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晴岸 | 作者

樸素的樹、蟲子 | 編輯

louis| 圖源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

好孩子是如何墮入深淵的

”。

11年前,在加拿大,曾經發生過一個“好孩子”犯罪的故事。

加拿大記者傑里米·格里馬爾迪在《別人家的孩子》中,記錄了這個真實的家庭悲劇。

這個亞裔孩子的家庭氛圍,一如今天國內的許多家庭。

充滿壓抑和緊張。

希望這個故事,可以再次喚起我們的思考:

培養一個門門全優的孩子,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

2010年11月9日,加拿大萬錦市警察局的審問間裡,一位24歲的越南裔姑娘詹妮弗·潘,正在緊張地等待著警察的到來。

據她描述,就在前一晚,三個持槍男子闖入了詹妮弗位於郊區的家,他們命令熟睡中的詹妮弗父母,下樓到客廳去。隨後,一名歹徒把詹妮弗關在了二樓臥室中。

幾個人先是在房間內尋找現金,大約一共4000加元。

然後把詹妮弗的父母帶到地下室槍斃。

母親何碧霞當場被殺。

但父親潘漢輝僥倖只是昏迷,歹徒離開後,他恢復了知覺,跑出房子求救。

被綁在二樓臥室的詹妮弗倖免於難。後來她與父親一同被送進醫院,而父親則又陷入了昏迷。

緊接著,詹妮弗和加拿大警方進行了第一次交流。

此時她的身份還是受害人、倖存者和重要目擊證人。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一切都很正常,詹妮弗向警察描述了受到襲擊的整個過程。

但很快,收錄證詞的警察發現了她不合常理的地方:

對於一個剛剛經歷了母親死亡、父親病危的女兒來說,她的舉止過於沉著了。

接著,警察發現了更多疑點:

房子的大門沒有被暴力破壞的痕跡,說明歹徒進入時門沒有上鎖,或者有人給他們開門。

同時,歹徒在逃竄前殺潘漢輝夫婦滅口,卻沒有殺綁在二樓的詹妮弗,這不符合窮兇極惡的歹徒的行為邏輯。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於是,

在案發後的第二天,24歲的詹妮弗已經從受害人變成了這起兇案的首要嫌犯

這時,案情有了重大突破。

詹妮弗的父親甦醒了。他給警方提供了一個版本完全不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其中一個細節是:

在歹徒施行搶劫時,詹妮弗在家裡自由地走來走去,沒有絲毫慌張,她看歹徒的眼神就像是他們早已認識。

很快,在越來越多的證據和警方的強大攻勢下,詹妮弗的心理防線崩潰了。

她承認了,是自己僱兇企圖殺害父母。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輪子上的倉鼠”,

24年父母密不透風的管控

詹妮弗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汽車配件廠的工人。通過幾十年的工作,他們在多倫多北部的萬錦市買下了一棟房子,在異國紮下了根。

父母認為:

自己依靠勞動已經為孩子打下了基礎,那麼孩子就應該加倍努力,成為西方精英。

可以說,

詹妮弗生命的24年,每一天都受到父母嚴密不透風的管控。

在小學時,她每天都要練習滑冰到晚上10點,才能回家寫作業。

父親每天接送她上下學,為的是監視她所有課外活動。禁止談戀愛,禁止party,禁止在朋友家玩,要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做“有用”的事。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比較瞭解她處境的同學評論:

對於詹妮弗的父母來說,

女兒就是一座獎盃,是他們在親朋好友間炫耀的資本。

而詹妮弗本人,則

像是“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在忙於滿足父母的各種指令和期待。

這樣的壓力讓她很早就出現了精神問題的傾向:

她的手臂上,

一條條自殘的刀痕可以追溯到十幾歲的時候。

高中之前,她一直是父母的驕傲,滑冰、彈琴都出色,但自從上了高中,她不得不把重心都放在學業上,但即便如此,她依舊掉下了父母所期望的頂端。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開始生活在了謊言中。

她開始偽造自己的成績單,

把所有得了B的科目,都改成了A。

整個高中,父母都以為她是一個全A的優等生。

然而,她卻高考落榜,

沒能考上大學。

她騙父母說,自己被某所大學錄取。

然後在接下來長達幾年的時間裡,她白天都要在圖書館和咖啡店裡消磨時光,偽裝成上學的樣子,有時候還會買一些教科書,在上面煞有其事地記筆記。

即將“畢業”的時候,詹妮弗告訴父母她進了某所著名醫院實習。

但此時,父親已經對她的話產生了懷疑,並開始跟蹤她。

很快,謊言被戳穿了,狂怒之中的父母把詹妮弗軟禁在家中,被要求繼續學習:

要麼再考大學,要麼就成為專業鋼琴家。

由此,詹妮弗惡念萌生。

等到父母對她的掌控略有鬆懈時,她開始偷偷策劃,僱兇殺死自己的父母。

最終,詹妮弗以一級謀殺罪名被起訴,並被判處了無期徒刑。

十幾歲時,她開始了人生中第一個謊言。

隨後,便生活在了徹頭徹尾的謊言之中。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為你好”,

就可以操控你的人生?

