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群星”形成創新矩陣,多項成果打破封鎖填補空白,三航局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技術突破“策源地”

“明星+群星”形成創新矩陣,多項成果打破封鎖填補空白,三航局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技術突破“策源地”

如今車水馬龍的港珠澳大橋,集納了相關施工領域頂尖的技術和工藝。其中,三航局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混凝土等工程材料方面的突破尤為關鍵——助力大橋突破了以往國內橋樑100年的標準,將全壽命週期延長至120年。

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正是三航局各勞模創新工作室不斷攻堅克難的縮影。自市總工會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建立以來,三航局積極發揮工作室在企業科技創新中的示範、引領、帶動和激勵作用, 實現“明星帶群星”和“1+1群”放大效應。

集智攻堅,

高起點規範高標準推進

碧波萬里的東海,一座座海上風電設施正加緊施工,源源不斷地為長三角輸送清潔能源。大規模建設的背後,汪鼕鼕創新工作室功不可沒,他們在海上風電灌漿技術領域實現成果轉化,形成優固特品牌產品,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清潔能源領域打響了三航品牌。

在三航局,像這樣在各自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還有許多。在推進過程中,三航局建立起了由黨委領導掛帥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黨政主導、工會組織、部門配合、勞模掛帥、職工參與”的工作格局。在兩年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於2014年印發了《中交三航局勞模(工匠、先進)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又在2021年作了進一步修訂完善。

三航局工會在建立工作上堅持做到明確“七有”標準、明確目標任務、明確考核要求,特別是自我加壓制定退出機制,最大程度激發工作室的創新活力。自建立以來,三航局28家創新工作室承擔了工程技術攻關專案130餘項,70餘項創新成果在國家級、省部級重大工程中亮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勞模領銜,

弘揚勞模精神培育人才

在港灣院,一段勞模工作室接力孵化創新工作室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在王成啟勞模帶領下,一批年輕專業技術骨幹脫穎而出,工作室中接連孵化出了由吳鋒和馬振江領銜的“新型結構創新工作室”和“智慧工程創新工作室”兩家上海市職工創新工作室。

近年來,三航局工會以“建立一個、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為工作思路,持續放大勞模效應、激發創新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依託於工作室平臺,各類貼合企業需求的成果不斷湧現,局內各創新工作室共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80餘項,發表技術論文120餘篇,獲得國家專利50餘項,編制規範和工法40多項,對三航局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形成了有力補充。更為可喜的是,一批技術人才梯隊得以成型,目前已湧現4名“全國技術能手”、1名“全國交通技術能手”、5名“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上海工匠、南京工匠、寧波工匠、連雲港工匠各1名。另有200餘人獲得技能等級晉升。

形成矩陣,

建立聯盟發揮更大效能

歷經9年的實踐和探索,三航局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不斷成長壯大。目前,共有局級創新工作室28家,其中,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家、中國長三角地區勞模創新工作室2家、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5家、上海市技師、職工、巾幗創新工作室9家。

一個圍繞主業不斷創新的工作室矩陣正在逐步成型,三航局工會目前透過定期召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推進會,積極搭建交流平臺,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技術壁壘,填補重點專案、重大工程協作推進的空白點,增強重點領域重點專業的叢集效應。

面向未來,三航局工會正著力打造創新工作室聯盟,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建立局面,實現“1+1>2”的創新效能,持續擴大這項工會品牌工作的影響力,營造濃厚的建立氛圍和創新環境,努力將其建設成為解決生產難題的“新陣地”、推動技術創新的“新利器”和培養技能人才的“新課堂”。

TAG: 工作室勞模創新三航局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