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奇松怪石,溫泉雲海,構成了黃山鍾靈毓秀的獨特風采。多少年來,黃山為國內外文人墨客所景仰;多少年來,黃山總是讓成千上萬的遊人夢縈魂繞。每當遊人來到黃山的溫泉附近,仰視那“大好河山”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時,無不油然而生出無限感慨。但這成千上萬的遊人中,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大好河山”竟出自誰人手筆呢?她的真正作者便是我省畫家張仲平之父張君逸先生。

提起張仲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位“痴戀黃山而不諳山下人情”的主兒,而對他的人生經歷卻未必能知其詳。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老先生近照(2019年4月攝於黃山)

“誤入”畫壇成大家

2002年4月初的一天,與朋友相聚。不經意間得到這樣條資訊:頗為畫壇大家高手稱道的平民畫家張仲平,將自己的一幅壁畫交由中間商參加深圳某單位舉行的競標活動,中標後,其壁畫之去向居然無從知曉。這自然引起了記者的“追蹤”興趣。

4月12日,星期六。記者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找到這位“處在深人未識”的平民畫家。談起這幅參加競標的壁畫,張仲平頓時現出一頭霧水之狀,回憶了好一會兒才露出了一條謎樣的線索。他說,大約於去年五六月間,當時有人告訴他,深圳那邊要搞個壁畫競標活動,當他問起組織者的單位時,來人不是說是家銀行,就是說是某家房地產公司,或者是建橋之用。直到後來,人家在電話中告訴他中標的訊息,他也只知道參加這次競標的有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畫家。中間人告訴他,雖然那些知名度頗高的畫家所作的畫還行,但一上牆壁畫就沒了效果。除此之外,他便一無所知了。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天都蓮花競爭妍 550x220cm 2017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黃山迎客松 600x248cm 2013年中南海收藏

接下來,他便和記者大談起他的畫經:“為畫黃山,我曾上山寫生數十次,總是坐看煙雲變幻,忘記了飢餓和勞累,一定要找到她的奧妙和真諦之所在。黃山的煙雲變幻與季節氣候的風、晴、雨、雪等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我覺得,要想表現出黃山的神韻,非雲不及。寫生時,我好寫大構圖,大膽取捨,突出主體。在創作中,我強調遠看其勢,近觀其質,要置身於天地之間!”視自己的作品為其親身骨肉的張仲平,此時的神情顯得格外的亢奮,那情狀彷彿在告訴記者,我的“黃山”又怎能不成為此次深圳壁畫之首選?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天都蓮花稱伯仲 241X56cm 2019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作 薛永年題 黃海奇觀 180x97cm

張仲平於1939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書畫世家,祖父張翰飛、父親張君逸都是當時中華畫學研究會的成員,都是新安畫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儘管受家庭書畫氣氛的薰陶,他自小就酷愛書畫,但並未得到父親的贊成與許可。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張仲平只讀完初中就走進了工廠,沒有上過一天藝術類高校。張仲平回憶說,他是10歲那年才開始畫了一張習作,不巧被父親發現了。當時,父親頗為感嘆地說:“真是沒有辦法,看來你以後還是吃書畫這碗飯了。”此後,張仲平就不自覺地開始逐步走上書畫之路。面對兒子的這種習畫天賦,父親只好用心默許,並常常教誨道,作畫要有三個步驟:一要臨摹歷代書畫名作,二是寫生,三是再創作,只有這樣,才能源和流密切地融合起來;另外,還要多讀書,行萬里路,搜盡奇峰打草稿,久而久之即能成功。但令張仲平無法理解的是,在他十多歲的時候,儘管父親當時已在安徽省藝校供職,但就是沒讓他進校專攻書畫藝術。

張仲平清楚地記得,17歲那年他來到了合肥,當時自己最鍾情寫生的景點便是逍遙津。第二年,他瞞著父親將自己的習作《逍遙津》寄到上海工人畫刊,沒想到這幅習作竟被作為優秀作品刊發了出來。從此,他的書畫興趣便一發而不可收了。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包河春色 安徽博物院藏

對於新安畫派,張仲平覺得如果對前人的東西沒有很好繼承,就談不上有很好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畫也好,新安畫也好,繪畫藝術要和世界接軌,方有更大的前途;借鑑外來的繪畫技巧和理論,中國畫或新安畫派也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和光大。所以,在創作中,張仲平不但吸收中國畫各家之長,注重追隨漸江、石濤諸家的章法,同時還借鑑西方油畫的焦點透視、色彩和光的變化等,努力使作品能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石濤筆法 雲山帶雨圖 1985年

