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崇尚

“明刑尚法”以加固王權統治的法家應運而生,此後的兩千多年裡,制度和法律一直伴隨著封建社會,法學理論家們不斷改革創新,制度和法律也不斷完善演進。

那麼,法學思想到底是如何形成、演化以及與其他派別融合的呢?

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翻開《法家的理想人》,就會了解到法家理想人們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的歷史。這本書因人系事,一共介紹了三十餘位

“廣義”“法家”人物有關立法、變法、執法的故事,深入淺出,勾勒出法家思想的理論、實踐的流變歷程。

刑名法術的融合

法家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鄧析循名責實,始將

“刑名之學”融於法律;申不害則創立了“刑名法術”思想,將“術”運用於“執法”,慎到崇尚“勢治”,援“道”入“法”,這些理論家的思想理論可以說是法學的重要源頭了。

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而到了韓非子,他將管子、李悝、商鞅的尚

“法”思想,申不害的主“術”思想,慎到的貴“勢”思想高度融合起來,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術”、“勢”三者的整合,極大地豐富、完善了法家的君主專制理論,影響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程序。

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法家理想人的實踐:修法改革

法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的法條制定和制度改革中不斷地演進和完善,書中的二、三兩章聚焦法家的修法改革實踐,其中所涉及到的先賢們不僅僅著書立說的理論家,更是推動修法改革的實踐者。

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書的第二章著重介紹了先秦時期六位變法革新的先驅人物

——管仲、子產、孫武、李悝、吳起和商鞅,他們透過將法家思想付諸實踐,來達到富國強民的政治理想,為封建王朝法治社會的形成立下了不可磨滅之功。

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書的第三章以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和清末維新派為例,介紹了秦漢以後歷史上四次重大的

“變法改革”,雖然這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因為牽涉既得利益者,最終都以悲情的方式落幕,但是改革者們的思想核心,革除弊政的信念,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是值得深入學習的。

書的第三章以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和清末維新派為例,介紹了秦漢以後歷史上四次重大的

“變法改革”,雖然這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因為牽涉既得利益者,最終都以悲情的方式落幕,但是改革者們的思想核心,革除弊政的信念,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是值得深入學習的。

“中華法系”的核心:恤刑慎殺

法家大力推崇的固然是

“尚法明刑”,但真正在歷史上佔據主流思想的則是“恤刑慎殺”。這種思想是對法家思想以及其他思想理論的調和。調和“法家”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德主刑輔”“隆禮重法”的“禮法相融”思想;另一種是以道家為代表“清靜無為”的“道法相容”思想。

因此,不論是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在

“恤刑慎殺”的體系下,都可以為統治者所調和,作為施寬簡之政,行寬簡之法的理論依據。在書的第五章,就介紹了歷朝建國之初統治者寬政背後所蘊含的“恤刑慎殺”核心。

緣法而治:法家理想人的繼往開來、智慧綿延

透過閱讀《法家的理想人》,可以探索中國古代法家的思想精神,擯棄糟粕,借鑑智慧,為今日所用。

TAG: 法家思想改革刑慎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