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和批評的話可以換一個方式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打獵,並派專人燭鄒來看管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最公大怒,要下令斬殺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面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地斥道:

“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

說罷,晏子請求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景公早已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反對和批評的話可以換一個方式說

很明顯,晏子是反對景公重鳥輕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處於氣頭上,直諫反而不妙,於是就採取了以退為進、以迂為直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的命,又得以說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觸犯景公,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反對意見也可以說得很動聽,從而讓人心悅誠服。

遷回地表達反對性意見,可避免直接的衝撞,減少摩擦,使他人更願意考慮你的意見,而不被情緒所左右。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系列的觀點和看法, 它支撐著我們的自信,是我們思考的結果。無論是誰,遭到別人直言不諱的反對,特別是當受到激烈言辭的攻擊時,都會產生敵意,導致不快、反感、厭惡乃至憤怒和仇恨。嚴重的話,甚至會有這種反應:氣躥兩肋肝火上升,血管脹膨,心跳加快,全身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準備做出反擊。其實,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心理反應的外化,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的反映。

過於直接的批評方式,會使他人自尊心受損,大跌臉面。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面對面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而且,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的。你的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指觀點或方案的“痛處”,怎麼會使領導不感到難堪呢?特別是在眾人面前,領導面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別無選擇,他只有痛擊你,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早就被拋至九霄雲外了,誰還有時間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反對和批評的話可以換一個方式說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透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已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遷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間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領導對你的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佔了上風,他自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不致先人為主地將你的意見“棒子打死”。

TAG: 齊景公晏子意見景公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