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個標準,快速判斷一家房企是否安全

房企排隊,不斷爆出問題。

現在,遠不是結束,問題還在不斷的爆出。

還記得以前的金融出清嗎?

明天系,安邦系,海航系,等等。

如今,就是現實中的房企出清。

很多朋友一定想知道,下一家是誰?我買房的房企安全不?還有誰會出問題?

今天我就丟擲邏輯,答案供大家來探討。

用這個標準,快速判斷一家房企是否安全

週期的邏輯

在做所有探討之前,必須要對中國房地產的發展週期有清晰的瞭解,這樣,你才能清晰的看明白當下房企出清的原因。

2000-2007年,中國樓市土地價值窪地的紅利,

2008-2016年,中國樓市金融加槓桿的紅利,

2017-至今,中國樓市房企管理的紅利。

請一定要用小本本記下這三句話,這是所有一切分析的底層邏輯。

2007之前,就是撐死膽大的時代背景,只要有膽子,只要能拿到地,就能賺到錢。

很多中小房企,爆發戶,都是基於這個年代出來的。

以鄭州為例,

布瑞克,中亨,金成,等中小房企,開發幾個樓盤就收手的,都賺到了錢。

2008-2016年,隨著四萬億發出的金融加槓桿號角,所有跟著大勢加槓桿的,都賺了。

能借到錢、能融到資、能上市、能加槓桿、能併購的,都把握住了這波紅利。

閩系房企,在這波行情中,都是紅利的最大佔據者。

同期也誕生出了知名的閩系房企軍團:旭輝、泰禾、福晟、世茂、陽光城、融信、正榮、建發、禹洲、中駿、寶龍、三盛、升龍等。

也都走向了全國,佈局天下。

2000-2016,都是房地產的加槓桿擴張紅利週期。

轉折就發生在2017年。

從2017年開始,整個大環境是金融去槓桿的大週期。

先是在金融業去槓桿,然後才來到了房地產行業。

畢竟,房地產終歸還是一個金融行業,房價也終歸是一個貨幣問題。

2016年,權威人士在官媒發文: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防範系統性風險,堅決抑制資產泡沫。

金融行業嚴監管的大幕在徐徐拉開,表外轉表外、金融大出清、全行業去槓桿。

2018年6月,萬科喊出活下去,但業界普遍嘲笑,並無反應,更無感知。

用這個標準,快速判斷一家房企是否安全

邏輯之下的反向案例一

站在2017年,絕大多數的房企並未感受到大環境的變化和大時代的拉開,反而是沉浸在2016年樓市的輝煌和史上最佳資料的泡沫中。

甚至,越陷越深。

泰禾,就是一個典型

,沒有認識到2016年的輝煌是時代的產物,不是泰禾的產物,在2017年開始高歌猛進加槓桿,到處併購、拿地,並喊出在2018年要實現2000億。

終於,2000億還沒實現,自己就已經後院失火,2019全面危機爆發。

恆大,也是一個典型

,2016年銷售業績登頂之後,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也沒有理解業績背後是時代的產物,在2017開始瘋狂加槓桿,自2017年開始,每天還息3個億,壓垮恆大。

如今,我們看到了恆大的結局,老許不得不拍賣自己的私人飛機、私人豪宅等,至今已經拿出70多億迴流恆大,支撐恆大活下去。

寶能,和恆大差不多

,都是瘋狂加槓桿、踩著之前金融紅利的慣性,剎不住車,沒有抬頭看宏觀的天,終於,都倒在了金融出清的途中。

華夏幸福,也是一個典型

,2016年,也是華夏幸福史上業績最好的一年,誤以為自己的商業模式很NB,在2017年開始瘋狂加槓桿擴張,把並沒有成功的固安模式全國複製,新鄭、上街、焦作、南洵、嘉善等等,四處擴張。

如今,累計違約已經過千億,覆水難收。

整個閩企其實都是瘋狂加槓桿的典型,一是因為福建人的天性,二是因為閩企之間互相比較互相參照。

這兩年,閩企是最難受的。

三盛、泰禾、福晟已經倒下

,餘下的,排排坐。

用這個標準,快速判斷一家房企是否安全

邏輯之下的反向案例二

上面我們說了在2016年之後反向逆勢加槓桿的反向案例。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在2017至今管理紅利之下的反向案例。

為什麼佳兆業、陽光城、藍光會出問題?

