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百科】產後風溼症的治療要點:產後風溼的早期治療和早期治療

【月子百科】產後風溼症的治療要點:產後風溼的早期治療和早期治療

導讀:

今天學習產後風溼症的治療要點。

產後風溼症狀是一種慢性的、軟組織的、疼痛起源於關節外圍組織的產褥期多發病。

該病演變呈良性經過,其病因病理相對其他風溼免疫性疾病較為單純,疾病本身對關節、肌肉及骨骼等組織結構不構成實質性損害。

輕者經對症治療及生活調理便可痊癒;病情較重者經系統治療及調養也大多可以完全緩解,肢體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畸形。

少數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治療及調養不當,症狀可持續遷延多年,反覆發作。

因此,本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的關鍵環節。

產後風溼症狀屬祖國醫學“產後痺”範疇,因其病發於產後,故病名均與分娩有關。故有“產後身痛”、“產後關節痛”、“產後痛風”、“產後中風”、“產後筋脈拘急”等。

本病是由於產後體虛,復外感風寒溼邪、瘀血留滯而出現的一系列疼痛症狀。病位在肌膚,在筋脈,其次在血脈。病機可概括為“正虛”、“邪侵”及“血瘀”,

以虛為本,兼有風寒溼瘀阻肌膚筋脈,不榮則痛、不通則痛。

1

診斷要點

1。 產褥或產後百日內發病,包括流產、人工流產及早產;

2。 主要臨床表現:肢體肌肉關節疼痛、痠痛、沉重、麻木及屈伸不利;

3。 實驗室檢查:ESR、ASO、RF、CRP及血常規等均正常;

4。 X線檢查:無骨質改變;

5。 經治療後病情可完全緩解,受累肢體及關節不留畸形,功能可完全恢復正常;

6。 診斷本病前,必須首先排除其他風溼免疫性疾病。

2

臨床心得

一、甘溫益氣,補氣生血

產後風溼症狀的病因病機為產後體虛,復感外邪,治療則應以補虛為主,祛邪為輔。

補虛以“甘溫益氣,補氣生血”為原則,以甘藥補益氣血,顧護中焦脾胃,使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脾胃之氣得以充養,氣充則血生,血生則虛緩,正氣足則可祛邪外出。

正如《靈樞·終始》曰:“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篇提出了治療陰陽氣血俱虛的多個治療方劑,如: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均源於甘溫補益理論。使“虛於從容中回覆,邪在和緩中袪除”,甘溫補益來得“從容和緩”,真正達到“補虛不留邪,祛邪不傷正”。

二、女子以血為本,產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產後風溼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取原方之立方本意,

黃芪用量視氣血虧虛之輕重加減,用量在30-60g之間。

芍藥甘草湯養肝斂陰,補血行血,緩急止痛,亦需視病情調節芍藥的用量,

可赤、白芍並用,用量在30-60g之間。

為使病情儘快緩解,須視“不通”之疼痛症狀多寡及部位等具體病情,配伍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袪溼止痛及溫陽散寒止痛藥味。

如:身體上部痛重配伍羌活、川芎;下部痛重加獨活、牛膝;身體痠痛沉重用土茯苓;陽虛畏寒加炮附子。上述加減均以“不通則痛”為重,主以改善疼痛症狀。

三、扶正以袪邪

產後風溼症狀的主要病因病機為“體虛感邪”,《傅青主女科》在產後病說:“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散,氣弱則經絡間血分阻滯,累月不散。則筋牽脈引,骨節不利,故腰痛不能轉側。手足不能動履。”

因此治療原則為“甘溫補虛、益氣祛邪”,治療中以補虛為主,祛邪為輔,“甘溫益氣,補氣生血”,使正氣回覆,摒邪外出,同時配伍少量祛風除溼散寒藥,如川芎、防風、桂枝等,達到“補虛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之治療目的。

