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冬病”,為何“夏治”

傳承中醫文化,培養中醫人才

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學習中醫,認識中醫。

隨著夏季的到來,和大家分享了很多關於冬病夏治的內容,方法涉及艾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目的全在於“治未發之病”。下面我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下所謂的“冬病夏治”原理以及優勢是什麼!

“冬病”多為虛寒性體質。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發的病,此種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症狀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寒從內生。這樣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覺也要蓋著被子,穿襪子才覺得舒服。

何為“冬病”,為何“夏治”

為什麼冬病要夏治呢?

因為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就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裡晾衣服,是很困難的。

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

但若是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裡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記住,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

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

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

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會執行不暢,就會出現四肢不溫、手腳發麻等症狀。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積寒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內用溫熱”、“外散風寒”。

“內用溫熱”——服用偏溫熱的飲食。

有人覺得,大熱天的,再吃熱的東西,那還不得心煩氣躁。不錯,關鍵是服溫熱也有個正確的服法——我們可以熱藥涼服。

比如說紅糖薑湯水,本來是溫熱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膠瓶中,然後放到冷水裡泡一下,此時,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到胃裡的時候卻是熱藥。

“外散風寒”——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

何為“冬病”,為何“夏治”

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面板的寒邪及時排出,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說裡提到過的《九陰真經》裡的第一句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正好體現了人體應天時而動的這種自然調節功能:瀉心經之氣血(火)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寒)。心,五行屬火,夏天最盛;膀胱經,人體之藩籬,是抵禦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療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氣,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

但由於夏日我們貪食冷飲,胃腸中有大量寒氣,本來用於發汗的心火,轉而被用於溫暖腸胃了。此時,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禦外邪侵襲了。而所謂的外邪也是我們一手製造的,那就是空調的冷氣。冷氣從面板而入,冷飲從腸胃而入,心火雖盛,難敵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發汗,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腸胃型感冒”:發熱無汗,吐瀉交加。

冬病夏治應對良策

以上說的,似乎與冬病夏治無關,其實不然,告訴您寒邪出入之機理,您才會有長久應對之策略。下面說得再具體些:

1

感覺肚子涼,脾胃虛寒。

如果感覺肚子涼,夏天也愛吃熱的,又怕風怕冷的人,那就灸中脘、關元、足三里,很有效。

2

後背發涼,怕風。

如果感覺後背發涼,怕風,那就先在後背刮刮痧,若能方便再用熱水泡腳,然後喝一碗發汗的生薑紅棗湯,或者是胡椒白蘿蔔湯,寒氣是很容易排出的。

還有取嚏法,對於身體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寶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噴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噴嚏,並微微發汗為止。

排出身體的寒氣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有時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虛寒是一種體質,是胎裡帶來的,如果我們按照先天的生長慣性而不去改變它,那它就會像一株本來傾斜的樹苗,繼續往偏曲的方向生長。所謂“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從先天體質入手,糾正陰陽之偏。“損有餘而補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3

“冰包火”,外寒不解,內熱直上。

有人說,我雖然虛寒怕冷,但是一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上火,臉上起皰,牙齦腫痛,必須馬上再吃祛火的藥才行。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是因為您表寒過重,雖吃熱藥,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內熱直上頭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經之寒,只要在後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熱藥或熱的食物,就會火有去處,發向後背去禦寒,不再往頭面上跑了。

當然,這裡只告訴大家個思路,用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感受,隨心取捨,任意新增,千萬別去生搬硬套,其實,沒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轉發分享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TAG: 冬病發汗寒氣熱藥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