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海味品類帶子的本義,是部分瓣鰓綱(Lamellibranchia ,即雙殼綱)貝類的閉殼肌和外套膜整體制品的統稱,通常為幹品,也有鮮品(部分製品會帶生殖腺)。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製作帶子的貝類有這幾種:日月貝類,江珧類,海菊蛤類,扇貝類。其共同特點都是具有發達的大型肥厚的閉殼肌和長的外套膜。

這些貝類將內臟去除後,把閉殼肌和外套膜一起取下,就是鮮帶子,注意兩者之間必須不能斷開。閉殼肌和外套膜,經過整形拉直,曬制之後就成了幹品。很多書上說用外套膜編成辮子,但我未見過實物和照片。雖然大部分原材料貝類和乾貝瑤柱的重合,但貝柱和套膜一起才叫帶子,這就是它和乾貝、瑤柱的區別。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由於其形狀似一條帶子拉著一個圓形錢幣,故得名“帶子”,寓意“帶子帶孫”。在外形上有高要求,要求貝柱接近硬幣形狀,圓形平整,外套膜和貝柱不能斷開,外套膜繫帶要直。所以實際生產時,有時貝柱肉要用木模具壓扁成硬幣形,有時會用兩個帶子壓制成一個。

帶子有“帶子帶孫”的寓意,同時也是珍貴的海味。因此,在舊時候的兩廣和港澳,在辦喜事或節慶筵席的時候,是經常採用的高檔食材。那條帶子(外套膜)吃起來沒什麼味道,帶子可理解為寓意吉祥化的乾貝瑤柱。新時代男女平等,優生優育,作為高檔海味的帶子,買少見少,應該也和社會風氣的變遷進步有關。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幹品帶子,多數用野生日月貝製作,現在已經比較少見,其食材地位被幹貝/瑤柱替代。日月貝帶子也有被命名為日月魚,屬於另一套概念和應用範疇。鮮品帶子商品名,從八九十年代起,已經轉指向江珧的貝柱,這並不符合食材名字的原意,其實應叫帶子肉,江珧貝整體要叫帶子螺,這樣才對得上。幾十年間,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變化,可以從以下貝類的分述中,略窺幾分。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野生日月貝是帶子幹品的主要製作來源,常見有臺灣日月貝、長肋日月貝。其雙殼一紅一白,故名日月,所以其帶子乾製品,另外有個名字叫做“日月魚”,非魚實貝,部分製品會帶生殖腺。日月貝的閉殼肌圓而大,厚度薄,味道鮮美,多用來製作幹品帶子。日月貝棲息在潮下帶沙質海底,潛水或底拖網捕撈。以前在北部灣產量很大,50 年代,單北海市一小漁村白虎頭,日月貝年產量就達 4-5 萬斤(帶殼),全市最高年產量是五萬六千擔(帶殼)。後來酷漁濫捕,九十年代之後資源漸漸趨於衰竭。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而隨著日月貝資源衰竭,“帶子”這個名詞漸漸完全轉移到了江珧類的頭上,一般指江珧。江珧的閉殼肌初始叫江珧柱/瑤柱,其形狀偏長圓形似長蠶豆,鮮品味道略淡,口感易老,但也有其優勢,尺寸大而厚,沿海產量比較大而穩定,價格便宜。這幫助它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牢牢掌握“帶子”這個商品名。雖然瑤柱這個名字滿天飛,實際江珧的貝柱乾製品不多,網上也有幹品在售的商品圖片,其形狀更接近長蠶豆,但我沒見過實物。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實際市面所售賣的瑤柱和乾貝,主要都是扇貝的貝柱乾製品。原因有二,一是扇貝的貝柱幹品味道,相比較起來更濃郁鮮美,二是扇貝比較早就實現了批次人工養殖,而日月貝和江珧的養殖遠遠落後。乾貝或瑤柱的選材和味道,是個大話題,這裡就不展開討論。扇貝也是帶子幹品的原料之一,有海味生產商展示生產現場照片,用華貴櫛孔扇貝製作帶子(日月魚),其中關鍵環節,要用模具把貝柱壓制成薄硬幣形狀。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據記載,海菊蛤和海鏡也有製作成帶子的。海菊蛤最近北海潿洲島的朋友,在網上售賣中,據說刺身一流。可以看到巨大的貝柱,製作成帶子或乾貝瑤柱,都不成問題。只是其產量小,知道就好。這裡說的海鏡應該指的是日月貝的另一個俗名,而不是透明殼的鏡貝。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帶子屬中檔海味,其食用方式,通常是煲湯燉湯和煲粥。當成乾貝瑤柱來提鮮提味,也是對路的。至於每一種幹品帶子(含日月魚)品類,一一對應其學名這一方面,因為沒有進行足夠的知識和實物儲備,暫時不能呈現。

海味珍品——帶子,來自日月貝、江珧、扇貝、海菊蛤

俗名或商品名叫“帶子”的海味,其名稱、原料、銷售,在短短几十年以來,有了巨大的變遷。在蒐集寫作資料之前,我都沒想到影響因素涉及如此之廣,包括了民俗、生態、漁業捕撈、海產養殖、海味知識、商業等等等。真的是見識所限,無法盡述,見諒。

TAG: 帶子日月瑤柱貝柱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