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徐彙區徐家彙街道,社群長者食堂趕在年裡開張,成了阿姨爺叔的新春打卡地。

視窗,一排排“年味”家常菜琳琅滿目:油麵筋塞肉,寓意“團團圓圓”;爆魚作個冷盤,“年年有餘”;蝦仁玉米青豆,是“金玉滿堂”的好彩頭……“都是些老上海過年喜歡搬上餐桌的”。

一旁,一臺機械臂“辛勤烹飪”,取面、投面、翻轉湯簍、加上澆頭,一碗熱氣騰騰的本幫湯麵“新鮮出爐”,吸引了阿姨們隔“屏”圍觀拍照。

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老口味”遇上“新科技”,作為徐家彙街道又一民生實事專案,“食尚書舍”社群長者食堂選址徐家彙街道社群文化活動中心一樓,趕著開張。“就在‘家門口’,好吃不貴,乾淨衛生。又份量足、花樣多”,老街坊們用一趟趟跑來的實際行動點贊。

為老一餐飯,卻是民生“頭等大事”。放眼上海,截至去年底,已建成包括社群食堂在內的1000多家社群老年助餐服務場所,構成15分鐘社群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餐飯“無障礙”:需求“精準排摸”選址“精打細算”

上午11點剛過,徐家彙街道社群文化活動中心。還沒走進食堂,一串串吃飯時交談的歡聲笑語就從門裡“鑽”了出來。

家住斜對面小區的任永德早已和老伴挑好了飯菜:梅乾菜扣肉、螞蟻上樹、西紅柿雞蛋、藕夾,氣定神閒地吃著,還不忘拍張照發給遠方的女兒,讓她安心。“在家也是和老伴兩人,吃得比較簡單。我78歲了,老伴年紀也大了,兩個人燒呀弄呀折騰,這裡很方便。”

相關負責人都沒想到,過年還能有那麼多居民來“捧場”,但也是情理之中——這家食堂的人氣,就源自民生需求的“精準排摸”和選址的“精打細算”。

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位於中心城區的徐家彙街道老齡化程度近40%,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就有近3。6萬人。前期精準排摸時發現,這一片區圍繞著王家堂、科匯、南趙巷、沈馬、啟明等數個大型居民區,又毗鄰商務樓宇和軌交換乘站,設施配套齊、館子也多,但獨獨是物美價廉助餐點“盲區”。

於是,徐家彙街道果斷從社群文化中心闢出280平方米空間,“上新”社群食堂。以政府補貼、商家讓利等方式,高性價比滿足社群老人用餐需求,未來也將輻射周邊白領。

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一餐飯“可達”了,更要緊扣細節。食堂內還藏著諸多“小彩蛋”:譬如,出入口設定有無障礙通道,坐輪椅的老人也能進出;座位是“限定款”:底盤穩固,帶有靠背。坐面還能夠旋轉,坐下起身都不用搬挪凳子,真正幫助老人實現“無障礙”就餐。

口味上也“老年友好”。除了傳統“少油少鹽”“清淡軟糯”外,研發團隊發現: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卻偏偏惦記著小時候那一口滋味。食堂便特意請來美食博主潛心研發,呈現原汁原味的海派風味點心。

據透露,正月十五之後,這裡還將推出早餐供應。一日三餐,統統安排上。

一套流程“數字化”:提升實效,讓渡更多空間給居民

為一碗麵,“請”來了“機器人”——酷炫科技背後,有著暖心考量。

原來,機械臂的掌勺不僅是煮麵快、煮量大。最大的好處,是能為老人“量身定製”麵條軟硬度,根據自身需求,要求機器人控制煮麵時間,吃上軟乎、好消化或是筋道、有嚼勁的麵條。

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透過視窗的玻璃,辛勤工作的機器大廚不止這一位,還有智慧炒菜機、萬能蒸烤箱、智慧炸爐,炒蒸煮炸烤樣樣精通,“機器大廚”“操刀”讓後廚科技感滿滿。

此外,食堂付費環節也採用了AI智慧結算臺。居民將餐盤放到AI攝像頭下,螢幕就會自動顯示每道菜品的價格和營養含量。刷臉或刷助餐卡就能識別相應的優惠資訊,結算過程省時省力,也減少了與人員的接觸。

事實上,一套流程“數字化”也讓從環境、安全,到訂購、製作、堂食等加工鏈“全流程”被更好監管。譬如,食品留樣、採購來源批次,紛紛被“記錄”,“摳”住安全大前提。

上海鄰聚餐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振宇告訴記者,藉助數字化管理,不僅菜式上新更快,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耗材,提升了實效,也節省出更多空間讓渡給居民用餐、活動。

大年初八來頓好的!過年“吃食堂”,究竟是啥滋味?

“這裡樓上本就是老人活動聚集的場地。這些天,我看到不少老鄰居也相約在這裡吃飯。”街道相關負責人透露,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公共活動空間”這一層,特意選用了可移動桌椅,視窗玻璃屏還嵌入了投影幕布。未來,或許將考慮在三餐以外的時間,打造社群居民公共空間,嵌入各式各樣活動。以一餐飯,“撬動”社群治理,“見縫插針”為街區注入活力。

作者:王宛藝

圖片由採訪物件提供、王宛藝攝

編輯:王嘉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食堂社群徐家彙一餐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