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徵(ASC)等是急診科常見的急性心臟病,而這些急症不僅自身病情較為危重,還常常會引發心律失常。因此,除了心臟急症的搶救急救和對症治療外,急診科需要

對心律失常進行心電監測

2016年發表的一篇綜述結合由美國心血管護理、臨床心臟病學和心血管疾病委員會聯合釋出的指南《醫院場景下的心電監測標準-美國心臟協會的科學宣告》建議急診科在以下情況使用

心電圖對心律失常進行監測

,以便及時檢測到心律失常的發作及其潛在的併發症/合併症[1][2]:

1。停搏復甦患者;

2。冠狀動脈綜合徵早期者;

3。新確診的高危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4。心臟病術後患者;

5。植入自動除顫器或起搏器後依賴起搏器的患者;

6。植入臨時或經皮起搏器的患者;

7。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文氏症、MobitzⅡ型、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梗死時新發、束支傳導阻滯);

8。伴有快速傳導旁路的沃爾夫-帕金森-懷特綜合徵的心律失常患者;

9。藥物性長QT綜合徵患者;

10。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腫患者;

11。嚴重創傷、急性呼吸衰竭、敗血症、休克、肺栓塞、重大非心臟手術、藥物過量或其他重症監護適應症的患者;

12。診斷/治療過程中需要清醒鎮靜或麻醉的患者;

13。任何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心律失常患者;

14。潛在心臟病導致的暈厥患者;

15。任何心律失常的兒科患者

除了上述總結外,綜述結合指南建議,對以下重點人群做了詳細闡述:

心臟停搏者

該類患者復甦後心律失常

複發率較高

,必須進行連續心電監測(尤其是在急救過後需要離開急診轉入其他科室或ICU的情況下,連續監測是另一種形式上的急診急救的延續,是預防意外事件和檢測潛在風險事件的保障)[1][2]。

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腫患者

急性心率衰竭是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險因素

,此外,針對這些患者的某些治療,如靜脈注射正性肌力藥物

具有引發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因此,在診療期間,需要進行連續性心電監測防治心律失常的發作和藥物不良反應[1][2]。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文氏症、MobitzⅡ型、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梗死時新發束支傳導阻滯)。

房室阻滯患者可能會有

心悸、暈厥、頭暈

等症狀,因此也

需要嚴密監控,直到阻滯緩解或者植入起搏器等病因治療為止

[1][2]。

心臟病術後患者

心臟病術後患者容易出現

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房室傳導阻滯和竇房結功能障礙

。而對於

房顫發生率,冠狀動脈搭橋術後房顫發生率為32%,二尖瓣置換術後為64%,主動脈瓣置換術後為49%,心臟移植術後為11%

[3][4],可見心臟手術引發房顫的風險較高。這些患者往往在術後2-4天併發房顫,且絕大多數都無症狀[2][5],因此,

提供客觀資料的,對心律失常具有高檢測率

的連續的心電監測顯得至關重要。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暈厥患者

考慮到心臟病是暈厥患者

死亡或發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不明原因的暈厥患者需要接

受連續性的心電監測,一直到排除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為止

[2]。

高危ACS患者

高危急性冠脈綜合徵(ACS)患者在接受再灌注治療時有高發

惡性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的風險,在院內/院間轉運時需要

不間斷

的心電監測。

新確診的嚴重左主幹冠狀動脈疾病和其他高危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情況較為危及,亟需血運重建,同時需要連續心電監測“以防不測”。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應接受連續性的心電監測,直到排除梗死且再也不出現

短暫心電圖

改變和症狀等跡象[1][2]。

ACS具有較強的時間敏感性[6],因此對於早期介入和高效率、高反應性的急診治療要求很高[2][6][7],心電監測是保證上述高質量診療的必要手段。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Q-T間期延長患者

在臨床中,Q-T間期延長往往和

尖端扭轉型室速有關 (TdP)

[2]。TdP是一種惡性多形性

室性心動過速

,類似室顫,可能會發展為

心臟停搏或猝死

[2][8][9],因此,對於具有以下指徵的急症患者,有必要進行心電監測[9]。

1。患者開始服用已知可引起TdP的抗心律失常藥物(達叔平、多非利特、伊布利特、普魯卡因胺奎尼丁、索他洛爾);

2。過量服用促心律失常藥物的患者;

3。新發緩慢性心律失常(完全性心臟傳導阻滯、長竇性停搏)的患者;

4。嚴重低鉀血癥或低鎂血癥的患者

2006年發表在《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上的指南《醫院場景下的心電監測標準-執行摘要和實施指南》中及相關研究推薦對Q-T間期進行監測需一直持續到出現以下情況:

(1) 引起心律失常的藥物被停用和/或減量,並且沒有進一步的QTc延長,(2)沒有進一步發生QT相關心律失常(3)進行了病因治療(永久起搏器),和/或(4)電解質紊亂已經糾正[2][10][11]。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作為危急重症和急救搶救的前哨站和主要戰場,

