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連氏宗祠(寧化)

連氏宗祠坐落於寧化縣治平畲族鄉坪埔村石聖塅。它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坐南朝北,佔地1公頃,主體築寬18米,深30米,上為祭祀大廳,中為天井,下為涼廳,設計精巧,鰲頭翹角,龍鳳繞樑,精工雕刻。主祠兩側還建有書樓學堂。道光十一年(831)原地重修改建,宗祠堂號由“申錫堂”改為“敦睦堂”,由坐南朝北改為坐西向東,當時大門前有石鼓2個、石桅杆2根。

寧化連氏奉光裕公為一世祖。光裕公八世連詳,字肇禎,世居邵武禾坪後徙建寧南鄉三灘;南宋建炎二年(1128)因商於汀州寧化,見其人文蔚盛俗美風淳輒興樂土之念,遂舉家居在城裡上進賢坊(今翠江進賢坊)。

連祥娶巫氏,生二子:長富郎、次貴郎。富郎一子:兆甲,後遷江西寧都。貴郎遷寧化縣水口新村裡羅坊連屋坪,伍氏,生一子:朝郎。朝郎,字時聘,南宋乾道五年(1169)因避兵亂逃至會同裡一都案湖(今寧化縣治平鄉坪埔村案湖)開基立業。坪埔連氏奉光裕為一世祖,連祥為入寧化始祖,連朝為案湖(坪埔)始遷祖。坪埔連氏裔廣佈閩西、閩北以及臺、贛、粵等地。

2009年,連氏宗祠重修。

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龍井祠(大田)

龍井祠,又稱蛟龍井祠,為大田縣魁城連氏總祠。該祠位於太華鎮魁城村下洋宮後崎山麓,坐北朝南,上下兩堂廳堂為四梁抬井式,重簷懸山頂木結構,頂飾華麗。唐開成元年(683)始祖連廣川、仲英父子開基前溪坂之滸(今鎮魁)。龍井祠由連仲英建始,後遭兵燹毀,宋寶祐二年(1254)重建。相傳宗祠蛟龍潛伏,故名蛟龍祠,祠內構建及壁畫等皆不飾龍。2007年眾裔依原樣重建該祠,並保留清代木雕構件。

龍井祠奉祀連廣川及林氏四夫人、六世孫忠懿銀青光祿大夫連胤及林氏十四夫人神像於廟堂,並金童玉女神像,設立春祭二月十五,秋祭九月初三。祠內有井三眼,右邊廳廊一眼,右後角、前廊各一眼,天氣久雨出濁水必放晴,久旱濁必有雨,千百年來皆有應驗。

龍井祠較有文化品味,祠內有連姓起源、遷徙、人文等展板。2008年5月25日舉行隆重竣工典禮暨揭匾儀式,省內八市數千裔孫參加慶典,場面十分壯觀。龍井祠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連姓為姜姓之後,周朝姬庀王賜連稱公,以齊國山西上黨都璐安府璐城為食邑。葵丘著跡,上黨開宗。西晉末年,一支連姓南遷,定居於浙江婺州(今金華市)。唐朝之時,有連謀者,配吳氏,自婺州遷閩之三山(福州別稱)濂江(福州古地名)。濂江連氏傳至連川,為唐金紫光祿大夫。連廣川之子仲英,襲父職任制置使,乞身退處謝爵致仕,於唐開成元年(836)因隱退攜眷遷居延平府尤溪萬足裡豐鄉之蓬屋村(魁城舊稱)前溪坂定居,至今已傳40代左右,人丁昌盛,子孫遍佈閩、臺等省及縣內張地、菖坑、萬湖、西埔、溫坑、太華、橫洋、蒼州、廣平、銘溪等地。魁城村內聚族二千餘人,縣內總人口排名在第16位,達7000餘人。

