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

問診是醫生透過詢問病人或家屬,瞭解疾病的發生、病情演變、現有症狀、診療經過和其他有關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而作出臨床診斷的一種方法,是臨床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診斷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得到疾病的本質資訊,透過什麼方法呢?那就是透過患者的主觀感覺。問診也是四診中最重要的一個。

為什麼要強調問診。病人來就診,主要是因為感覺到有痛苦,這種痛苦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所以問診就是能夠了解病人的痛苦。明朝有一個醫學家叫李瀠,他在《身經通考》這部書裡面講,“種種問話,實為活人之快捷方法”。各種各樣的問話,作為問診的方法,實際上是救人一種最簡捷的方法。問診對於探究疾病根源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它是最真、最多、最早的資訊。

中醫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問診的運用。明朝的名醫張景嶽總結了前人的問診經驗,把問診的內容歸納成了“十問歌”,後人又在這個“十問歌”的基礎上加以修改補充,成為中醫問診的一個參考模式。

中醫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十問歌”言簡意賅,幾乎包括了問診的所有內容,我們在實際運用中,還需要根據疾病的特點,進行有目的和針對性的詢問。把握住“抓準主訴問深全”的原則,一個是要“問得詳細”,第二個是“有主次”。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

“一、問寒熱”

一問寒熱。什麼叫做問寒熱?就是詢問病人有沒有怕冷和發熱的感覺,我們要注意一下,我們強調的重點是病人自己有沒有怕冷或者是發熱的感覺,而不是以體溫作為唯一的標準。

為什麼會出現病人會出現怕冷和發燒的感覺,它產生的機理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病邪的性質,第二個是反映機體的陰陽盛衰。我們人體內部陰陽多少,從寒和熱這個症狀上可以反映出來,人體機體陰陽內部的陰陽到底多少?沒有辦法用個秤去秤,沒辦法去測量。內部陰多了還是陽多了,看不到。但是從寒和熱上面可以看得出來,能夠反映機體陰陽的盛衰。所以張景嶽講,“陰陽不可見,寒熱見之”。

人體在疾病下的寒熱感覺一般可有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以及寒熱往來四種情況。

1、惡寒發熱

人體有怕冷的感覺,即使是多穿衣服,多蓋被子、烤火取暖或是提高居室溫度仍無法緩解機體的寒冷感,這種怕冷的感覺,中醫稱為“惡寒”。惡寒的感覺常和發熱一起出現。惡寒發熱,既怕冷又發燒,這是一個具有表證的特徵性的表現。

怕冷和發熱這個看似極端的情況卻同時存在,原因在於正氣和邪氣相爭,衛氣失宣的結果。寒邪入侵後,

身體為了排出寒邪,升高體溫來將寒邪驅逐出去。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舌苔是全白的,可能伴隨的有流鼻涕,打噴嚏,想喝熱水,腳涼等情況,受寒發燒的高燒機率更高。比較嚴重的受寒發燒會怕冷,打哆嗦。

惡寒發熱的出現,事實上也提示我們,這個時候人體的正氣還比較旺盛,邪氣在人體的表層就遭到了體內正氣的頑強抵抗,所以中醫把有惡寒發熱症狀的疾病稱為“表證”。根據“表證”表現出來的惡寒和發熱的輕重程度不同,中醫又把惡寒輕、發熱重的疾病稱為表熱證,把惡寒重、發熱輕的疾病稱為表寒證。

2、但寒不熱

“但”在古文中是隻有、只是的意思,但寒不熱,也就是指患者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的感覺。例如,關節痛的人怕冷,手指、關節冷痛,從中醫來講寒主痛,所以冷痛就是實寒證。又比如夏天很熱的時候空調開很大,又喝冷飲,吃冰鎮西瓜,吃完後肚子突然劇痛,拉肚子,這也屬於但寒不熱的情況。這種怕冷不是表證,是寒邪在裡,直中胃腸,是一種裡寒證。

有的人長期覺得怕冷,比平常的人更覺得怕冷,衣服穿得比別人多,經常抱著熱水袋,喜歡夏天不喜歡冬天。一般老人比較多見。這叫畏寒,一般是陽虛引起的。陽虛是一種虛寒證,這時候我們一般用補陽的方法治療。

實寒證的疼痛是氣血受寒後凝滯而引起,所以往往疼痛劇烈而且拒按;而虛寒證的冷痛是體內陽氣的溫煦作用衰退而引起,所以往往以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為特點。這就是實寒證和虛寒證的疼痛性質的區別。

3、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正好和但寒不熱相反,是指患者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的感覺。根據發熱的程度以及發熱的症狀,主要有壯熱、微熱和潮熱三種類型。

壯熱。

壯熱也就是高熱的意思,高燒不退。壯熱屬於裡實熱證,陽氣很亢盛,抵抗力很強。也就是中醫說的“邪熱鴟[chī]張”,什麼叫做鴟?鴟張什麼意思?鴟就是鷂 [yào],(像)鷹的這種鳥張開翅膀的意思。形容這種熱勢很厲害,