對於“病久入絡”者,病邪入絡,必痰瘀互生,治療應選擇具有活血通絡、化瘀祛痰作用的藥味,如雞血藤、王不留行、桃仁、紅花等。

四、慎用辛溫香燥之品

產褥期的生理病理特點,決定了產後風溼症狀以虛為本,臨床表現虛實夾雜為特徵。

產後氣血虛弱,津虧血少,治療過程用藥有其特殊性,即不宜一味投用辛溫香燥之品。

辛溫香燥之藥雖能祛風溼散寒止痛,但辛溫可耗散氣血,香燥能損傷陰津,如不適宜使用或過用之,不但會加重本已虛損之氣血,更可傷陰動血,出現變證。

喜用之桂枝、防風、生薑雖亦具辛溫香燥之性,但三者均辛中寓甘,予甘以溫中,有甘溫益氣之功。“甘溫益氣,補氣生血”,氣旺血生,虛緩正安,方能祛邪外出。

故慎用辛溫香燥之藥是保證療效的重要環節。

五、疼痛的辨證用藥

肢體肌肉疼痛及痠痛是產後風溼症狀的主症。

疼痛有“不榮則痛”及“不通則痛”之別,亦即虛實標本之分。

在辨證治療方面,對於氣血虛弱,筋脈失養,致“不榮則痛”者重用芍藥甘草湯;對於氣虛所致血瘀疼痛者,可用補陽還五湯;因正氣虧虛,復感外邪,所致不通則痛者可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六、服藥期間的調護

①忌過汗

:產後風溼症狀雖發病誘因各有不同,但產婦在產褥期大都經過產後多汗過程,部分患者受傳統“坐月子”習慣影響,在高溫保暖過程中經已過多發汗,甚至有的患者“過汗致虛”為發病的主要誘因。

故此,在服用藥方時更應忌發汗,

“藥後溫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是保證療效的重要環節。

②忌空腹服藥

:產後體虛,中焦脾胃之運化功能相對較弱,本方雖為甘溫補益之劑,亦不宜空腹服用,以防影響胃腸道功能;另外,空腹服藥不利“藥後溫覆”及“漐微微似有汗”。

服藥時間以飯後30-45分鐘之間為佳。

注意生薑、大棗和米酒的使用:

生薑溫中、解表,大棗補中益氣,二者配伍入補益劑,能調和脾胃,增強療效。米酒能溫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其歸經廣泛,可引諸藥歸經,增強方劑的療效。

③臨床不良反應的處理

:哺乳的產婦,宜將青風藤及白芍減至半量,各為15g,以防哺乳期缺乳;服藥後面板瘙癢者,將青風藤減量至15g或去之不用。

④科學地自我調護

:產後風溼症狀發病後,若能做到及時診斷、科學治療、合理調護,病情會很快復原;反之,病情常因得不到一良好控制而反覆發作、遷延日久。

故使患者瞭解本病的病因、治療過程、飲食調護及勞逸禁忌等,是使患者最大限度地配合治療、提高療效及防止病情復發的好方法。

⑤產後風溼症狀預後比較好,但目前臨床上部分患者存有“產後病須再產愈”的錯誤觀點,作為醫生需要耐心地、認真地、以科學的道理給患者做好思想工作。

3

名醫經驗

一、班秀文

治療產後關節痛論治用藥時指出:根據本病以虛為主,虛實夾雜的特點,其治療之法,

總以扶正養血,活絡止痛為著眼,

然後分清其偏虛、偏瘀,或感受外邪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如症見遍身關節疼痛,肢體痠軟,腰骶墜痛,麻木著重,頭暈心悸,面色萎黃,舌苔少,舌質淡紅,脈細弱無力者,此屬產時失血過多,營血不足,諸節空虛,筋脈失養的病變。

治宜養血益氣,佐以溫通止痛之法,以

《金匱要略》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加制附子、當歸、川芎、秦艽

治之。

如遍身肢節疼痛,以腰骶部痠痛明顯,牽及下肢膝、踝關節亦痛,入夜則閃痛,按之痛劇,惡露量少或不下,色紫暗,舌邊尖有瘀點,脈沉澀者,此屬敗血不盡,瘀血內阻,經脈通行不暢之變。

治宜養血化瘀,疏通經絡法,以

《醫林改錯》身痛逐瘀湯(當歸、川芎、桃仁、紅沒藥、秦艽、羌活、牛膝、地龍、香附、甘草)加雞血藤、桑寄生、威靈仙

治之。

如遍身諸節疼痛,關節屈伸不利,或腫脹麻木,重著不舉,得熱則舒,遇寒加劇,或遊走不定,疼痛劇烈,宛如針刺,伴有發熱惡寒,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浮緊或細弦緩者,此屬產後氣血虧損,百脈空虛,風寒溼之邪乘虛侵襲,留滯筋脈關節之變。

