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醫療機構的學者們都在研究網上求醫問藥,結果令人震驚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隨著醫療健康資訊在網際網路的滲透,

有個頭痛腦熱,先自己上網對照“症狀”搜一遍,是不少人的習慣

。儘管不乏出自專業機構和從業群體的靠譜資訊,但對於具體病例,往往難以提供確切答案,仍然需要專業醫生的判斷。而且,病友上網搜尋後,

這些 “先入為主”和“自我診斷”,也著實讓不少醫生頭疼。

為了探討網上“求醫問藥”對正確診斷的影響,一些全球頂尖醫療機構的學者們還真的正兒八經做了研究,而且還發表在了《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有意思的結果吧!

對症搜尋,人人都“被”得癌症?

近日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一項研究來自哈佛醫學院的醫生們。“

我總是碰到病人,他們來看病的唯一原因是,上網搜尋說他們得了癌症。

”研究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佈列根和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普內科David Levine博士表示,“我想知道,所有的患者都這樣嗎?”

令人意外的是,研究結果表明,

上網搜尋帶偏患者“自我診斷”的情況,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誇張

研究團隊透過網路平臺招募了5000名非醫療專業的美國成人,同時,他們準備了48個病例插圖,都是常見疾病,包括相對輕度的問題(如病毒性感染)和嚴重情況(如心梗發作、中風)。

這些志願者每人被要求閱讀一個病例插圖,並想象他們親近的人正在經歷對應的症狀。

根據這些資訊,志願者需要

基於自己現有的知識推測一個“診斷”,並進行預檢分診,

比如無需就診、可自行緩解,或是當日就診,或是觀察後就診,還是需要打急救電話。

然後在網上搜索相應症狀,再推測一個“診斷”並判斷應採取的措施

。此外,他們還需要記錄上網搜尋前後的焦慮水平。

全球頂尖醫療機構的學者們都在研究網上求醫問藥,結果令人震驚

▲身體不舒服,不少人都會上網搜一搜(圖片來源:123RF)

結果顯示,

大眾在上網查詢自己的症狀後,對於準確理解診斷略有改善

(49。8% vs 54。0%)。實際上,

大部分人都沒有改變主意,

在改變“自我診斷”的14。9%志願者裡,有9。6%改對了,還有5。4%反而改錯了。“自我診斷”正確率提高明顯的,包括40-49歲人群、女性和健康狀況特別糟糕或有兩種及以上慢病的人群。

不過,

對於正確預檢、分診,能搞清看病該怎麼做

(去哪兒看,什麼流程),

則沒有什麼影響

,上網搜尋前後的準確度分別為74。5%和74。1%。另外,網上的資訊並

沒有增加他們的焦慮程度。

David Levine博士指出,“

這表明患者們上網搜一搜無妨。

這是這個現實問題形成證據基礎的開始。” 接下來,他還計劃擴大這項研究的範圍,瞭解AI診斷對患者的影響。

普通網友“現身說法”,健康建議能信多少?

此外,一年多前,JAMA還發表了另一項有些相似的觀察研究,來自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CS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等機構的專家們,探討了

非醫療專業人群之間交流健康建議的風險

全球頂尖醫療機構的學者們都在研究網上求醫問藥,結果令人震驚

截圖來源:JAMA

這項研究將目標鎖定在一個

“病友互相診斷”的“重災區”

:這是一個擁有超過3。3億月活使用者的社交媒體網站,其中的討論板塊之一專門針對性傳播疾病。性傳播疾病是公共衛生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但因其特殊性,不少出現可疑症狀的患者更傾向於“躲”在鍵盤後尋找診斷建議,而非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近十年來,該社交平臺板塊共有近17000條發帖,

有58%的人發帖希望得到診斷,1/3甚至附上了病例圖片

。而這個板塊的使用者也確實熱衷於為他人提供“醫學評估”,新的“尋醫問藥”帖發出後,平均3小時就有其他使用者來評論互動,

79%的使用者可以在24小時內得到反饋,87%的問診帖子都收到了回覆

可惜,熱情有餘,專業不足。

醫學專家們警告說,在網際網路上,陌生人給出的健康建議,通常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雖然僅從網路交流記錄來看,研究團隊難以評估原始發帖人實際上有無採納其他使用者的建議。但一個令人不安的資料是,

在得到其他“病友”的回覆後,只有20%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會再次去真正看一次醫生。

全球頂尖醫療機構的學者們都在研究網上求醫問藥,結果令人震驚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作者之一,UCSD流行病學家John Ayers博士表示,“很顯然,網際網路上的陌生人往往不是專業醫生。”更荒謬的是,儘管提供建議的使用者通常缺乏醫學專業知識,但那些提問的人也大多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來描述病症。“

我們這麼多醫生在看這些求醫貼時,都經常感到資訊太少、難以確診,那些普通的網友是怎麼做到的?

另一名作者,USCD醫學院Alicia Nobles博士進一步指出,“誤診將導致這些傳染病繼續傳播。更糟糕的是,這還可能讓看到這些錯誤資訊、有類似症狀的成千上萬的人,都錯誤地進行自我診斷。”

研究團隊提醒,在研究之外,這種網友“診斷”還發生在很多社交媒體平臺上。“

應當讓醫生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合理的醫療建議。

專業醫生診斷難以代替

綜合兩項研究來看,

上網搜尋或許有助於瞭解疾病,但遠遠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診斷。

從第一項研究的資料中也能看到,儘管“自我診斷”準確率略有改善,但整體並不高。

我們期待網際網路平臺能提供更多優質健康資訊。與此同時,該跑醫院,還得跑。

參考資料

[1] Levine DM, Mehrotra A。 (2021)。 Assessment of Diagnosis and Triage in Validated Case Vignettes Among Nonphysicians Before and After Internet Search。 JAMA Netw Open,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287

[2] A visit to ‘Dr。 Google’ makes patients better at diagnosis。 Retrieved March 31, 2021,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3-dr-google-patients-diagnosis。html

[3] Alicia L。 Nobles, et al。, (2019)。 Requests for Diagnose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on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JAMA, 10。1001/jama。2019。14390

[4] Strangers on Social Media Diagnose Each Other‘s STDs。 Doctors Are Concerned。 Retrieved Nov 11, 2019, from https://www。livescience。com/crowd-diagnosis-for-stds-on-reddit。html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絡wuxi_media@wuxiapptec。com

點“在看”,分享醫學新知

TAG: 診斷JAMA上網醫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