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春節回家的傳統不變

時代在變,春節回家的傳統不變

今天氣溫回升,拉開窗簾,陽光透過玻璃打在臉上,感受到久違的溫暖。春節將近,公司的同事都走走得七七八八,只剩下暫未休年假以及新來的員工堅守在工作崗位。微信群朋友圈都是過年回家的資訊,有家還未回,對著一堆檔案、圖紙,大夥嘴上雖安慰自己說看我們多敬業啊,工作到大年三十,但心裡都嘀咕著這該死的規章制度怎麼這般不人性化,上班時也坐如針氈度日如年,有同事戲謔說:“不敬業,怎麼能得到敬業福呢?”

往窗外望去,不遠處公路車如流水,車站上人潮如鯽擠滿了大包小包拖家帶口的準備回家的旅客。每年春運,神州大地都在進行著史上最宏偉壯觀的人類大遷徙,據媒體報道,2018年春運40天全國預計傳送旅客29。8億人次。

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塑造了中國人落葉歸根、眷戀故土的傳統,無論你身在何處,距離家鄉有多遠,無論你是普普通通的打工者,抑或者是身家百億的成功人士,一到春節都不辭辛苦不遠千里回到那個故鄉那個家,不論這個家是茅屋三間還是庭院疊疊。

古時,由於交通不發達,遠遊的古人無法在節日迴歸家鄉與親人團聚,只能透過書信與詩歌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才情萬丈雲遊四方的26歲小資青年李白夜深人靜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自一人在帝都奮鬥的17歲西漂少年王維過節了無依無靠也嘀咕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壯年失業的50後孟郊想起家中老母眼角泛光唸叨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重新得到皇帝信任,委以重用的官三代王安石高呼著“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而在當代,科技日新月異,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高鐵、飛機、輪船及汽車等極大縮短了遊子回家的時間。就算是回不來家的我們,也可以透過電話、影片等通訊方式極大拉近與家人的距離。

家是什麼? 家,是我們共同的溫暖記憶。暫別了都市的喧囂,忙碌的工作,回到父母身邊,回到哺育我們的鄉土大地。這個時候,人們得到了一個放下壓力迴歸本真的機會。在親情團聚中,樸素的道德理念、基本的處世法則、純粹的善良願望,像一股股清風撲面而來。

時代在變,傳統也有所改變,但回家的心情卻永遠不變!

TAG: 敬業回家春運遊子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