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不自量力【註釋】:量:估量。不正確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春秋時代,鄭國和息國都是很小的諸侯國,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

公元前712年,息國和鄭國為了一件小事發生矛盾,息國國王不採取談判協商解決的態度,二話不說就向鄭國發動戰爭。

大臣勸諫他說,息國和鄭國開火就是自取滅亡,因為息王你犯了五條致命的錯誤::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詞,不察有罪。

意思是:不審視自己的威德是否比人家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人家強;兩國國王本是同姓親屬而不親密團結;不分析人家說的話是否有道理;不認識自己的錯誤,明知道自己不如人家強大,還是硬幹。這樣肯定會失敗,千萬不要拿雞蛋碰石頭。

息王對這些勸說一點也聽不進,還是繼續向鄭國進攻。最後,息國兵被打得丟盔棄甲,息國慘敗。

不團結鄰國的息國,沒過多久被楚國消滅。

成語“不自量力”就出於“不量力”,多用來諷刺那種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閱讀啟迪】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踏踏實實地做好,不要盲目自大,不要驕傲自滿。

【近義詞】眼高手低、以卵擊石、螳臂擋車

【反義詞】自知之明、量力而行、自愧不如

【造句舉例】有一隻小螞蟻說它能長到大象那麼高,大家都嘲笑它不自量力。

TAG: 息國不量力鄭國不自量力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