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弘曆的世界II——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暨18世紀盛清宮廷藝術的西洋風”特展將於10月15日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盛大開幕,展覽由保利藝術研究院與保利藝術博物館主辦,特邀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清代宮廷繪畫權威專家聶崇正先生擔任學術顧問,北京保利拍賣古董珍玩藝術總監李移舟、萇蒔文化創始人趙銳擔任策展人。

特展延續了2021年春推出的展覽主題“弘曆的世界”,此次分為“皇帝與貴妃”、“清宮陶瓷新風尚”、“清宮鐘錶”、“藝林百工”四大章節,以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為核心,涵蓋宮廷繪畫、西洋鐘錶、瓷器、銅胎琺琅器、鑄銅器、古琴、傢俱、漆器、玻璃器、織繡服飾等十數個工藝門類,百餘件藝術珍品。

本次展覽全面展示了乾隆時期宮廷藝術的高超成就,考察在藝術領域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藉此重新開啟從盛清時代及至現代中國的一條藝術史理路。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特展現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特展現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特展現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特展現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特展現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特展現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策展人、北京保利拍賣中國古董珍玩藝術總監李移舟現場導覽

郎世寧博物館級珍罕畫作面世

專家公認、唯一私人收藏油畫后妃像

展覽第一章“皇帝與貴妃”特別展出【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推測該作應繪於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以油彩繪製於多層高麗紙上,縱54。6釐米,橫41。9釐米,是專家公認、已知世界唯一私人收藏的郎世寧油畫后妃肖像。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純惠皇貴妃油畫像

康有為說過,中國“閤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當以郎世寧為太祖”。郎世寧(1688-1766),聖名若瑟,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生於義大利米蘭。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繪畫訓練,對透視法運用相當嫻熟,畫風受到巴洛克風格的影響。19歲入耶穌會,被派到義大利北部港口熱那亞會院,為當地教堂繪製過兩幅壁畫。

當時前往遠東的傳教士,都從葡萄牙里斯本啟程。郎世寧被耶穌會定為候選赴中國傳教士後,即赴葡萄牙耶穌會修道院,並停留了兩年,為該學院作壁畫,為皇室成員作畫,技藝精湛。與此同時,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帝讓傳教士馬國賢、德理格致信教皇,求精通天文、律呂、演算法、畫工、內科、外科教士來中國效力。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初年 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初年 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 區域性

作為“西洋畫師第一人”的郎世寧,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耶穌會修士身份前往中國,途徑果阿、澳門,於1715年12月抵京覲見康熙皇帝,自此進入宮廷供職。他在紫禁城裡度過了他的大部分人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逾半個世紀,是備受三代皇帝榮寵的傳奇宮廷畫家。

郎世寧在華51年,迄今其康熙時期的作品未見留存,最早的繪畫活動始見於雍正元年內務府造辦處漢文件案,但主要涉及花鳥、動物以及宮廷裝飾靜物畫,如作於雍正元年的《聚瑞圖》、雍正二年的《嵩獻英芝圖》、雍正六年的《百駿圖》、雍正十年的《午瑞圖》等,皆為其在清宮的早期代表作。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初年 郎世寧繪《純惠皇貴妃油畫像》區域性

直至乾隆皇帝御極,郎世寧的宮廷繪畫題材才有了明顯轉變——開始出現人物肖像,這種轉變主要源自乾隆的宮廷審美對郎氏的改造,也源自郎世寧對乾隆的尊崇。乾隆對郎世寧的寫實技能尤為看重,曾御題詩“寫真世寧擅,繪我少年時”(郎世寧《平安春信圖》)來讚譽他,幾乎所有的帝后肖像畫交由郎氏繪製。

對於傳教士而言,這是中國皇帝極大的信任、寵愛,乾隆甚至賦予郎氏某種“特權”——在斯洛維尼亞籍傳教士劉松齡(Augustin Ferdinand von Hallerstein,1703—1774)寫給其他傳教士的信中可見一斑,“中國人對西洋科學興趣越來越少,皇帝評價最高的是歐洲的繪畫,其他並不怎麼重視。郎世寧什麼時候都能到皇帝那裡去,甚至到內宮給皇后畫像,從來沒有一個外國人看過那些地方。”

