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千年古縣洛寧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古稱崤地,是中國古代溝通東(洛陽)西(西安)兩京的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崤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稱永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更名洛寧至今。

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千年古縣洛寧

洛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版圖似靈龜翹首迎曦,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古老而燦爛的歷史文化,富饒而優美的自然風光,使這片土地成為鑲嵌在豫西山區的一顆璀璨明珠。

深奧的“宇宙魔方”——洛出書處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千年古縣洛寧

“河圖洛書”的洛書之源“洛出書處”就在洛寧。

華夏文明,根在河洛。洛河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支流,洛寧縣長水鎮位於洛河中下的分界點,是千里洛河出山入川的門戶鄉鎮。洛出書處就位於長水鎮西長水村,人稱“洛書賜禹之地”,即洛出書處。

在長水鎮西長水村,仍儲存有兩通“洛出書處”古碑,一碑為漢魏時期遺存,一碑為清朝雍正年間河南府尹張漢所立。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影象,是遠古文明的產物,是一種關於天地空間變化脈絡圖案,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洛書,以黑點與白點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若干不同組合,並整體上排列成矩陣的圖式。洛書1-9數是天地變化數,萬物有氣即有形,有形即有質,有質即有數,有數即有象,“氣、形、質、數、象”五要素用河圖洛書等圖式來模擬表達,它們之間巧妙組合,融於一體,以此建構一個宇宙時空合一,萬物生成演化執行模式。

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千年古縣洛寧

北宋華山道人陳拷依據傳說繪製了洛書圖:“藏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以五居中”,橫、豎、斜線上的三個數之和都等於十五,非常的奇妙。

文字之源——倉頡造字臺

與洛出書處相連的另一傳說,是倉頡造字臺。

造字臺在西長水西南的八公里處陽峪河東(古稱陽虛河),臺高3。4米,上頂直徑3。3米,周長13。5米。臺上刻有“倉頡造字處”。

傳說黃帝南巡命史官倉頡在此造字,倉頡到陽虛河後,沿洛河觀察地形,尋找魚龜。

到了雙崖坡下遇一漁翁在那裡撿魚,倉頡詢問漁翁有無魚可撿?漁翁答:“無魚”。倉頡說:“你怎麼知道無魚?”漁翁又答:“你沒見老鸛在這裡過去了,都把魚吃光了。”

倉頡細看河岸上有無數的老鸛趾印,倉頡頓悟,他琢磨老鸛的趾爪印痕縱橫錯雜,遍佈軟灘之上,可以象形為簡單的符號,構成支鱗片爪的雛形文字。倉頡就把這些支鱗片爪的符號記錄下來,便成了原始的文字,至今當地的人民廣為傳說。

洛出書,造字臺,樂津之源黃帝樂師伶倫取竹為管之“嶰溪谷”,都體現了洛寧遠古時代先民群體智慧的結晶。

山清水秀北國竹鄉

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起洛寧,一定要提到這裡的淡竹種植。

竹子大多生活在溫潤潮溼的南方,但在山青水美的洛寧,卻有著北方罕見的原生態古竹林,其生長曆史已有4000多年,它是世界緯度最高的淡竹原產地,現有原生態古竹林1萬餘畝,素有“北國竹鄉”之美譽。

TAG: 倉頡出書洛寧洛書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