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狀元龔廷賢:人們常說“一兩茯苓一兩金”,但這兩點要清楚

提到茯苓,估計很多人都有印象,尤其是去過北京,或者就在北京的人都對茯苓耳熟能詳,因為茯苓餅的緣故。雖然,很多人吃過茯苓餅,但未必真的見過茯苓,甚至連茯苓是什麼都不是很清楚,但是隨著中醫養生文化的普及,人們越來越知曉的是,茯苓具有很好的祛溼作用,也是人們茶餘飯後的養生談資。

隨著茯苓在人們養生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人們對它的認識也越來越廣泛,還出現了“一兩茯苓一兩金”的說法。那麼,茯苓真的那麼金貴嗎?

醫林狀元龔廷賢:人們常說“一兩茯苓一兩金”,但這兩點要清楚

其實這種說法重在說明茯苓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堪比黃金,而並不是說茯苓很名貴。那麼,茯苓究竟有什麼作用呢?古往今來,名醫輩出,對茯苓的認識也是各有不同。明代傑出的名醫、醫林狀元龔廷賢,對茯苓的認識,也是很深刻的,並指出,對於茯苓來說,有兩點要清楚。

我們先來看看醫林狀元龔廷賢在《藥性歌括》中對茯苓是怎麼說的吧,“茯苓味淡,滲溼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醫林狀元龔廷賢:人們常說“一兩茯苓一兩金”,但這兩點要清楚

意思是說,茯苓這味中藥,是淡淡的味道,屬於甘淡性平,茯苓的味淡,具有滲透通利的作用,可以使體內的水溼從尿道排洩,因此可以調理痰溼不化和小便不利的病症。醫林狀元龔廷賢強調,對於茯苓的運用,要對茯苓的赤白這兩點搞清楚,白茯苓重在化痰涎,而赤茯苓重在利小便、通水道。

醫林狀元龔廷賢:人們常說“一兩茯苓一兩金”,但這兩點要清楚

不過茯苓的作用遠遠不止“滲溼利竅”這麼簡單,茯苓的利水滲溼的作用比較好,所以經常會被用到水溼瀦留所引起的水腫、脹滿等病症;茯苓的性味甘平,和緩能補,還有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作用,既有祛邪的作用,又有扶正的功能,還可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所導致的洩瀉,以及水飲凌心所導致的驚悸失眠等問題。

醫林狀元龔廷賢:人們常說“一兩茯苓一兩金”,但這兩點要清楚

現代很多醫者也沒有詳細區分赤茯苓和白茯苓,不過,一般所說的茯苓都是指白茯苓,是目前大部分含有茯苓的方劑中的常用中藥,而赤茯苓與白茯苓的區別主要從歸經和某些特殊功效上,白茯苓歸心、脾、腎經,而赤茯苓歸的是心、脾、膀胱經,因此《藥性賦》也旗幟鮮明的表示,“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醫林狀元為什麼要強調白茯苓和赤茯苓的不同呢?其實主要是白茯苓和赤茯苓的大部分功效是一樣的,但是二者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白茯苓的主要優勢在於化痰利溼,赤茯苓的主要優勢在於利尿祛溼,雖然赤白茯苓都能解決溼氣的問題,白茯苓所針對的溼氣主要根源來自於脾,而赤茯苓所針對的溼氣,最終通道卻是膀胱,白茯苓對溼氣採取的方式是“化”,而赤茯苓對溼氣採取的方式是“通”。

醫林狀元龔廷賢:人們常說“一兩茯苓一兩金”,但這兩點要清楚

對於茯苓來說,現代普遍認為,它具有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作用,主要適應症為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洩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等病症。茯苓的用途極其廣泛,以至於很多中醫方劑裡都有茯苓的身影,但茯苓這味中藥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等情況的人,就不適合使用茯苓。

TAG: 茯苓白茯苓溼氣醫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