因為,在這個週期中,不瘋狂加槓桿只能說做對了一件事,但如果管理能力提不來,依然難逃被出清的命運。

因為金融在出清,所以,考驗到每個房企身上,就是你的抗風險能力、市場應變能力、產品能力、組織韌性的能力。

來舉佳兆業這個例子,

2020年10月底,在合肥濱湖區,投入11。45億拿了塊地,成本和風險沒控制好,賣完也要虧進去4。3個億,到現在還沒賣完。

2021年6月初,在合肥新站區,投入23。01億元拿了塊地,成本和風險控制更是失控,賣完至少要虧進去8。5億,問題是,專案還不具備銷售條件,資金回攏遙遙無期。

這是什麼問題?

這就是佳兆業的管理問題,拿地、風控、測算、資金使用、投拓等,出了大問題,本質是管理出了問題。

然而,合肥並不是佳兆業的個案,只是一個縮影。

再來舉例雅居樂。

來看鄭州北龍湖。

2016年6月,同一天,榮盛、雅居樂兩家在鄭州北龍湖各拿了一塊地,樓面價都是26000左右。

不管地拿的對錯,做對的產品、做快的週轉,就是了。

如今,榮盛早就已經賣完了,雅居樂還有三分之一的貨量賣不掉,爛自己手上。

為何?

產品出了問題。

規劃的狹長型的複式產品,在市場是完全沒有優勢和競爭力,市場好的時候也不好好賣,加價,漲價,如今市場回落,完全沒有競爭力,只能乾巴巴的等待被市場出清。

從中可以看到,雅居樂從前端的拿地、風控、產品、規劃,到後端的銷售、培訓,整個公司的管理,有巨大的問題。

如果過幾天,雅居樂也出問題了,完全不用驚訝,很正常。

和佳兆業一樣。

綠檔,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綠檔而已。

產品也不行,管理也不行,不出問題才怪。

你不被出清,誰出清?

用這個標準,快速判斷一家房企是否安全

總結

回到現實中,站在2021年底,如何判斷一家企業是否安全?

用兩個標準。

1、是否在2017至今有瘋狂的加槓桿擴張,逆勢而為?有激進風險。

2、能否能兼顧較高的產品能力和管理能力?有較高抗壓能力。

綠城之前的產品力肯定是全國NO。1的,但問題是,綠城一直以來的管理能力不行,所以在2014年賣身融創未遂,後來還是不得不再賣身中交。

如今的陽光城、佳兆業、藍光等出問題,本質上也還是,管理能力談不上卓越,但產品力更是不行,在市場上沒有稀缺,也沒有被需求,只能不斷透支,最終倒下。

我們俯視這個行業,有哪個公司能有效的同時兼顧產品和管理?

產品不錯,銷售狼性。

產品可以,組織高效。

產品進步,組織進步。

也就是說,

當下,能活下去的房企,要具備以下要素。

能兼顧規模效應+產品能力+組織能力。

規模代表著融資能力和話語權。

產品代表著溢價能力和利潤率。

組織代表著效率和快速應變。

除了國央企背後有靠山之外,民企之中,誰有這個特徵?

比如鄭州,不激進,兼具產品和管理的,康橋和建業算不算?

比如全國,不激進,兼顧產品和管理的,龍湖算一個,融創和新城算不算?

我拋磚引玉,其它的,你來補充。

最後刪除了未來可能出問題的企業名單,

公開場合,理解萬歲

,房企也不容易,不想火上加油。

◎作者 | 米公子

TAG: 20162017槓桿房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