這樣的悲劇雖不多見。

但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很像詹妮弗的父母。

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為由,橫加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曾有一個新聞:

武漢一個小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被他媽媽逼著“培優”,從沒過過週末。

六年來,媽媽把他送進的“培優班”不下30個。

這個小學生自嘲是見不到陽光的人,早晨6點走,晚上11點休息。

五年級時,孩子長出了幾根白髮,當時家長沒在意。

上初中後,他的白髮越來越多,看起來像個小老頭。

去醫院看病,醫生的結論是他的精神壓力過大。

家長按醫囑給他買了核桃、黑芝麻,可他的白髮仍不見少。

每天早上6點,媽媽依舊準時叫他起來複習功課。即便是穿衣服、上廁所、吃早飯時,也要讓他多背幾個單詞。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上小學時,每天下午5點半放學。媽媽在校門口直接將他從漢陽接到武昌,趕6點的“培優班”。

公共汽車上,媽媽一手端飯,一手拿水。他在車上解決完晚餐。

晚上9點下課回家後,他還要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

……

很多父母,由於自己的成長完全停滯了,所以透過逼孩子競爭,來轉嫁自己內心的焦慮。

他們有種種心理需求和願望,但不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期望孩子去實現。

孩子是自己最愛的人,孩子實現了,就像是自己也實現了。

卻從沒想過,這對孩子是否公平。

現在流行一個詞,“雞娃”。

本質上是父母對世界、對未來、對自己極端不信任的體現,想解決的是自己的恐懼和焦慮。

但是,與孩子無關。

也就是說,

你“雞”的不是娃,而是那個渴望成功又不願付出努力的自己。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優秀”背後的恐懼是,

“被愛”是有條件的

也有很多家長說,道理我都明白。

可是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壓力這麼大,平凡的孩子有多少機會呢?不使勁逼他一把能行嗎?!

郎朗就是被逼出來的啊,可是如果當初他父親不那麼逼他,他就是一個普通人,能有現在的成就和名望嗎?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的確,郎朗自傳裡說過:

他彈不好他爸就逼他從樓上跳下去,他不跳他爸就拿藥逼他吃,自殺。

他媽媽從外地來看他,幾年沒見,走的時候郎朗傷心極了,但他媽剛一出門他爸就逼他彈琴,因為“沒空浪費在傷心上”。

郎朗後來出了大名。

但當時他用頭撞牆,寧可折斷手指也不想練琴,這樣的痛苦已經隨著他的成名被忽略不計了。

多少幾近殘忍的故事,只因為主人公最後的成名,就帶上了一層光環。

你看到的是一個走出來的郎朗被無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萬個就此被毀掉一生的郎朗。

有時候,成功和幸福並不是一回事。

不能只看那些被逼成功的個案,卻沒看到絕大多數被逼失敗的下場。

事實是,當我們逼孩子的時候,不管我們是否一遍遍給他灌輸,“現在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將來好”。

孩子都已經處於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恐懼中。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因為孩子可以敏感地捕捉到:

“只有我聽話,才會被愛;只有我成績好,才會被愛;只有我乖乖練琴、不惹爸媽生氣、給爸媽提供情緒價值,才會被愛……”

如果一個孩子認為,要給養育者帶來好處和利益,自己才有價值,那麼這是生命的悲哀。

孩子不需要額外做什麼,彌補些什麼才有價值。

孩子要做什麼,不該是因為——這樣做顯得我有用,有價值,能讓人滿意和高興。

而是——

我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我有探索和體驗的興趣,我願意去嘗試、去感受,為的是我自己喜歡,享受其中。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卸甲前行,活出你自己

電影《奪冠》中,郎平和朱婷之間曾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為什麼打球?”

郎平問朱婷。

“為我爸媽。”

“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再想。”

“成為你。你滿意了吧?”

郎平回答

:“你永遠成不了我。”

為父母,為教練——就像剛剛提到過的,有多少人在追尋一個目標的時候,並不是為了自己?

24歲女孩僱兇殺害父母,揭開親子最無情一面:沒出息就不配被愛?

為了別人,我們當然也可以成功。

但那種成功背後有一個沉重的包袱:

“你不可以失敗,你的失敗不是你一個人的事。”

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做,為做而做,成功了也體會不到由衷的喜悅,而是怕自己從高處摔下來,讓別人失望。

人最難的,是永遠去符合他人的期待,因為別人一次失望就可以把你摧毀。

而自己真想做的,才能有勇氣抵抗得住失敗,承受低谷。

因為那是為了自己。

如果你是父母,請記住:最好的愛裡沒有期待。

你的遺憾,用你自己的人生去彌補,不要以“愛”的名義,竊取孩子的人生,把你未完成的心願都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替你去實現、去完成。

如果你是那個揹負著期待的孩子:

如果前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為別人活,後面的人生可以試試看為自己而活。

不一定要奪冠,不一定要輝煌,只要試著在一件件小事上學會為自己,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不知不覺地慢慢成為了自己。

人生在世,所謂成功,不是功成名就,只是找到自己,活成自己。

世界和我愛著你。

TAG: 詹妮弗父母孩子自己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