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小泥巴“捏出”大名堂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綺曼

尼西鄉位於迪慶香格里拉市西北部,區位優勢獨特,是滇、川兩省交匯處,曾作為“茶馬古道”的要衝。這裡以湯堆黑陶和上橋頭木製工藝品為主的藏族工藝品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性的民風民俗。

“提起藏族黑陶,首先就能想到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堆村的土陶製品。”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拉茸批初非常自豪地介紹道。尼西黑陶已擁有兩千多年的燒製歷史,對於傳統的藏族人民來說,茶杯、茶壺、火鍋、火盆、菸灰缸……生活所用之物皆來自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小泥巴“捏出”大名堂

圖/製作黑陶的師傅

古往今來,世代以黑陶技藝為生的湯堆村人從靠燒製黑陶日用品換取衣物糧食,解決溫飽,到藉助迅速興起的旅遊產業,逐漸跳出“自給自足”的本地“圈子”,開始走出雲南,向更為廣闊的市場走去。

產量低耗時長 尼西黑陶推廣難

自2008年尼西黑陶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黑陶工藝得到更廣泛的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承好這項發端於民間、發展於民間、服務於民間的傳統工藝,保持了陶瓷藝術淳樸、自然的生活氣息,出於愛好、好奇、傳承與保護意識等原因加入黑陶工藝的傳承與保護中。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拉茸批初響應村民們的“號召”,懷著勃勃雄心回村做尼西黑陶。他與村裡的黑陶匠人們聯合成立香格里拉市尼西黑陶開發有限公司,帶領全村人投入到黑陶文化的傳承事業。

然而,傳承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從製陶工序上看,尼西黑陶製作工序繁多,每件黑陶從開始到最終完成必須依次經過採土、曬土、衝土、篩土屬料、和泥、制胚、鑲瓷、陰乾、磨光、燒陶、刷酸奶渣水等十幾道工藝流程,歷經一個月左右。

從生產方式上看,湯堆村藏族的製陶方式為個體作坊式生產,製陶地點均在自己家中進行。製作時多席地盤腿坐於房間內,運用木拍、木刮、木墊、木榔頭等50餘件製陶工具,將一塊圓底木板置於長方形案板上用左手撥動旋轉,右手用陶拍拍打製胚,就這樣反覆拍打、加土,直至成型。

而尼西黑陶沒有任何模具,可以說每一件陶具都是獨一無二的。

製作耗時耗力,產量低,市場難以開啟……要想吸引更多人加入傳承隊伍,顯然需要更多的籌碼。“在保留傳統制陶工藝的基礎上,不斷的適應當代社會的市場和消費者所需,我認為這是傳承尼西黑陶最好的選擇。我也在全國各地到處跑,不斷尋找新的市場。”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領頭人拉茸批初說。

據瞭解,公司正常運轉後,拉茸批初開始著手改變尼西黑陶工藝製品零星生產的現狀,致力推動尼西黑陶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而帶動尼西鄉整體增收致富。現在除了純手工製作尼西黑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過長期的調研和實驗研究,已經開始使用電窯進行燒製,尼西黑陶的溫度相比提升了300攝氏度,完全適應了現代生活高溫烹製的要求。“我們村的人都不用再出去工作了,在家就有穩定收入。”拉茸批初說。

在他看來,尼西湯堆村的致富之路就在這“隨處可見”的小泥塊上。

因“尼西美食”開啟市場

黑陶是中國藏族文化藝術的結晶,黑陶製品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紫、靛、銀等色澤,有著“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譽。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廚房的秘密”一集中,介紹過尼西鄉一種能燉煮出鮮美雞湯的黑陶鍋。

尼西黑陶土雞正是去尼西的遊客不可錯過的美食。當地的人們都信奉一句話:尼西雞一定要用黑陶鍋燉,味道才鮮美。正是這樣的信念,成就了尼西黑陶鍋的品牌形象,很多人慕名而來,甚至外省的餐飲店專門訂購一批黑陶廚具,在國外喜愛黑陶的人也越來越多,信心倍增的黑陶之鄉正昂首闊步走向海外市場。

因“尼西美食”開啟的銷售市場,給黑陶走出去創造更多的可能。

新一代尼西黑陶匠人不僅懂得創新,也懂得在當下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上推廣尼西黑陶。當地的人們會將黑陶製作過程拍成影片,放到短影片App上,吸粉上萬。除此之外,尼西黑陶開發有限公司還出資拍攝了系列尼西黑陶的英文宣傳片。“宣傳片還被翻譯成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面向海外宣傳,外國人都非常感興趣。”

隨著近兩年村裡收到的訂單越來越多,村民的生活也愈發紅火。

近年來,隨著尼西黑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村裡修建了水泥路,湯堆村也引來了大批遊客前來觀摩製作黑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號召全村將自家藏族風格的屋子裝修成特色民宿,又在全村種植桃樹,來體驗製陶的遊客除了學習製陶,吃喝玩樂全都能得到滿足。

圖片 | 受訪者供圖

責編 | 杭瑩

TAG: 黑陶尼西香格里拉湯堆製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