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慢引起暈厥:圖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診治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簡稱病竇,是指以心臟無法執行起搏功能為特徵的一系列疾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多見於老年人,以緩慢心律失常(可伴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為特徵。至少50%的病竇綜合徵患者會出現交替性心動過緩和心動過速,也稱為快-慢綜合徵。病竇可由內在因素引起,也可繼發於其他疾病。病竇引起腦供血不足時,患者出現眩暈或暈厥。

作者:藍鯨曉虎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病 因

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可透過干擾竇房結功能引起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內因包括竇房結變性纖維化、離子通道功能障礙和竇房結重塑,均隨年齡增長而發生。可引發或加重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外部因素包括使用某些藥物、代謝紊亂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心跳慢引起暈厥:圖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診治

臨床表現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呈進行性發展,患者在病程早期通常無症狀,逐漸可出現終末器官灌注不足的症狀和體徵。腦灌注不足最常見,大約50%的病竇患者經歷昏厥發作。終末器官灌注不足也可表現為陣發性頭暈、神志不清、疲勞、心悸、心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輕微胃腸道不適或少尿。

心電圖表現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診斷依賴心電圖檢查發現心動過緩,如竇性心動過緩、竇房暫停3秒以上、竇房傳導阻滯或竇性停搏。然而,門診心電圖並不能發現所有病竇,尤其是在病程的早期心電圖可無異常。雖然診斷需要緩慢性心律失常,但至少50%的病竇患者存在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和緩慢性心律失常交替發作被稱為快-慢綜合徵(圖1)。

心跳慢引起暈厥:圖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診治

心跳慢引起暈厥:圖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診治

圖1 快-慢綜合徵的心電圖表現

最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房顫或房撲,多見於患嚴重竇房結疾病的老年患者,竇房結纖維化易誘發折返性搏動或心動過速。此外,有證據表明,房顫和房撲可導致心房重構,繼發竇房結功能障礙。

診斷依據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診斷需要終末器官低灌注的症狀/體徵與心動過緩(伴或不伴心動過速)的異常心電圖表現同時存在。單純心動過緩,如3秒或3秒以上的竇房停頓但在無症狀尚不能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無症狀時的心電圖異常可能與睡眠時迷走神經張力增加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生理和病理生理過程有關。

當12導聯心電圖不能診斷時,應考慮延長監測時間。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住院患者可透過遙測監護,門診患者接受24~48小時動態心電圖。

如果Holter監測結果為陰性,但根據臨床症狀依然懷疑心律失常,可考慮讓患者接受長時間的心電監測。使用外部連續或事件監護儀可在幾周內跟蹤患者心電圖,植入式心電事件記錄器可跟蹤長達數月;表3列出了可用的活動性監測裝置。

心跳慢引起暈厥:圖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診治

有研究者讓已診斷為病竇患者接受平板運動試驗,發現試驗期間38%~57%的受試者不能達到目標心率,提示病竇患者發生變時性功能不全,但並不能作為診斷病竇綜合徵的標準。壓迫頸動脈竇後竇房停頓超過3秒也提示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但同樣無診斷意義。

有症狀而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心臟電生理檢查既能明確診斷,同時還能指導藥物和導管消融治療。

併發症

超過50%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患者會發展為伴有房顫/房撲的快-慢綜合徵,血栓栓塞風險增加。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美國心臟協會指南,抗凝治療可以減少栓塞事件和卒中的發生。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患者也有發生房室傳導阻滯的危險。病竇患者每年新發率為0。5%~1。5%,整個病程中多達半數患者會發展為房室傳導阻滯。

治療

永久性起搏器僅推薦用於有症狀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和心動過緩的患者,對於病因無法糾正的慢性症狀性病竇患者,起搏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病竇佔到全部起搏器植入術病因的半數。

起搏器置入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症狀和改善生活質量。尚未證實起搏器治療會影響病竇患者的生存率。下表中列出了病竇患者植入起搏器的適應證。考慮到患者有發生房室傳導阻滯的傾向,通常首選雙腔起搏器。

心跳慢引起暈厥:圖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診治

參考文獻:

1。 Semelka M, Gera J, Usman S。 Sick sinus syndrome: a review。 Am Fam Physician。 2013; 87(10): 691-696。

2。 Dobrzynski H, Boyett MR, Anderson RH。 New insights into pacemaker activity: promoting understanding of sick sinus syndrome。 Circulation。 2007; 115(14): 1921-1932。

3。 Melzer C, Witte J, Reibis R, et al。 Predictors of 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 in the pacemaker population。 Europace。 2006; 8(1): 70-75。

4。 Adán V, Crown L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ick sinus syndrome。 Am patient Fam Physician。 2003; 67(8): 1725-1732。

5。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Intra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on Clinical Intra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 and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irculation。 1995; 92(3): 673-691。

6。 Keller KB, Lemberg L。 The sick sinus syndrome。 Am J Crit Care。 2006;15(2):226-229。

7。 Epstein AE, DiMarco JP, Ellenbogen KA, et al。 ACC/AHA/HRS 2008 Guidelines for Device-Based Therapy of Cardiac Rhythm Abnormaliti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ACC/AHA/NASPE 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Implantation of Cardiac Pacemakers and Antiarrhythmia Devic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published corrections appear in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16):1473, and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1): 147。 J Am Coll Cardiol。 2008;51(21):e1-e62。

8。 Demoulin JC, Kulbertus HE。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es of sinoatrial disease。 Br Heart J。 1978;40(12):1384-1389。

9。 Holm H, Gudbjartsson DF, Sulem P, et al。 A rare variant in MYH6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 of sick sinus syndrome。 Nat Genet。 2011; 43(4): 316-320。

10。 Mangrum JM, DiMarco JP。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radycardia。 N Engl J Med。 2000; 342(10): 703-709。

11。 Olson JA, Fouts AM, Padanilam BJ, Prystowsky EN。 Utility of mobile cardiac outpatient telemetry for the diagnosis of palpitations, presyncope, syncope,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rapy efficac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7; 18(5): 473-477。

12。 Krahn AD, Klein GJ, Skanes AC, Yee R。 Insertable loop recorder use for detection of intermittent arrhythmias。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4; 27(5): 657-664。

TAG: 竇房結綜合徵患者病態心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