由於中國皇帝不喜陰影,郎世寧據此加以改進,採用平光的效果,而使畫面富有立體感且符合東方審美。繪製帝后肖像時,郎世寧將精湛的西洋油畫技巧與東方審美相結合,開創了中西融合的繪畫新風——一種經過乾隆皇帝改造而成的“新體畫”,這成為中國早期油畫的開端。

《純惠皇貴妃油畫像》中的女子雍容高貴,神情嫻靜溫婉,正值23歲盛年,身著金黃色緝米珠八團龍冬吉服袍,頭戴東珠頂吉服冠,青絨點翠嵌東珠火焰紋金飾眉勒子。按《大清會典》中記載,金黃色為妃及貴妃所專用。耳飾為一耳三鉗東珠耳墜,畫面四周貼明黃色織金緞細邊。畫中的服冠,體現了清代宮廷服飾制度的嚴苛,其繡工、用料以及織造都極為華美精緻。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中期 明黃色綢盤金龍紋彩繡雲蝠萬壽十二章吉服袍

從畫面看,作者熟諳人體解剖結構,肖像面部以“退暈法”繪製,淡化明暗對比,僅用色彩暈染,就表現出清晰的立體五官。從繪畫材料到裝潢形制,諸如用紙、顏料、技法,均與故宮博物院現存清宮油畫一致,為郎世寧典型的作品。

眾多后妃中,純惠皇貴妃蘇佳氏在乾隆帝心中地位極高——她生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一日,乾隆元年(1736)被冊封為純嬪,乾隆二年被冊封為純妃,乾隆十年被冊封為純貴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晉封為純皇貴妃,同月十九日薨逝,享年48歲。她被葬於裕陵妃園寢,那裡埋葬著乾隆36位妃子,而純皇貴妃位居第三,僅次於唯一的皇后與另一位皇貴妃。在她去世幾個月後,乾隆甚至動用白銀十三萬兩、歷時兩年重修裕陵,可見乾隆對純惠皇貴妃的深切情感。

純惠皇貴妃秉性溫恭,持躬端慎,為乾隆育有二子一女。皇三子永璋(1735-1760),追封循郡王。皇六子永瑢(1744-1790),二十四年奉旨出繼為慎郡王允禧孫,三十七年晉質郡王,五十四年晉質親王。永瑢工書善畫,居皇子之冠,“兼通天算”,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多年,頗得重用。乾隆五十五年薨,諡號莊。皇四女,封和碩和嘉公主(1745-1767),嫁傅恆之子富察氏福隆安。

按照清宮規矩,為皇帝以及后妃畫像,宮廷畫家不可署名;乾隆皇帝將此畫像作為皇帝及后妃御容按規制收貯。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郎世寧(1688-1766)、乾隆帝(1711-1799) 合繪《平安春信圖軸》

查閱公私收藏,乾隆朝帝后油畫半身肖像共十幅,除故宮博物館所藏《崇慶皇太后半身像》外,乾隆帝及其後妃油畫肖像屏現存九幅,其中八幅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藏《孝賢皇后半身像》、《慧賢皇貴妃半身像》、《婉嬪半身像》,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藏《乾隆皇帝半身像》、《乾隆帝戎裝半身像》、《令妃半身像》、《慶嬪半身像》,及法國多勒市美術館藏《嘉妃半身像》。

本幅《純惠皇貴妃油畫像》,為唯一一件專家公認的私人收藏郎世寧繪油畫肖像。它在繪畫手法與構圖上,與法國吉美博物館藏《乾隆皇帝半身像》及故宮博物院藏《孝賢皇后半身像》、《婉嬪半身像》極為相似,公認均為郎世寧所作。這類乾隆及其後妃油畫半身肖像的尺幅、制式一致,應為一套。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宮廷畫家合繪 《壽意圖冊》 冊頁 設色絹本 32×29cm×12

乾隆御極初年,郎世寧曾繪製一組帝后御容,即現藏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近七米的絹本長卷《乾隆皇帝及后妃像》(又稱《心寫治平圖》卷),為乾隆皇帝及后妃共十三人的半身畫像,並御筆“乾隆元年八月吉日”及后妃的位份。所繪十二位后妃中,皇后富察氏、貴妃高佳氏、純妃蘇佳氏、嘉妃金佳氏、婉嬪陳氏……皆為乾隆帝王后宮生活中最初的成員——純妃排位第三。

