果常常較為明顯。

辨證分型

在明確了脾胃同治的基礎上,對於患者胃痛問題的分型也極為關鍵。中醫理論要求,對於胃痛患者,需要從寒熱、虛實、氣血、臟腑等要點進行綜合而全面的分析,明確患者證型,才能達到對症治療的目的。

胃痛反覆,治療困難,脾胃同治、辨證分型是關鍵!

一、胃痛的藥物治療

胃痛的藥物治療需根據患者證型選擇方劑,常見以下幾種

1.胃氣壅滯證

主症:

胃脘脹痛,食後加重,噯氣。

兼症:

納呆食少,噯腐,或有明顯傷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並伴有風寒、風熱、暑溼等相應表證。

治法:

理氣和胃止痛。可採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加減。

2.胃中蘊熱證

主症:

胃脘灼熱,得涼則減,遇熱則重。

兼症:

反酸,口乾喜冷飲,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瘡,大便秘結。

治法:

清胃瀉熱,和中止痛。可採用《金匱要略》瀉心湯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金鈴子散加減。

3.肝胃氣滯證

主症:

胃脘脹痛,連及兩脅,攻撐走竄,每因情志不遂加重。

兼症:

喜太息,不思飲食,精神抑鬱,夜寐不安。

治法:

可選用《景嶽全書》柴胡疏肝散加減。

4.

肝胃鬱熱證

主症

胃脘灼痛,痛勢急迫。

兼症

嘈雜反酸,口乾口苦,渴喜涼飲,煩躁易怒。

治法:

清肝瀉熱,和胃止痛。《景嶽全書》化肝煎合《丹溪心法》左金丸加減。

5.

胃絡瘀阻證

主症

胃脘疼痛,狀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

兼症

病程日久,胃痛反覆發作而不愈;嘔血、便血之後,面色晦暗無華,唇暗;女子月經延期,色暗。

治法

理氣活血,化瘀止痛。可採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失笑散合《時方歌括》丹參飲加減。

胃痛反覆,治療困難,脾胃同治、辨證分型是關鍵!

6.脾胃虛寒證

主症:

胃脘隱痛,遇寒或飢時痛劇,得溫熨或進食則緩,喜暖喜按。

兼症:

面色不華,神疲肢怠,四末不溫,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

治法:

溫中健脾。可採用《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加減。

7.

胃陰不足證

主症

胃脘隱痛或隱隱灼痛。

兼症

嘈雜似飢,飢不欲食,口乾不欲飲,咽乾唇燥,大便乾結。

治法

養陰益胃。可採用《溫病條辨》益胃湯合《傷寒論》芍藥甘草湯加減。

二、中醫適宜技術

除了藥物治療外,針灸、艾灸、燙熨、穴位敷貼也是治療胃痛極為有效的方式。但

使用此類方式治療時,同樣需關注患者證型,並進行針對性選擇。

1.針灸治療

針刺具有健脾養胃、化瘀止痛功效。辨證取穴主穴以足陽明、手厥陰經穴及相應募穴為主。

取穴:足三里、內關、中脘;隨證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飲食停滯者加下脘、梁門;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氣滯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虛寒者加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胃陰不足者加三陰交、內庭。

胃痛反覆,治療困難,脾胃同治、辨證分型是關鍵!

2

.

艾灸治療

艾灸具有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直達病所功效。

取穴:內關、中脘、足三里、胃俞;採用艾條灸,每日1次,每次20~30 min,以面板潮紅為度,可與針刺配合使用。本法適用於反覆發作的上腹脹滿、怕冷、噯氣等脾胃虛寒型、氣滯型胃痛。

3.

燙熨療法

燙熨療法具有祛風除溼、散寒止痛、活血化瘀、解痙消腫功效。臨床可選用肉桂、乾薑、桂枝、香附、川芎、木香、荊芥等藥物風乾打碎,裝入布袋內紮緊,藥袋清水浸泡10 min後瀝乾,放入微波爐將藥包加熱後隔毛巾敷在胃脘部。燙熨治療時間30 min左右。本法適用於脾胃虛寒、氣虛、寒溼、血瘀型胃痛。

4.

穴位敷貼治療

穴位敷貼具有暢通經絡氣血、調和陰陽功效。選用當歸、乳香、沒藥、吳茱萸等藥物研成粉末,用酒和蜂蜜拌勻,製成1。5~2 cm的圓形藥丸。

取穴:胃俞、上脘、中脘、至陽、足三里等。本法適用於寒凝、氣滯、血瘀和脾胃虛寒型胃痛。

參考文獻:

胃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中醫藥專業委員會消化學組。 中醫雜誌。2016;57(1):87-90。

編排:鵬宇 | 校對:瑞雪

TAG: 胃痛主症胃脘脾胃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