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一碗“汁兒”,北京人成了外地人心中的“謎團”……

特別的食物,會成為一座城市的標籤。北京城獨一無二的標籤,非豆汁兒莫屬。豆汁兒,不是豆兒汁,也不是豆兒汁兒,一定得京腔京韻念“豆汁——兒”!

為了這一碗“汁兒”,北京人成了外地人心中的“謎團”……

豆汁兒、焦圈兒、鹹菜 張寧/攝

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用一碗冒著熱氣的豆汁兒即可分辨,準沒跑兒!那白裡透著灰,灰裡透著綠,隱約中有一股酸餿的氣味,讓所有鼓起勇氣嘗試的外地人都心生畏懼。

頗具爭議的“餿味兒”

不到長城非好漢,沒喝過豆汁兒,您就不算來過北京。那麼,外地人喝“豆汁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您要是問起這樣的問題,大多數人一定會痛定思痛幾分鐘,告訴你初飲時的刻骨銘心:

“@慢慢:聞著就有股腐臭味兒,已經不敢下嘴了~一口喝下去…又酸又臭~是那種可以傳遍你全身的臭~

@和旋與菜譜:別看它六塊錢一杯,但是超划算,夠30個人喝一年。

@ BECKYEATS:味道很奇怪,似臭非臭,似餿非餿。”

在非北京土著眼裡,“豆汁兒” 是北京小吃中著名的三怪(豆汁兒、臭豆腐和爆肚)之一。

小嘬一口,往往令人不禁作嘔,味道實在難以下嚥。喝過一次,這輩子便再也不想喝第二口。有人賜名“豆汁兒”為“餿半街”,與臭豆腐、榴蓮並稱為食物中著名的生化武器。一口下去,滑過喉嚨直搗腸胃,一股捏著鼻子都躲不過的衝勁兒。

而在老北京人眼裡,它卻是物美價廉的熱飲,配著炸得焦黃的焦圈兒、切得細細的鹹菜慢品,真有銷魂奪魄之感。甚至有漂洋過海僑居國外多年的北京人,雖已嚐遍世間各種滋味,但一回到北京,便忍不住“馬上喝一碗熱豆汁兒!”

如此,“豆汁兒”成了一條分界線,把世界分成喝“豆汁兒”的北京人,和對其難以下嚥的外地人。這種“威力無窮”的味道,到底有什麼來頭?

清朝的宮廷御膳

豆汁兒是何時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相傳,最初是做綠豆粉的夥計,磨完了綠豆剩下的汁液沒來得及倒掉,隔天就“餿了”,捨不得扔。他大膽嚐了嚐,結果酸中回甘,清熱敗火,倒也別有風味。於是,帶著酸餿味兒的“豆汁兒”便作為一種新興的飲料,在京城的市井街巷中慢慢傳了開來。

為了這一碗“汁兒”,北京人成了外地人心中的“謎團”……

豆汁兒 張寧/攝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乾隆皇帝下諭旨:“近日新興豆汁兒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藹布招募豆汁兒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就這樣,民間小吃“豆汁兒”躍過龍門,華麗麗地成了清朝的宮廷御膳。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痴迷這種特別的酸味兒。舊時北京街頭,常常有推著排子車串衚衕賣豆汁兒的商販。“甜酸的豆汁兒喲”、“汁兒……粥喲”,聲聲吆喝,迴盪在老北京的衚衕裡。

為了這一碗“汁兒”,北京人成了外地人心中的“謎團”……

豆汁兒挑子 北京日報圖

如今,那些吆喝聲漸絕於耳,但要是進了街頭地道的北京小吃館子,像老磁器口豆汁店、錦芳小吃、護國寺小吃等,還能喝到久負盛名的豆汁兒。只不過,正確的開啟方式,您得學著老北京人的講究,配上焦圈兒、鹹菜。

焦圈兒、來倆;鹹菜、擺上!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說:“豆汁兒之妙,一在酸, 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

如其所言,喝豆汁兒的妙處,一定得混著鹹菜的辣和焦圈兒的酥脆,才能相得益彰、別有風味。

為了這一碗“汁兒”,北京人成了外地人心中的“謎團”……

豆汁兒、焦圈兒、鹹菜 北京日報圖

把“水疙瘩”切成細絲兒,再把幹辣椒放在油鍋中,連熱油帶辣椒倒入鹹菜絲兒上,“刺啦”一聲,那味道奇香無比。金黃的焦圈兒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咬一口再吸溜一口熱乎乎的豆汁兒,直喝到鼻子尖冒汗,那真是全身舒坦!領略過這種舒坦的人,才懂得老北京人對“豆汁兒”的愛。汝之甘醴,彼之砒霜。“豆汁兒”因其獨特的風味,承載著人們愛恨分明的情感。

無論你對它是“愛”或者“怕”,它就像是開啟味蕾的一把鑰匙,也成為開啟北京這座城的密碼。

TAG: 豆汁鹹菜圈兒北京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