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奔私潮再起,公募行業須有應對之策

據統計,截至5月10日,2022年以來離職的公募基金經理已超過100位,達到103位,也創出近幾年來同期的新高。在眾多離職的基金經理中,不乏像林森、董承非、周應波、崔瑩、葛晨等明星大佬。個人以為,大佬奔私潮再起,不僅應該引起公募行業的重視,基金公司也須有應對之策。

大佬奔私潮再起,公募行業須有應對之策

從前幾年同期離職的基金經理人數看,明顯要少得多。比如從2019年至2021年,離職的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96人、77人、83人。儘管此前的人數亦不少,但涉及的公募明星大佬並不多。因此,今年一批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既吸引了市場的眼球,其動向也頗受關注。

公募基金經理特別是明星經理公奔私已不算什麼新聞了,此前就曾出現過。像當年華夏基金公司的王亞偉,在公募擔任基金經理期間所取得的業績市場有目共睹,其公奔私時不僅讓市場“熱鬧”了一番,其創立的千合資本的相關產品淨值,也常常讓市場行注目禮。王亞偉的表現,也足以證明明星基金經理即使是離職後,也存在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儘管眾多基金經理的離職均表述為“個人原因”,但去向則各不相同。或加盟相關私募,像華安基金的崔瑩加盟上海勤辰,董承非加盟上海睿郡資產;或創業創立私募公司,像中歐基金的周應波離職後創立了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當然,也有基金經理離職後,告別這一行業的,而這樣的例子亦不在少數。

自1998年公募基金誕生以來,20多年時間裡,曾出現兩次大規模的公奔私大潮。第一次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時,公奔私大潮悄然而起。雖然當時公募誕生已有10年時間,但仍然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不僅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激勵機制亦存在不足,這是導致當年出現公奔私的最大原因。第二次公奔私大潮的出現,則發生於2015年前後。其時又有一大批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並奔向私募,以尋求個人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再現離職奔私潮,並且包含眾多明星基金經理在內,確實不同凡響。

公募基金經理的奔私潮往往存在非常明顯的特點。其一是人數眾多,涉及的基金公司也較多。其二是奔私潮中,明星基金經理現身其中,並且受關注度較高。其三,每一次公奔私大潮的出現,也具有“擇時”的特點。比如2008年發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境內外市場一片風聲鶴唳,上證指數從6124點下跌至1664點,股市處於低迷期。2015年前後,一輪牛市行情正在醞釀,並最終演變為“瘋牛”行情。而步入2022年以來,滬深股市持續下跌調整,股市同樣處於低位。

事實上,基金經理公奔私出現擇時的特點,背後不乏考量。股市處於低位時,市場風險已大幅釋放,像明星基金經理透過發行產品能夠實現低位建倉,併為今後的盈利打下基礎。私募行業講究“成王敗寇”,賺錢才是硬道理。透過做大產品淨值,能夠為今後發行更多產品創造條件,進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激勵機制不足,以及尋找更大更好的平臺是眾多公募明星基金經理奔私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有的明星基金經理雖然年薪超千萬,但仍然無法滿足其“胃口”,為了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公奔私成為眾多明星基金經理的選擇。而且,相對於在公募公司“代人理財”,加盟私募、創立私募,更多是的為自己理財。更何況,相對於公募,私募機制更靈活,個人發揮空間更大,獲得的薪酬有可能比公募多得多。因此,公募行業須在激勵機制與平臺打造上做好文章,以進一步提升對於行業人才的吸引力。

TAG: 公募經理基金公奔私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