張仲平說,他雖然於50年代初中畢業就走進了社會,但收穫還是不小的。在其退休前的人生軌跡中,張仲平先後在安紡廠、合肥曙光電影院當過宣傳幹部。20多年的時間裡,張仲平白天給單位畫宣傳畫或電影海報,晚上等兩個孩子睡覺後,雖然已是深夜,但他仍堅持臨摹古代名家畫作。這種雙重的努力使得他後來的畫中總是包容著山水畫、粉畫、油畫的不同技法,尤其在畫黃山雲海時,這些技法的運用就顯得更加突出,從而使中國畫或新安畫派有了一個新的突破。

1976年,這位出身名門的畫家終於被調到合肥市美術服務部,開始專業書畫的創作生涯,並先後多次在國內外獲得書畫大獎。在這裡,張仲平的工作就是專門畫出口國畫,從而使其國畫功底有了長足的進展。張仲平記得他當時臨摹了一幅雪舟的《江山萬里圖》長卷,溥傑先生觀後讚歎說:“你這幅作品幾乎可以亂真。”而擬石濤筆意所寫的《黃山景》,更被著名畫家侯北人觀後興筆題曰:清湘後又一人也。”並稱贊他對石濤的技法不但有繼承,而且還有發展。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擬宋代雪舟和尚筆意《江山萬里圖》 1988年作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作 黃山景 侯北人題“清湘後又一人也” 68x175cm 1984年作 安徽博物院藏

痴戀山水苦耕耘

“畫畫不能像做人,做人要老實,畫畫老實只會呆板”。張仲平對其父親的這句做人作畫名言可謂理解深透。

1979年,張仲平被調到合肥工藝美術廠,雖然他還是從事出口國畫工作,但畢竟這裡的國畫是省內接待外賓的一個視窗。張仲平說,廠領導對他特別看重,經常特意安排他到全國各地景點寫生,並有了更多的機會去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與外界的畫家也有了更多的接觸,所以繪畫技藝進步很快。特別是80代中期,父親得以平反昭雪,他的精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繪畫技藝更是突飛猛進。他說,從那時起,黃山就成了他最鍾愛的寫生景點,因而作品中尤以黃山居多,“因為黃山是我們的家”。是的,張仲平雖生於北京,但其祖籍是歙縣,他又怎能不眷戀這片令人神往的“大好河山”?

黃山是大自然集天下之精華而成就出來的傑作。在張仲平看來,能吸取其精髓,還原其風骨,乃是師化黃山、師化大自然的最好境界。

1981年,許士騏老人到合肥參加陶行知紀念會,在合肥工藝美術廠看到張仲平的九華山壁畫,按題款找到樓上要見他一面。80多歲的老人與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素不相識,許老找到了他卻又堅持認為這畫不是出自張仲平之手。在許老看來,這幅畫理應出自一位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六七十歲的老人之手。然而,短短的一番心靈碰撞之後,許老便很快和他成了“忘年交”。後來,許老再次光臨合肥時,身邊少了張仲平就心中不安。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長江三峽景象 許士騏題 83×98cm 1987年作

1983年,溥傑與張仲平首次謀面,就對張仲平的人品、面品十分賞識。初次相識不久,80高齡的溥傑便主動提出以其兩幅字換取張仲平的一幅畫。一來一往之後,張仲平總覺得於心不安,“溥老德高望重,我不能這樣不懂事理”,張仲平只好不再給溥老寄畫了。然而,後來溥老還是給他寄字,並責怪張仲平“你怎麼給我畫了3張就不畫了呢”,張仲平羞澀地解釋後,溥老一邊誇讚他人品好,一邊安慰他,“這其實是以書畫交友”。

畫畫要師化自然,做人更應心純如自然。初識張仲平的人,恐怕沒人覺得他像個畫家,從面容到衣著,他都像個來自大山裡的農民,那麼天真,那麼純樸。這兩個“自然”的融會使外賓們更加器重他的畫。1980年前後,張仲平隨團前往日本進行文化交流,一位日本老太太告訴他,她想用重金請位中國畫家為她畫幅武漢全景圖,老太太告訴他,她的父親曾旅居過武漢,很想有幅武漢的全景圖來憑弔先父,因而曾先後請過3位面家為其作畫,結果都未能遂願。張仲平見這位日本老人對中國武漢如此深情眷戀,便連續幾天幾夜苦苦構思,最終滿足了這位老人的心願,重金則被他婉言謝絕了。這位日本老人手持武漢全圖感動得熱淚盈眶。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仲平 日本阿蘇火山 68x137cm 1989年

處在深閨人未識

這些年來,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書畫市場也格外繁榮起來。有位書畫商告訴記者,到書畫市場上去買畫,你會發現兩種現象:名聲大,作品不但好賣且價位也特別高,但沒有名氣而作品暢銷且價高者也不乏其人。張仲平就屬於後者。在張仲平看來,名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愛社交,好張揚;默默耕耘,以藝勝人。張平又是屬於後者。