本件《純惠皇貴妃油畫像》縱54。6釐米,《心寫治平圖》卷縱54釐米。兩件尺幅相近,並可相互對應,這屬於宮廷繪畫的傳統方式,即同一母題的不同創作,郎世寧同一時期繪製了油畫與絹本設色兩個版本:一為中式的高頭大卷,一為西洋式的獨幅肖像掛屏,從中可窺乾隆皇帝在中西藝術交融過程中複雜的內心世界。

此外,另有一件絹本設色的清乾隆《純惠皇貴妃朝服像》曾在市場上出現過,於2015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以1。12億元人民幣成交,此畫像旁有乾隆御筆題“純惠皇貴妃”名款。比較其面容,與本幅畫像及《心寫治平圖》卷中的純惠皇貴妃確為同一人。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郎世寧(1688-1766)果蔬圖 鏡框 設色絹本 49×76。5cm

郎世寧極大地拓展了清代宮廷繪畫的技法、風格與審美。十八世紀的中國早期油畫,由於儲存條件較差,儲存方法不善,宮廷內部缺乏專門的油畫修復師,郎世寧存世的油畫實屬鳳毛麟角。且多數繪製裝裱於宮殿、教堂中,這些裝裱於牆面的朗氏的油畫作品在百年滄桑中盡數損毀。

在乾隆朝之後,一百年間世界風雲劇變,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走向另一條道路。從廣州外銷油畫,到上海“土山灣”畫館,及至清末民初,受新潮思想影響的“海派”與首批走出國門學習油畫的李鐵夫、徐悲鴻、劉海粟,分別在不同方向上延續著前人的努力。回溯郎世寧時代這一中國油畫史的高階起點,可助力我們洞察自十八世紀至現代中國之藝術史血脈。

盛清瓷器工藝盛行西洋風

乾隆御製象耳轉心瓶十年後再度現身

特展第二章“清宮陶瓷新風尚”:聚焦郎世寧及其他傳教士對年希堯、唐英在宮廷器物形制、釉彩、紋飾方面的影響。由此探究弘曆獵奇求新的喜好、唐英的文人趣味及西洋藝術風格對十八世紀制瓷工藝創新的推進。明星展品不僅有剛剛以2。66億元創下中國陶瓷拍賣紀錄的【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 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也有十年後再次公開亮相的【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紫地番蓮花卉套爐鈞釉雙象耳轉心瓶】。

十八世紀時,中西文化交流繁盛,當時宮廷文化對西洋元素多有吸納,康雍干時期的西洋傳教士帶來的“西學東漸”之風深刻地與三代君主的精神生活產生互動:前者擴寬後者的文化藝術視野,後者的鐘情和認同亦極大推動前者在清宮的影響,從進口料到國產料,胭脂紅彩、琺琅彩、洋彩的創燒,從而啟導了清宮西洋風瓷器的盛行。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 胭脂紅地軋道洋彩纏枝花卉套爐鈞釉象耳轉心瓶

雍正朝寵臣,內務府總管年希堯,監理御窯廠督陶九年,做過各種實驗探尋新技術,並引進郎世寧等傳教士畫家的焦點透視法,於雍正七年(1729)出版了關於透視學的著作《視學》,豐富了宮廷藝術的造型語言。

《視學》書木刻插圖中,以多幅御窯廠瓷器線描圖以表現器物的不同透視角度,亦可印證雍正朝御瓷塑形的科學與創新精神之源。本展中【清雍正 白釉模印菊瓣刻纏枝花卉紋花澆】,【清乾隆 青花花卉團壽貫耳六方瓶】均可與《視學》之插圖一一對應,相映成趣。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雍正 白釉模印菊瓣刻纏枝花卉紋花澆

【清雍正 白釉模印菊瓣刻纏枝花卉紋花澆】通體施白釉,口部形如鳳首,長頸,頸部頸肩凸起一週弦紋,圈足。通體紋飾以暗刻之法,口沿下一週焦葉紋,頸部中央刻朵花紋,下段刻蓮瓣如意紋和幾道弦紋,肩部刻纏枝花卉紋,腹部刻施纏枝卷草紋,腹部上下模印菊瓣造型,整體格調淡雅素淨,純潔高貴。花澆形狀源於對西亞銅器的慕仿,流行於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雍正時期的花澆造型雖有追慕永宣之意,但更顯穩重大方,和諧優雅。同款器型線描插圖在年希堯《視學》中作為透視畫法的本土化例項呈現,可體現御窯廠器物塑形的指導思想。