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魁城連姓人文璀璨:唐代連廣川進士及第,任廣西、四川二地副使,封金紫光祿大夫,曾作《十二樓賦》,名噪京城,受大詩人溫庭筠讚譽。唐朝祖孫三進士(連廣川、連仲英、連可封);宋朝父子皆登科(連玠、連獻臣、連鼎臣);元朝科第重光,連和進士及第,任州府判;明朝天文學家連登岸著《天文志》,名揚千秋。從唐至清,魁城連共有七品以上官員達50餘人,舉、貢、庠等功名百餘人。

龍安堂(漳平)

連氏望出上黨,即今之山西省長治市。連氏入閩,始於唐朝開成元年(836),連廣川之子連仲英遷居大田縣魁城(稱魁山,原名蓬屋村)。元代,其裔孫連小六從魁城遷徙至當時的龍巖九龍鄉和睦裡白泉社(今漳平市新橋鎮白泉村)開基創業,繁衍子孫。為紀念開基祖連小六,連氏家族在白泉村的蓮花盂興建了一座祖祠,名曰“龍安堂”。龍安堂是典型的宗祠建築,宏偉壯觀,前門、天井、正廳、兩旁厝,完好無損。正廳楹聯為“自魁山分派而來偉奇清新考今名朽;由蓮盂肇基之處報功宗德子孫祀典”。每逢年節及祭祖日子,祖祠香火綿延不斷。

連小六之第三代孫連法進,生二子,為避亂,長子遷居長泰,次子遷居永春。遷往長泰的長子連大襲(襄德公與其母一起最初定居江都附近的崎岸,後因在江都當塾師而移居江都。襄德生三子,長子時衝漂洋過海輾轉到臺南小腳腿安家立業,繁衍子孫。次子連時崇留居江都。

其後裔在明清時期,又陸續有人遷往龍海和臺灣,如龍海馬崎社的連姓開基祖連佛保就是清朝初年從江都遷去的。連佛保的後裔連興位又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從馬崎社二十七都渡海到臺南定居謀生。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連橫,及其子連震東、其孫連戰,就是連興位的裔孫。據有關史志和連氏牒譜記載,現居福建長泰、龍海、永春和臺灣等地的連姓宗親,其祖先均源於漳平市新橋鎮的白泉村。

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連總墓(大田)

連總墓位於大田縣萬湖村東里,坐北向南,人葬時為土葬。宋代重修時以磚構造,石碑上刻著“金紫光祿大夫廣連公墓道”大字。2007年,連氏裔孫進行重修。墓主體結構不變,只美化邊環境,增加觀賞景點。

連總,號廣川,唐進士,曾任廣西、四川二地使,倉部員外郎,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因著《十二樓賦》,受唐大詩人溫庭筠稱讚,為大田縣連氏鼻祖,八月十六日為祭祀日。連總墓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連胤墓(大田)

連胤(889~949),葬於大田魁城村石碑隔,為大田魁城村連氏第六代先祖,五代閩國進士出身,官至把截使,升至銀青光祿大夫,受到閩忠懿王封諡。族譜記載,連胤墓,官路邊立有2米多高墓道,由清代廩生連大魁繪在宗譜墓圖志中。

2006年10月,大田縣連氏宗親成立聯誼會,商議重修墳墓。2007年4月動工,2009年12月竣工。新修的墓葬,平視前方,水田、山野蔥綠,遠眺,群山連綿,白雲飄蕩。

連胤生有九個兒子,老三連光信的後裔遷到泰和臺灣等地,老七在世時就遷至龍巖,連胤生後代子孫遍佈海內外。每年八月初一,為連氏裔孫祭祀之日。

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連祿大墓(大田)

連祿大墓位於大田縣魁城村的上洋中央埔水田中間,墓主連祿大,為魁城連氏第十四代裔孫。該墓呈圓形,其直徑達25米,在墓的原點上種有一棵小梨樹。墓形似羅經,俗稱羅經墓,坐西南向東北,為我省最大的地下懸棺,修建於元未明初。靈柩為小棺納於大棺,懸於空間,歷經盜毀,1980年連氏後裔再次修復。

一文了解福建客家連氏宗祠和祖墓!一座祠堂代表的便是一個家族

TAG: 連氏魁城廣川大田縣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