張仲平雖然深諳其理,但就是要遠離社交。他說,畫乃和文章一樣,是千古之事。在張仲平的生活軌跡中,他除了山山水水,就是自己的三居室了,寫生、臨摹、作畫是他最大的樂趣。他說自己見到好山好水就會終身難忘,但就是記不住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中那些瑣碎的事。就連自家的電話號碼也會忘記,有時出差在外,想給家裡打個電話,拿起話筒卻忘了號碼。

儘管張仲平在書面圈裡、在社會上不事張揚,但平日裡前來求畫的人並不比那些名聲遠播的畫家少,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有高官,也有富商;有文人雅士,也有平民百姓。但面對那些形形色色的求畫者,張仲平都以同樣“標準”相待,那就是求畫者必須是識面愛畫之人,假若是得畫而幹些不正當的事,他都會一概婉拒,甚至許以重金也別想從他手中獲得片紙隻字。

薪火相傳得心源

張仲平出生於書畫之家,其祖父和父親均以前人為師,以大自然為師,熱衷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創作了不少傳世精品,為新安畫派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9年,張仲平舉辦了一次“新安張氏翰飛君逸仲平山水畫展”,溥松窗專門給這次畫展題了“繼往開來”四個意味深長的大字。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1989年2月10日,原安徽省政協主席張凱帆(左一)光臨“新安張氏翰飛君逸仲平山水畫展”

張翰飛,號新安居士,出生於歙縣定潭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張翰飛曾是晚清貢士,但因酷愛藝術,他放棄了仕途功名。張翰飛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喜歡收藏,是詩文書畫篆刻棋藝無所不精之大家。美學家郭因先生評價說,從筆墨上看,張翰飛的畫與漸江一樣,雖都從宋人倪(雲林)、黃(子久)入手,但他兼取宋、元各家之長,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畫作頗多新意獨領風騷。他的畫既有漸江的高簡、清逸和蒼涼,但氣勢遠比漸江宏闊博大,顯得沉雄而渾厚。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翰飛 雙岫二水圖 1939年作 安徽博物院藏

張翰飛之子張君逸早年畢業於燕京、清華兩大學,先學理工,後轉新聞,獲雙學位,一度擔任原北平《晨報》編輯,博學而多才,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郭因說,張君逸的畫博採眾長,清俊脫俗與其父親張翰飛相比,張君逸的作品更多地體現了飄逸蒼潤的一面,是在新安畫派道路上向前走得更遠的大家。張君逸客居北京20多年裡,與陳師曾、王雪濤、汪慎生、吳鏡汀、徐燕孫、溥松窗、梅蘭芳、啟功、過旭初等人的書畫交往,一時被傳為京城一大美談,其中有幅扇面畫就是他與黃賓虹、張大千、汪採白、徐慕孫、汪慎生、溥松窗、其父張翰飛八大畫家精心合作的結晶,由此可見他們之間的書畫情長了。更令世人崇敬不已的是,1945年,張君逸在屯溪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並以售畫所得資助歙縣深渡學校。第二年,他又在上海舉辦了一次畫展,更是名噪一時。新中國成立後,張君逸遵循父親的遺願,把其家中收藏的一大批古玩、字畫捐獻給了縣博物館。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黃賓虹、張大千、徐慕孫、溥松窗扇面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君逸、吳鏡汀、汪溶、汪採白扇面

新安薪火,三代相傳。與父親在創新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是,張仲平則在技法和氣勢上大大地衝破了傳統的藩籬,更具有時代氣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筆下的黃山既氣勢磅礴,又浩渺神秘。郭因說,那種煙雲的效果,那種山嶽的感覺,真可謂氣象萬千,讓人回味無窮。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張翰飛 張君逸 張仲平

作者簡介:

張利明,男,樅陽人,1990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新安晚報高階編輯,總編辦版面主編,安慶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黃從慎,筆名叢慎、杉邊、漢語、華語、叢山、峻嶺等,自1984年1月起,陸續在各地報刊發表詩歌、散文詩、散文、小說、隨筆、雜文、評論、書評多篇,先後獲得各類徵文及全國、省級報紙副刊作品獎20餘次。

「新安畫派」張仲平——新安畫派的傳人:張利明 黃從慎

新安畫派

LOGO:上部白色雲形圖案象徵雲和霧,代表山中雲海之意,外形寓意為X,為“新”拼音首字母;下部黃色山形圖案象徵黃山,中間山頭聳立至雲霧之中,外形寓意為A,為“安”拼音首字母;下部黃色山形圖案中白色H形圖案象徵山中瀑布與流水,同時寓意為H,為“畫”拼音首字母;左側綠色樹形圖案象徵山中松樹,外形寓意為P,為“派”拼音首字母;圖案上半部藍色,象徵藍天。XAHP合起來為“新安畫派”四字漢語拼音首字母組合。雲海、黃山、瀑布流水、松樹也是新安畫派繪畫的核心組成元素,整體體現了“新安畫派”形象、內涵與特點。

TAG: 張仲平黃山新安書畫張君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