早在雍正末期,唐英已創制出“圓琢洋彩”仿西洋雕鑄像生器皿。乾隆年間,受皇帝個人喜好的影響,唐英更追求玲瓏旋轉的機械構造之類的器物。此中轉變,既是制瓷藝術的發展,也可見兩位皇帝之間的趣味差別,還可以管窺唐英個人的藝術追求。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雍正 御製洋彩浮雕巴洛克式花卉螭龍紋花臺

【清雍正 御製洋彩浮雕巴洛克式花卉螭龍紋花臺】尊貴典雅,釉彩妍美多姿,彰顯出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珍罕程度必為世人所推崇。它的出現豐富了雍正朝洋彩瓷器的實物資料,完整地復原出雍正洋彩五供之全貌,印證文獻關於雍正朝洋彩燒製的記載,還原一段近乎遺忘的輝煌歷史。它凝聚了唐英對琺琅彩瓷的一份特殊感情和對景德鎮窯業創新的無比激情,同時,它的出現更是開啟了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一個新潮流的到來,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盛況,蘊涵著千古一帝的無比自信與至高品味,殊為可貴。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乾隆琺琅彩仕女嬰戲小貫耳瓶

【清乾隆 琺琅彩仕女嬰戲小貫耳瓶】,外形小巧精緻,各式琺琅料色匹配和諧,以西方寫實筆法描繪中式古典人物。其作品彩料透亮,紋飾清晰,尤其是人物面龐的點染具有西方油畫的三維效果。此類作品細膩典雅,素負勝名。其寫實之風,應受郎世寧等西洋宮廷畫師影響。

【清乾隆 御製洋彩江山萬代如意耳琵琶尊】,雙如意耳製作的精巧工緻,如意首繫有一裝飾金彩“萬”字的紅色綬帶,為乾隆時期精細御瓷琢器之顯著標志。雙耳造型與主題紋飾相呼應,寓意“江山萬代”,別具巧思。擁有此耳飾的高階御瓷之中僅有此尊使用通景山水樓閣題材裝飾,至為珍罕。由此觀之,以如意萬壽綬帶紋裝飾當為御用最高級別之象徵。

本次展覽中,這些上用御瓷也多有涉及,而除了這些供御器物之外,還有一件唐英本人親制風格的、展現他本人審美品味的【清乾隆 唐英風格青花釉裡紅“琴棋書畫詩酒茶”人物大尊】,更為珍罕難得。

大尊體量恢弘,形似燈籠,通高近五十釐米,口沿、頸部凸起四道弦紋,其間以釉下鈷藍、銅紅分繪各式花卉、錦紋,腹部通景繪高士雅集圖,但見庭院竹林間,列位高士或焚香撫琴,或展卷論畫,或於怪石上揮毫題字,或對弈觀棋,周圍有小童捧硯侍墨、搖扇烹茶。畫面內容亦有頗可探究之處,其中撫琴者頂戴幞頭,身著袍服,上以銅紅繪數片團雲,胸前飾有二品錦雞文補,可見身份之高貴。畫面另一面,對弈二人右側捻鬚者執黑子,老者執白子,局面左下角開始早已進入中盤戰鬥,恰是棋逢對手,難分勝負之時。整個畫面佈局飽滿,繪畫筆觸細膩,人物神情精妙,頗具畫意,尤其于山石皴法、人物衣袍色澤渲染上,極見功力。其中畫面大部以釉下鈷藍繪就,區域性以銅紅加以點綴,青花色澤蒼雅,釉裡紅呈色深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本品雖未屬款識,但以其強烈的個人風格可知,當是出自唐英之手無疑,具有相同風格的類似作品,可見於故宮博物院及其他重要公私收藏。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乾隆御製洋彩江山萬代如意耳琵琶尊