急診科需要對多類心臟疾病患者進行心律失常相關的心電監測

,且考慮到心律失常

動態變化、無症狀和不可預測

等特點,需要

長程連續性監測才能保證檢測率

。因此,傳統短程片段式的常規心電圖監測和Holter往往不能滿足上述要求。

以心肌缺血為例,心肌缺血、心肌損傷和心肌梗死可透過心電圖的波形檢測到,且在急症首次檢測到的心肌缺血和高風險的心臟事件相關,而多項研究顯示,相比標準12導聯的“快照式”篩查,

連續性的心電圖監測診斷準確率顯然更高

[12][13]-[15]另外在針對ACS的心電監測中,連續性心電監測能

提供連續可追溯的心電片段

,相比傳統只能

分析單一孤立片段來說更能表現出缺血的變化,以提升專業醫師心電分析的靈敏度

[13]。

事實上,我國急診科長期存在急診環境差、人員及裝置不足以及相關急救人員需要進行心電圖培訓的問題[1][16]。鑑於心臟疾病危急重症的嚴重性和現有資源的侷限性,進行快速、高效以及可以減輕現有醫療負擔的的

新型連續性心電監測

顯得迫在眉睫。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國內外相關研究已經持續10年,而在現有研究趨勢下,減少電極等麻煩,且檢出率更高的

單導聯心電裝置

脫穎而出,

卡帕奇心電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卡帕奇心電貼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點,患者均需將貼片貼在胸口,

就可以進行長達7天的連續性心電監測

且準確率遠高於傳統裝置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為了應對急診科瞬息萬變、爭分奪秒的環境,除了長程監測外,卡帕奇心電貼還具有獨立研發的遙測功能,由傳統的一對一心電監測發展為一對多的擴容監測:一個遙測平臺可以一次性監測多個患者,監測效率大幅提升,且能有效解決急診科資源緊缺,“分身乏術”的問題。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卡帕奇心電貼因其高度的便捷性,可以覆蓋急救的各個環節,包括院前分診、院中急救、院後隨訪等,

所有心電資料可以實時傳輸並形成心電圖及相關指標,便於專業人員進行實時監測和及時診斷

,尤其適用於危急重症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的特點,對任何急性發作的心臟事件做出瞬時第一反應,有利於快速、準確的醫療方案的制定以及術後的密切監測與隨訪,讓醫患再無突發危機事件的後顧之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單導聯長程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六)——急診科

參考文獻

[1]Zègre-Hemsey, Jessica K,JL Garvey,MG Carey et al。 Cardiac Monitor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10。1016/j。cnc。2016。04。009

[2]Drew BJ, Califf RM, Funk M, et al。 Practice standards for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in hospital settings: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s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endor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mputerized Electrocardiology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Circulation。 2004; 110(17):2721–46。

[3]Creswell LL, Schuessler RB, Rosenbloom M, et al。 Hazards of postoperative atrial arrhythmias。 Ann Thorac Surg。 1993; 56(3):539–49。

[4]High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oronary surgery。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6; 22(2):176–80。

[5]Funk M, Richards SB, Desjardins J, et al。 Incidence, timing,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Am J Crit Care。 2003; 12(5):424–33。 [quiz: 434–5]。

[6]Body R。 Emergent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oday’s challenges and tomorrow’s possibilities。 Resuscitation。 2008; 78(1):13–20。

[7]Antman EM, Hand M, Armstrong PW, et al。 2007 focused update of the ACC/AHA 2004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2007 writing group to review new evidence and update the ACC/AHA 2004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riting on behalf of the 2004 writing committee。 Circulation。 2008; 117(2):296–329。

[8]Priori SG, Blomstrom-Lundqvist C, Mazzanti A, et al。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ndorsed by: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and Congenital Cardiology (AEPC)。 Eur Heart J。 2015; 36(41):2793–867

[9]Pickham D, Drew BJ。 QT/QTc interval monitor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Emerg Nurs。 2008; 34(5):428–34。

[10]Drew BJ, Funk M。 Practice standards for ECG monitoring in hospital settings: executive summary and guide for implementation。 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6; 18(2):157–68。

[11]Funk M, Winkler CG, May JL, et al。 Unnecessary arrhythmia monitoring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ischemia and QT interval monitoring in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baseline results of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Latest Standards for Electrocardiography trial。 J Electrocardiol。 2010; 43(6):542–7。

[12]Kudenchuk PJ, Maynard C, Cobb LA, et al。 Utility of the prehospital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ge and Intervention (MITI) Project。 J Am Coll Cardiol。 1998; 32(1):17–27。

[13]Zegre Hemsey JK, Dracup K, Fleischmann K, et al。 Prehospital 12-lead ST-segment monitoring improves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Electrocardiol。 2012; 45(3):266–71。

[14]Fesmire FM, Percy RF, Bardoner JB, et al。 Usefulness of automated serial 12-lead ECG monitoring during the initial emergency department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n Emerg Med。 1998; 31(1):3–11。

[15]Fu GY, Joseph AJ, Antalis G。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ST-segment monitoring in the detection of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Ann Emerg Med。 1994; 23(5):1113–5。

[16]李春莉。基層醫院急診科建設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1):1750-1751.

TAG: 心電患者監測心律失常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