微熱。

微熱是發熱不高,自己稍微有點感到發熱,體溫一般也是不高的,不會超過三十八度,甚至是隻有自己感覺發熱,微熱的原因很多,要根據它的兼症,不同的表現來進行辨證。

比如長期發熱,勞累則甚,屬於氣虛發熱,類似西醫講的這種白細胞減少的病人,他經常有這種情況。溫度稍微有點高,稍微一活動就感到發熱,這屬於氣虛的表現;低熱而臉色很白,這屬於血虛的表現;如果是午後發熱,五心煩熱,骨蒸發熱,就是自己感到骨頭裡面發燒,裡面熱,像坐在蒸籠上一樣的,體溫又並不怎麼高,兼有一些陰虛的表現屬於陰虛發熱。如果因情志不舒,或者受情志影響引起來的,比如心情一緊張的時候就發熱,屬於氣鬱發熱。

還有一種情況也可以引起低熱,那就是津傷發熱。這種情況常見於熱病後期,邪熱損傷體內津液,或是大汗、大吐、大瀉引起體內津液大量丟失所致。這種津傷發熱由體內津液損傷引起,所以往往伴有口乾舌燥、肌膚乾燥等組織缺乏潤澤的症狀。

潮熱。什麼叫潮熱?是講的按時發熱,或者按時發熱就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按時發熱,發熱是有一定的時間規律的。除了上面講的陰虛潮熱之外,常見的潮熱還有陽明潮熱和溼溫潮熱。陽明潮熱是邪熱鬱積在腸道而引起的發熱,因為大腸在經絡學說中屬陽明經,所以稱為陽明潮熱。這種潮熱常出現在下午3~5點,中醫認為這個時候體內陽氣剛好執行到陽明經,陽氣和邪熱相併,導致發熱或熱度增高,而且由於邪熱在大腸,所以常常導致大便乾結、腹脹便秘,因此也被稱為“陽明腑實證”。溼溫潮熱,這是由於溼與熱兩種邪氣共同侵犯人體而造成的一種發熱,這種潮熱常出現在午後,其特點是肌膚初摸上去不覺得熱,但持續接觸一段時間後,會感到越來越燙手,這種熱象,在中醫上稱為“身熱不揚”,但由於溼邪的黏滯作用,熱量在體內的散發產生了滯後效應,所以常常到午後才為人體所感覺到。

4、寒熱往來

所謂寒熱往來,是惡寒發熱交替發作,界線分明。怕冷的時候就不發燒,發燒的時候就不怕冷,界線非常明顯。

一天內多次發熱,沒有規律性的症狀。通常見於少陽病,為半表半里證。“少陽病”這個概念出自於漢朝張仲景的《傷寒論》:“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邪氣侵犯人體,如果人體正氣旺盛,往往在肌表(也就是太陽這個層次)就會和邪氣發生爭鬥,從而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如果正氣虧損,在太陽這個層次不能有效地抗擊邪氣,那麼邪氣就會侵犯到少陽,邪氣侵入後,正氣不能外出到太陽,肌膚就不能得到陽氣的溫煦,所以出現惡寒。但此時人體的正氣還沒有衰弱到無法抵禦外邪的程度,正氣會透過逐漸積蓄力量這種方式來抵抗邪氣的入侵。等正氣積蓄到一定程度,能和邪氣互相抗衡時,兩者之間又會發生爭鬥,這時就會出現發熱,因為正、邪雙方都無法擊敗對方,所以就導致了少陽病的寒熱往來的發生。

寒熱往來,發有定時寒熱往來的另一種型別,指人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每天或者兩三天發作一次,發作有規律的症狀,通常見於瘧疾。瘧疾是瘧原蟲引起的疾病,瘧原蟲在體內繁殖,破壞人體紅細胞,產生寒熱往來的症狀,往往發作時先是寒戰,蓋幾床被子都無法緩解,然後接著發熱,常熱到恨不得泡在冰水裡。這種寒熱發作往往有一定的規律,有一天發一次的,也有兩三天發作一次的。常常還伴有劇烈頭痛、口渴多汗等症狀。

“二、問汗”

什麼是汗?在《素問·陰陽別論》就強調“陽加於陰謂之汗”。“陽”是講的陽氣,“加於”是講的蒸化,“陰”是講的津液,陽氣蒸化津液,出於體表,這就叫做汗。所以,汗,它是津液的一種轉化物質,陽氣是出汗的動力和關卡,陰液是物質基礎。透過問汗我們可以判斷體內陽氣和陰液的盛衰情況。

下面來看兩種異常的出汗情況——自汗和盜汗。自汗,就是患者時時汗出,不能自止,活動或勞累之後出汗更多,常常溼透衣衫,這種出汗異常就稱為“自汗”。自汗是陽虛的表現,相當於我們講的一個陽虛以後衛表不固。

盜汗,病人睡時汗出,醒後汗止,就好像盜賊等你睡著後入室盜竊一般,所以稱為盜汗。為陰虛的特徵。

為什麼出汗?陰虛睡著了就出汗。這是由於陰虛陽亢,病人本來是陰液不足,陽氣就偏亢,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睡覺的時候,我們的陽氣都跑到裡面去了。陽入裡,跑到裡面睡覺去了,衛表玄府就空虛了,所以內熱就增加了,一個是本身陰虛內熱,裡面的陽氣多,第二個衛氣往裡面跑了,裡面有兩個陽了吧?一個是衛陽,一個是內熱,這兩個在一起,就蒸化著津液,汗就偷偷摸摸地跑出來了。醒過來以後,衛陽由裡出於表,內熱得到減輕,衛表得到了固密,所以汗就止了。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TAG: 發熱惡寒怕冷寒熱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