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著《陶成紀事》所載五十七種釉色,並呈“歲例供御”,逐成一朝顏色釉之美。本次大展中所含顏色釉瓷既有仿古爍今,亦有中西相融。康雍幹三朝來華的西洋傳教士帶來的“西學東漸”之風深刻地與三代君主的精神生活產生互動,極大拓寬了清宮藝術文化藝術視野,得到帝王的鐘情。本次大展中,亦囊括有雍正十三年(1735)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紀事碑》中有載之“西洋”色瓷。其中,“胭脂紅”創燒於清康熙晚期,以黃金為呈色劑,釉呈胭脂紅色,故稱為“胭脂水釉”,又稱為“金紅”,唐英載稱之“西洋紅色器皿”。“檸檬黃”同創於康熙晚期,內務府琺琅作引進以金屬“銻”為呈色劑之黃釉,用於琺琅彩瓷燒造。因其淡雅可人,深受皇室喜愛,故御窯於雍正朝研製出此類黃釉,習稱“西洋黃”,唐英載稱之“西洋黃色器皿”。二者皆為御窯最為名貴品種,傳襲至今。

如爐鈞、窯變之色,皆為雍正時期創燒品種。雍正六年(1728)唐英奉命前往景德鎮協助年希堯佐理陶務,第二年即派遣幕友吳堯圃前往調查鈞窯釉料古方,日後據以研製出數種釉色,窯變釉、爐鈞釉應運而生。“窯變”為釉水由於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後呈現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因為其出現於偶然,形態特別,只知於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窯變”。“爐鈞”受仿均釉系列(窯變)的影響而產生的關聯色釉,系兩次入窯燒就的低溫釉,以銅、鈷等元素為呈色劑,釉呈紅、藍、綠、紫、青等色,釉面自然垂淌,相互熔融,形成彩斑或條紋,觀致意趣無窮。

以明星展品【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紫地番蓮花卉套爐鈞釉雙象耳轉心瓶】為例,它是同時期御窯瓷品中的珍罕之作。轉心瓶的每一用色及紋飾精工至極,獨具西洋韻味的纏枝花卉,胭脂紅釉色為底的頸部,兩側收緊處飾有造型靈動的雙象耳,象首的膚紋褶皺刻畫極為細膩,象鼻輕垂,眼神堅毅,寓意“太平有象”之美好,為乾隆八年至十年之間所特製。瓶腹採用雍正年間創燒的“爐鈞釉”,烈焰下,幻化出混有點點紅斑的藍綠釉色,似山嵐雲氣,典雅至極;在轉心瓶的上下銜接處,片片蓮花瓣疏密有致包裹著瓶身,華美瑰麗。底施松石綠釉青花篆書款。

玲瓏旋轉之器,套瓶、轉心瓶、交泰瓶為乾隆新朝唐英殫精竭慮取悅聖心之作。轉心瓶的製作與御窯廠其他批次製作不同,幾乎為一器一樣,同樣紋飾造型器僅製成一對陳設,以示其珍重。轉旋瓶由內外多部分組合而成,各部分皆分別燒造,再套疊而成,每一部件尺寸需經過精心計算,反覆燒製,故對胎料把握、成形工藝等皆有極高的要求。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也極為重要,成品率極低。這件雙象耳轉心瓶技藝超凡、獨出心裁,是乾隆時期御窯督陶官唐英任職期間最為傲人的創新之作,乾隆皇帝尤其喜愛這類新穎的珍玩。在乾隆時期的清宮檔案中,記載有此類絕美轉心瓶的陳設於紫禁城寧壽宮、圓明園、熱河宮殿中,是極為珍稀的款式,飽含著祥瑞吉兆。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

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清乾隆 御製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此轉心瓶由上下內外四部分組成,分別為頸瓶、腹瓶、底瓶、內膽瓶,外壁頸瓶、底瓶以胭脂紅地軋道洋彩繪制紋飾,兩側貼塑魑龍耳。腹瓶外壁精雕祥雲山林之景,山石嶙峋,花木蔥蘢,一五彩鳳凰飛於雲端,主題為“有鳳來儀”;從瓶身鏤空觀內膽旋轉,各式瑞鳥紛繁,有“百鳥朝鳳”之意,瀰漫花香鳥語。此瓶匯洋黃、果綠、礬紅、金彩、松石綠釉、胭脂紅料彩、藍料彩於一身,集軋道、雕瓷、鏤空、轉心等多種工藝,畫面繁複而不雜亂,處處透露皇室威儀,巧奪天工,美豔之極。

