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以維持戰事,而英美則盡力減少其對德出口

二戰時期,石油一直影響著德國的決策與戰爭的走向,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戰的結果。至於如今並不起眼的羅馬尼亞,是那時候歐洲石油的主要產區,也是德國最重要的原油供應之地,失去了羅馬尼亞的石油的德國,就像失去了利爪的猛虎。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世界已經開始步入石油時代,石油逐漸成為全新的最重要的能源,不過那時候德國就一直為石油問題所困擾,雖然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石油,但偏偏德國本土的石油資源非常有限,而一戰之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又全部失去。本土沒什麼石油的德國,只能從國外大量進口,德國石油的對外依賴程度向來都居高不下,至今依舊如此。

那時候整個歐洲,除了蘇聯的高加索地區,還有多瑙河下游的羅馬尼亞,整個歐洲都比較缺石油,德國煤炭很多,但匱乏石油,雖然德國、奧地利與匈牙利都有些油田,但產量極其有限無法滿足需求。1938年德國當年消耗大約800萬噸各種石油製品,其中525萬噸需要進口,僅有不到300萬噸是自己所產的石油。

德國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以維持戰事,而英美則盡力減少其對德出口

歐洲範圍之內,超過六成的石油其實來自於美國與墨西哥兩國,甚至蘇聯那時候都大量進口石油,因為高加索地區出產的石油品質不好,需要北美的高品質原油。德國在戰前因為貿易比較平穩暢順,石油進口也沒什麼問題,戰前有50萬噸的航空汽油儲備、75萬噸車用汽油與柴油儲備,還有26萬噸船用重油與50萬噸船用柴油。

雖然德國石油製品儲備還算充足,但並不能支撐太久,一旦戰爭長期化,這些儲備很快就會消耗一空,德國與盟國都知道這一點,儘管英國等之前對德綏靖,但對德國的石油禁令與封鎖也一早就進行了。英國直接拉上了美國這個最重要的歐洲石油供應國對德國採取石油禁運,並且組織德國從中立國家獲取石油,包括從這些國家直接進口與中轉進口。

英國的主要方式就是,透過英國的石油企業與輪船公司,確保石油在運往目的地後被迅速消費掉,而不是進入庫存狀態或者秘密運到德國,作為歐洲著名中轉地的荷蘭,也是德國透過轉口貿易獲取石油的重要地點。英國向荷蘭殼牌石油公司大批訂購高標準航空汽油,減少荷蘭石油進入德國,但直到荷蘭被德國佔領,英國也始終沒有徹底切斷荷蘭石油進入德國。

英國的計劃實施比較成功的是西班牙,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海外石油透過西班牙進入德國境內,然而北歐的瑞典,由於當時德國亟需瑞典鐵礦,英國需要瑞典不倒向德國,並且瑞典也是中立國,大量羅馬尼亞原油倒是透過德國運輸到瑞典。二戰期間,盟國允許瑞典的船隻穿越封鎖線進口石油出口鐵礦,以吸收德國勢力範圍內有限資源,算是個比較特別的例外。

德國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以維持戰事,而英美則盡力減少其對德出口

戰前,羅馬尼亞是德國最重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地,每年羅馬尼亞向德國出口大約100萬噸的原油,不過羅馬尼亞的原油開採都掌握在英國與美國的石油公司手裡。在英國與美國東家的授意之下,羅馬尼亞的石油企業即便有德國的訂單,也只能拖延交付,即便虧本也要優先出口地中海沿岸與巴爾幹各國,最大幅度減少對德國出口。

此外,英國還使用掛牌公司的方式,秘密購買、租借與運營多瑙河船舶,以阻止對德國的石油出口。那時候東南歐鐵路建設落後,多瑙河水系的運輸能力是鐵路的至少兩倍以上。沒有辦法的德國人,最後只能從萊茵河、易北河等水系花費大價錢調來船隻,用來運送石油,不僅費時費力費錢,而且效果很不怎麼樣。

波蘭戰役後,英國擔心羅馬尼亞倒向德國,想去破壞其主要的普羅艾斯蒂油田,不過後來行動取消,但最終羅馬尼亞因為蘇聯進攻,還是倒向了德國。二戰全面開始後,德國加速自家與奧地利、匈牙利的油田開採,但效果不大。羅馬尼亞倒向德國之後,雖然對德原油供應激增,超過戰前兩倍,但居然還是不頂用,石油依舊不夠使。

為繼續維持戰爭,德國將目光瞄準了蘇聯的高加索地區,並且真的在1941年發動五百多萬大軍進攻蘇聯,原本按照德國預估,一年內拿下高加索,德國的油荒就能迎刃而解,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了。由於德國缺油,雖然有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幫忙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使得前線的德軍機械部隊作戰,與後方的工業生產都受到巨大影響。

TAG: 德國石油羅馬尼亞英國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