治宜溫經散寒,養血通絡之法,以

《傷寒論》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赤芍、細辛、通草、甘草、大棗)加黃芪、防風、威靈仙

治之。

證有所偏,當有加減。如偏於溼,則麻木重著加重,可加蒼朮、炒薏苡仁;偏於寒則肢節疼痛劇烈,可加用巴戟天、制附子;偏於風,則疼痛遊走不定,可加秦艽、防風、羌活之類。

——班秀文。婦科奇難病論治[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6。

二、楊福盛

治療產後身痛辨治五法:

①益氣祛風法

:適用於產後氣血虛弱,風邪乘襲之身痛。

由於分娩勞力,氣血損耗,腠理不密,百節開張,風邪乘襲,經氣不舒,則身痛。

症見遍身關節疼痛,或遊走竄痛,面浮肢腫,自汗出,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治當益氣祛風,養血通絡。

常用藥有:黃芪、黨參、白朮、當歸、酒炒白芍、秦艽、防風、炙甘草。

②益氣通絡法

:適用於血虛經脈失養之身痛。

產後失血過多,四肢百骸空虛,筋脈失於濡養,則症見全身關節疼痛,四肢酸楚、麻木,或入夜酸楚不能安眠,頭暈心悸,舌淡紅,少苔,脈濡細。治宜養血益氣,溫經通絡。

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常用藥有:黃芪、桂枝、白芍、雞血藤、當歸、生薑、大棗。

③化瘀通絡法

:適用於瘀血阻絡之身痛。

《景嶽全書·婦人規》雲:“產後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

產後惡露不淨,或行而不暢,氣血鬱滯。血瘀阻絡,經氣不利則痛。

症見肢體脹痛,關節屈伸不利,少腹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或細弦。治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加味。

常用藥有: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紅花、桂枝、沒藥、秦艽、炙甘草。

④養血舒肝法

:適用於血虛火鬱身痛。

產後血虛,情志不舒,氣鬱化火。火鬱不宜,則更傷陰耗血。血虛火鬱,筋脈失濡則肢體痛煩。

症見一身盡痛,乍寒乍熱,胸脅不舒,煩躁易怒,口乾,舌質紅、苔薄,脈弦細數。治當養血舒肝,方用四逆散加味。

常用藥有:柴胡、白芍、枳殼、牡丹皮、山梔、生地、當歸、炙甘草。

⑤散寒除溫法

:適用於風寒溼邪乘虛而入,留滯經脈之身痛。

產後氣血俱虛,營衛失調,腠理不密,起居不慎,則風、寒、溼邪乘虛而入,留著經絡、關節,使氣血執行受阻,滯而作痛。

症見周身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或痛無定處,或疼痛劇烈、宛如針刺,或肢體腫脹,麻木重著,步履艱難,得熱則舒,舌淡苔白,脈細或弦緩,治宜養血祛風,散寒除溼。

方用獨活寄生湯化裁,常用藥有: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當歸、酒炒白芍、川芎、焦杜仲、牛膝、黨參、白朮、桂枝、炙甘草。

總之,

產後身痛的特點以虛證為多見,雖有兼瘀等,但治療總宜扶正祛邪,養血為主,適當佐以祛風散寒,或除溼通絡之品,切忌大汗重傷其陰。

——楊福盛。產後身痛辨治五法[J]。陝西中醫,1993,14(6):287。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風溼病經方論治》,宋紹亮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7。7。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書介紹:

《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

內容簡介:

《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共收明清兩代十八位著名醫家的二十一部醫案。其中明代名醫四人,即汪機(石山)、孫一奎(文垣)、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醫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涇)、徐大椿(靈胎)、薛雪(生白)、吳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軒)、蔣寶素(問齋)、謝星煥(映廬)、費伯雄(晉卿)、王泰林(旭高)、陳蓮舫(秉鈞)、張聿青(乃修)、餘景和(聽鴻)。這二十一部醫案即是他們醫療實踐的真實記錄。醫案中儲存下來的極其豐富的寶貴臨床經驗,至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次出版,精心校點,以滿足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及中醫藥愛好者的需要。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TAG: 產後疼痛治療氣血風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