展覽中還有【清乾隆 洋彩‘八蠻進寶’雙耳大瓶”】、【清乾隆 洋彩雕瓷‘八蠻進寶’山高水長大瓷板掛屏】,十八世紀的中國是西方各國嚮往的神秘樂園,八蠻進寶即反映各方來朝,乾隆盛世的太平景象。八蠻進寶的隊伍行於崎嶇的山道上,各酋首分別騎於寶馬、瑞獸之上,頭戴稚雞翎冠帽,諸隨從手持或肩挑貢物,極為形象。所繪人物身著,俱歐洲貴族服飾裝扮,多為金髮碧眼的西洋人。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宮鐘錶”展區

“八蠻進寶”的題材自唐代廣泛流行,至明清而不衰,常用來比喻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即“八方綏用,萬方來朝”。乾隆皇帝命宮廷畫家創作了多幅反映藩屬國及西方諸國使臣前來朝賀的繪畫,例如乾隆宮廷畫家所繪《萬國來朝圖》,記錄在太和殿外各國使臣攜帶賀禮前來恭賀新春的情景。景德鎮御窯廠也透過陶瓷藝術來再現當時“萬國來朝”的盛況。

乾隆御製大吉葫蘆鍾現身

清宮西洋鍾技藝最高水平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御製銅鎏金轉花轉水法大吉葫蘆鍾

特展第三章“清宮鐘錶”,明星展品包括【清乾隆 御製銅鎏金轉花轉水法大吉葫蘆鍾】、【18世紀 銅鎏金太平有象水法轉花音樂自鳴鐘】、【清乾隆-嘉慶 銅鎏金御題詩西洋遊戲人物鍾】、【清乾隆 銅鎏金轉花西洋童子打樂鍾】等,旨在聚焦歐洲為中國宮廷特製的鐘表作品和中國宮廷自制中西結合鐘錶,由此探究西方世界開啟中國的努力與來自中國皇權態度的互動關係。

無論是藝術造詣還是技術水準,“清乾隆 御製銅鎏金轉花轉水法大吉葫蘆鍾”都體現了乾隆時期廣州貢御鐘錶的最高水平。它所呈現出的中西交融與清代中西鐘錶文化交流、中國鐘錶製作的歷史情況正相一致,反映出當時尤其是乾隆時期真實的歷史面貌。

例如此鍾之造型設計和裝飾,葫蘆上半部分前面鑲嵌料石“大吉”二字,中間的帶飾形態與故宮收藏的乾隆時期的同類作品十分相似。上部葫蘆腹部轉花的底和葫蘆中間的帶飾採用了中國傳統的透明琺琅工藝,鐘盤邊緣、鐘盤外面四角的料石花、大吉葫蘆邊緣以及頂部菠蘿花采用的料石鑲嵌工藝,鐘體四周採用的雕刻精細具有濃郁西洋風格的金屬雕刻工藝,中西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極具觀賞價值。這種東西方的相容不僅在外觀上有所體現,鐘錶內部的機芯也往往仿刻西洋字母或鏨刻洋式花紋,有的乾脆就使用西洋機芯。本品的機芯產自英國,質量上乘。18世紀的頂尖機械技藝與卓越的造型藝術相得益彰,實屬難得。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嘉慶 銅鎏金御題詩西洋遊戲人物鍾

本次展覽中的另一件座鐘精品則是【清乾隆-嘉慶 銅鎏金御題詩西洋遊戲人物鍾】。本品高18英寸,尺寸較小於其他同類型的自鳴鐘,卻更顯精密的機械美感。

此外,本品在錶盤上以琺琅、墨彩、紅彩書寫嘉慶帝御製詩,詩曰“當今御詠:晝夜迴圈轉,隨時運不停,靜觀分刻數,豈敢自安寧”,出自《味餘書室全集定本》(卷三),為嘉慶帝作於皇子時期的詩詞。

錶盤以御製詩為飾極為罕見,查閱公私收藏本品為孤例,彰顯其作為宮廷典藏的卓爾不群。在清代帝王的御製詩中,康、雍、乾均有以西洋鐘錶為題,例如《清聖祖御製文》(四集·卷三十二)《詠自鳴鐘》:“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輪行隨刻轉,表指按分移。絳幘休催曉,金鐘預報時。清晨勤政務,數問奏章遲”。康熙帝借物喻人,以詠鍾而不忘政事,可謂一代明君典範。

