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豐產生理,馬鈴薯的產量是由個體組成的群體形成的,群體在產量形成過程中即以個體的生長、生理活動規律為基礎,又有其自身生長、生理活動的特點。因此,一切調控群體產量形成的農藝措施,都必須以群體生長、生理活動規律為基礎,才能發揮技術的威力,獲得高額穩定而優質的產品。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產量及其潛力,馬鈴薯的產量因地域而異,荷蘭和瑞士是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平均為2700公斤左右,美國、前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家,平均為1000~2000公斤/畝。單位面積最高產量,英國有4120公斤/畝的記載;前蘇聯有2753公斤/畝地記錄。中國馬鈴薯的單位面積平均產量從20世紀50年代的441公斤/畝,提高到1980年的500公斤/畝,與發達國家相比,產量水平差距很大。但中國單位面積的最高產量記錄都接近或超過世界水平。如1984年,全國平均單產1000公斤/畝,雲南平均單產867公斤/畝。但若以春播馬鈴薯的平均單產而論,雲南省已在全國名列前茅。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數千畝、上萬畝平均畝產超過3000公斤的高產典型。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葉與產量形成,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透過對環境諸因素的同化形成根莖葉和塊莖等總體產量為生物產量。塊莖產量為經濟產量。經濟產量與生物學產量有一個物質分配關係,分配比例稱經濟系數。構成產量的基本物質是有機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等)以及與它相結合的礦物質鹽類和水分。

葉面積和光合生產率是影響產量形成的兩個方面,兩者的乘積是生物學產量,再乘以經濟系數就是塊莖產量。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馬鈴薯群體的光合作用產物的日增量是葉面積指數和純光合作用生產性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群體葉面積的增大與純光合作用生產性有反比關係。因此,考慮到群體的面積指數、總的總光生產率和幹物質的每日增長指數,最適合馬鈴薯種群葉面積指數為約3。5,可獲最多的幹物質日增量;小於2和超過4。5對產量形成不利。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影響群體葉面積的因素,對馬鈴薯產量起較大作用的是葉面積。所以,在生產實際中,首先要保證群體葉面積的發展,使其迅速佔領空間,繼而一方面要保持葉面積穩定不衰,一方面要提高葉的淨光合生產率。同時,還要力促根系的強盛發展。這樣才能建立起一個在單位時間和單位空間內具有強大生產力的生產體系。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栽植密度是影響馬鈴薯群體葉面積發展速度、大小和光合生產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很多研究資料表明,密植是使馬鈴薯群體葉面積在最短時間內迅速達到最大適值的最有力措施,隨著密度的增加可以使葉面積最大值的到來提早15~60天。對適宜於馬鈴薯生長時間較短的中原二季作區來說,合理密植更顯得重要。

播期早晚對縮短群體達到最大葉面積適值的時間也有一定影響,播種期提早的天數,大致等於最大葉面積適值到來縮短的天數。在馬鈴薯1季作區,早播對早熟品種可提高產量和提早收穫。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水分不足,葉得不到充分展開,群體葉面積很難達到最大適值,灌溉可加速葉面積的擴充套件程序,使群體葉面積最大適值的到達時間提前。高炳德(1987)報告,在內蒙古旱作馬鈴薯的情況下,於出苗後22天發棵初期澆水一次,最大葉面積值出現時間可比不澆水者提早約10天。總光合勢及光合生產率也因而提高。嚴重乾旱時,葉因脫水萎蔫而枯黃脫落,使葉面積值劇烈下降。土壤水分過多,土壤氧氣不足,根系發育不足,也影響葉的擴大和舒展。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肥料中氮對馬鈴薯群體葉面積的發展作用最大,特別是在幼苗期結束前後。磷鉀與氮相比,對葉面積影響很小。在生產實際中,馬鈴薯對施氮做種肥和早追提苗肥有良好反應,追肥越早葉面積值越大,程序越快。

馬鈴薯的群體結構及其控制,葉在空間的分佈層次與密度,構成群體的立體結構,它反映群體光能的利用能力和生產力。葉在空間的分佈按葉面與地面傾角可以0~30°、30~60°和60~90°來分析,葉面積在各個傾角的分佈比例為13、37和50%最理想。這樣可使各個層次的葉片都能截獲到最好的光照,而有最大的光合生產力。

栽培馬鈴薯時,怎樣能使馬鈴薯豐產,學完以下技巧就可以了

馬鈴薯群體葉面積在生長過程中,因植株生長特性及外界條件的影響,不斷髮生層次和密度的變化,從而群體也隨之發生變化。據王志強(1964)報道,豐產田的馬鈴薯群體,最大葉面積指數只有3左右,沒有達到最大葉面積適宜3。5~4,在幼苗期和發棵期光照不受影響。

從馬鈴薯群體結構的特點來看,保證群體各個體受光均勻,以及控制住葉面積使之保持著穩定,使最大葉面積指數既不超過其允許的適宜,又不致因過密、病蟲等而陡然下降,是提高馬鈴薯光合生產力的重要關鍵。在栽培措施上適當擴大行距保持行間植株均勻受光,及時防除病蟲、穩定面積指數和適時進行水肥、中耕培土等管理,都是調控群體結構保持高生產力的有效措施。今天的文章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援。

TAG: 葉面積群體馬鈴薯產量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