嘉慶帝在另一首御製詩中也抒發了類似情感,《清仁宗御製詩初集》(卷十)《詠時辰表》詩曰:“晝夜功無間,迴圈二六時。樞機迭輪轉,分刻細遷移。鉉軸迴旋妙,針鋒遲速宜。惜陰堪警惰,精進不知疲。”

鍾分三層,下層安置音樂及活動玩意機關,佈景箱內居中是一朵旋轉寶石小花,兩側緊密直立的玻璃柱組成水法景觀,其間以動物為飾。中層安置錶盤,錶盤其下飾水法,其外的鐘殼則飾以藍地琺琅彩彩繪,紋飾呈“孔雀羽”的造型,這在同類作品中不為常見。座鐘上層飾活動翻槓西洋小人,再上飾菠蘿頭,頗具西洋情調。啟動時,座鐘有樂聲叮噹作響,伴以玻璃水法似瀑布般流動,寶石花卉絢麗旋轉,翻槓小人上下翩然起舞,氣氛歡樂,激情蓬勃,極具意趣。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 銅鎏金轉花西洋童子打樂鍾

除乾隆御製西洋鍾外,還有英國工匠作造【銅鎏金轉花西洋童子打樂鍾】,童子雙腿跪地,符合中國禮儀。通體鎏金,凸雕串珠紋和毛茛卷葉,底座下設獅足,底座兩側正中飾淺浮雕雙獅鷲,前肢相抵,與渦捲毛茛葉飾形成十字狀。整器外形線條爽利平直,紋飾裝飾線條卻以橢圓、多邊為主,形成曲直線的強烈對比,塑造一種奇妙而浪漫的形態。

自鳴鐘成為清代帝王、后妃宮眷們最為喜愛的玩具,足見其魅力所在。擊鐘兒童設定與故宮現藏西洋童子鍾幾乎可以相互印證,應是透過使節饋贈等途徑進入清代宮廷的18世紀英國鐘錶代表。

在大體積的座鐘類計時藝術品以外,清宮收藏的歐洲進貢佳品中,亦有小巧精美的懷錶佳品。明清時期,由於審美、文化、技術上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的鐘表製作主要集中在“鍾”的製作,而對於“表”的製作則有所欠缺,懷錶作品寥寥無幾。

所以,這一時期的懷錶佳品多為進口,其中的貢品則更是彌足珍貴。如本次展覽的【銅鎏金鑲紅白玻璃鑽懷錶】、【“溫馨與純真”(Affection and Innocence)對錶】,為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宮廷懷錶”及“中國市場表”之代表作。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溫馨與純真”(Affection and Innocence)對錶 正面

琺琅、鑄銅器領銜藝林百工

清宮皇室新風尚,各臻其極

特展第四章“藝林百工”部分,聚焦十八世紀銅胎琺琅器、鑄銅器、古琴、傢俱、漆器、玻璃器、織繡服飾諸門類的盛清新風尚,探究整個宮廷藝術所達到的高峰成就。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乾隆御製“湘江秋碧”琴

【乾隆御製“湘江秋碧”琴】,琴通體仿刻梅花斷紋,琴面、琴邊發連體小蛇腹斷紋。琴面嶽山至七徽處繪有祥雲閒鶴。琴軫、雁足等刻有鶴舞祥雲紋,填以金漆。琴面朱漆潤澤明亮,如珊瑚色。通體作梅花斷,精妙難言。琴底龍池、鳳沼等為如意橢圓形設計,更於龍池、雁足間開二寸許橢圓音孔,此為一般琴制所無。龍池納音處墨書銘:“不解攫醳解琴意,七絃掛壁何不可。暉十有三丁晨星,導和理性圖書左。湘江夜月來水仙,牕暎飄蕭綠陰鎻。何須鳴玉覓金儒,愛渠亦復周旋我”、“御製”。鈐“乾隆御筆”朱印;龍池、雁足間二寸許橢圓音孔納音處墨書銘:“乾隆十年秋補桐書屋制,尺度一依欽定律呂正義”。鈐“比德”朱印;鳳沼納音處篆文墨書琴名:“湘江秋碧”,鈐“御賞朱印”。

據《欽定四庫全書》之《御製詩集》、《國朝宮史卷》 與《欽定日下舊聞考》等記載,此琴之製造,緣於乾隆年少。早於雍正二年(1724年),弘曆曾於瀛臺南側補桐書屋讀書。書屋原種雙桐,相廝相伴,後一樹枯,遺下獨樹無依,遂補植新桐,因以更名為補桐書屋。書屋門前所餘梧桐老樹,於乾隆十年(1745年)也告枯死,乾隆憶舊,惜其材而下旨製成四琴,各賜其名並題詩。

考《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桉總彙》有關此四琴製做事項,始於乾隆十年末,先命莊親王、汪尤敦、張若靄等商酌,統理制琴事務。彷古樣制辦請旨:琴腹寫詩,遴選良工,呈覽琴胎,取玉製嶽山、琴軫等配件,後交蘇州織造圖拉,依畫樣花紋顏色等做漆。此等均一一記載,鉅細無遺,這是乾隆朝僅見的宮廷斫琴記錄。四琴前後共計費時約十個月方成,併名之曰“瀛蓬仙籟”、“湘江秋碧”、“皋禽霜唳”、“雲海移情”。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季製成入匣,自此藏於補桐書屋。

四琴是作為充滿乾隆皇帝個人情懷的紀念品而產生和存在的。今幸能有“湘江秋碧”幾乎以全美重現,補桐書屋的故事歷經200多年後又重新回到人間。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紫檀花鳥紋大四件櫃

【清乾隆 紫檀花鳥紋大四件櫃(一對)】也極為精彩,紫禁城皇帝與后妃寢宮傢俱中的數件紫檀大櫃雕刻圖案多為雲龍紋和圖案規矩、裝飾化的博古花卉紋樣,有的甚至以郎世寧花鳥畫為藍本刻成。

櫃頂櫃門上的一扇“菊花畫眉”圖,對比郎世寧的花鳥冊中的一頁,構圖和題材相同,在花瓣、枝葉的表現技法上風格完全一致,透視準確,造型寫實極富於立體感。錦雞、仙鶴的紋樣亦可與朗氏作品一一對應。可見此櫃的畫稿出自受郎世寧畫風影響的宮廷畫師之手,具有中西結合的圓明園宮廷藝術特點。大櫃每扇櫃門均能獨立成畫,是宮廷畫師與紫檀工匠的完美合作,堪稱傢俱中的“琺琅彩”。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中期 銅胎掐絲琺琅胡人獻寶獅鈕大燻爐

【清中期 銅胎掐絲琺琅胡人獻寶獅鈕大燻爐】,類似形制較大的銅胎掐絲琺琅器通常都是成對製作,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中藏有一件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琅香爐。

郎世寧珍罕油畫、乾隆御製轉心瓶等百餘件清宮藝術珍品在京啟幕

清乾隆 御製銅鑄刻二龍爭珠圖五供

【清乾隆 御製銅鑄刻二龍爭珠圖五供】,成組造型穩重、鑄刻繁麗,尺寸巨大,總重高達735公斤。威武的游龍紋樣彰顯至高無上的皇權,是罕見的完整套裝。同樣宏偉華麗的銅鑄五供套件,故宮慈寧宮的鹹若館也有一組,慈寧宮是清代后妃進行佛教祭拜儀式的重要場所。本品級別的祭器陳設多為紫禁城內的宮殿和廟宇訂製,或作為呈現皇帝的貢物。慈寧宮所藏一組裝飾較為簡單,本組五供工藝較之故宮藏品工藝更為豐富,所雕刻龍紋工藝更加精美,且在區域性細節設計上參考了上古青銅器之紋飾,品級顯見更高。值得一說的是,圓明園獸首也是用精銅鑄造,它們所用的銅,系專門為宮廷所煉製的合金銅,內含諸多貴重金屬,與故宮、頤和園陳列的銅鶴等所用銅相同,顏色深沉,內蘊精光,歷經風雨而不鏽蝕,堪稱一絕。

“弘曆的世界II”特展公眾開放日為10月16日-11月2日,展覽期間還將持續推出學術研討會、影片紀錄片、出版物等,為公眾與收藏界多維度詮釋盛清世界西洋風格宮廷藝術的巔峰成就,以此考察皇權視野下十八世紀的中國與歐洲文明相互學習、融合的精彩歷程。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TAG: 郎世寧乾隆西洋御製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