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競爭進入“大”時代,萎縮中的貝因美將何去何從?

奶粉競爭進入“大”時代,萎縮中的貝因美將何去何從?

沒有曙光閃現,貝因美業績繼續萎縮。

10月29日,杭州乳企釋出2021年第三季報,期內營業收入5。37億元,同比下降25。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2。5萬元,同比下降33。87%。

第三季報還披露,從年初至報告期末,貝因美營收為16。58億元,同比下降24。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875。0萬元,同比下降23。72%。

從變化情形看,貝因美第三季度的營收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的跌幅相比上半年還在加大。

同一天,光明乳業也釋出了2021年第三季報,無論是第三季度,還是前三季度,這家上海乳企均呈現增收增利的良性局面。稍早時期,伊利釋出第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增幅和利潤都實現兩位數的增長。10月26日晚間,新乳業公開第三季報,前三季度和第三季度都出現雙位數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另一家上市乳企三元股份,亦在前三季度內實現營收增長9。44%,在利潤上扭虧為盈。

當其他4家企業都在歡慶業績增長之時,貝因美的萎縮就顯得特別另類,尤其可怕的是,奶粉市場競爭加劇,貝因美尚未找到有效的復甦之道。

貝因美,何去何從?

止不住的雙降態勢

2021年1月15日,職業經理人包秀飛提前辭去總經理職務,貝因美創始人、董事長謝宏兼任總經理一職。雖然外界對包秀飛任職貝因美期間的表現評述各異,但對貝因美重回“謝宏時代”卻有著共同的美好期待。

除了相信公司創始人的身份有助於穩定軍心,謝宏發出的內部員工信,也顯示出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決心。謝宏在內部信中明確寫道,“千路萬道,銷售先行……在區域市場中構築不對稱戰術優勢,在業務和職能雙向互動中開啟戰略通道,不斷提升區域資源配置效率。”

在行動中,謝宏把改革的第一刀砍向營銷體系——在此之前,他覺得貝因美的決策和執行是兩張皮。謝宏的第一個動作是把“業務代表”的稱謂改為“門店經理”。

這不只是簡單的稱謂轉變,它代表著貝因美營銷思路的大調整:業務代表之前是圍著代理商、經銷商轉,關心的是貨架擺放是否好看、導購著裝是否得體等八要素,謝宏對門店經理的要求更顯”狼性“,希望他們要圍繞客戶展開服務,不僅要對門店的日常經營作診斷,診斷內容包括門店的固定運營成本是否過高、產生毛利的品類結構是否合理等,還要給讓門店良性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奶粉競爭進入“大”時代,萎縮中的貝因美將何去何從?

謝宏依舊未能阻止貝因美業績下滑

謝宏的第二個改革方向,落在降本提效方面,主要包括:嚴格按費率控制各項費用投入,以實現投入產出的良性迴圈;降低固定付現薪酬比例,增大中長期激勵比重;梳理最佳化渠道合作客戶,提高客戶合作效能;同步開拓新零售模式及其他合作模式的增量業務等。

此外,謝宏加大了研發支出,年內先後推出了可睿欣系列嬰幼兒配方乳粉、恬睡奶米糊、多口味米糊,以及面向孕產婦的“成功媽咪”等產品。

這套“組合拳”似乎帶來了扭轉的跡象,最直觀的是奶粉的銷量上去了。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貝因美奶粉銷量為7957。72噸,同比增長7。28%,奶粉毛利率為57。01%,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38個百分點。而降本增效也取得不俗成績,上半年營業成本為5。2億元,同比減少30。74%,營銷費用為3。68億元,同比減少32%,管理費用為8442萬元,同比減少34。36%。

或許因為這些良性跡象,今年5月21日,貝因美召開第八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董事會同意繼續聘任謝宏為公司總經理,直至第八屆董事會屆滿。然而,半年報和第三季報資料都在顯示,謝宏也未能阻止公司營收和利潤的雙降態勢。

奶粉競爭進入“大”時代

三胎政策的出臺,不一定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年輕人不願生孩子的意願,中國新生兒出生率繼續下滑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由此帶來的是奶粉市場規模的收縮。

資料顯示,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零售銷售量由2019年開始下降,預計到2025年將下降至76。49萬噸,2020年至2025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零售銷售量複合年增長率-4。1%。

僧多粥少,中國奶粉市場的競爭勢必更加劇烈。而面對更加不可預測的生存環境,多家乳企都在尋求新的定位。

奶粉競爭進入“大”時代,萎縮中的貝因美將何去何從?

美贊臣中國業務集團總裁朱定平(前排著藍色西裝者)確定了全新的本土化策略

今年,最先撬動奶粉版圖的是春華資本,它在年中宣佈以22億美元(摺合約140億人民幣)將美贊臣大中華區嬰幼兒配方奶粉及營養品業務收歸旗下。這一動作對本土奶粉企業的最大影響,不只是百年洋品牌美贊臣奶粉業務在策略和打法上更趨本地化,它還將和同屬春華資本旗下的君樂寶奶粉有機整合,形成在高階至中低端市場的有效佈局。

10月27日,中國奶粉市場版圖又因伊利戰略控股澳優而再次改寫。

當天,中國乳業第一巨頭伊利宣佈以62。45億港元為對價,透過旗下全資持有的金港商貿間接持有澳優乳業6。21億股,佔後者擴大後股份總額的34。33%,成為澳優單一最大股東。伊利戰略入股澳優,著眼的是必然是對方的奶粉業務,以期在奶粉市場上構建與自己行業地位相稱的位置。

伊利目前有金領冠、珍護、睿護和塞納牧等奶粉品牌,2021年半年報顯示,伊利今年上半年的”奶粉及奶製品“的營收為76。27億元,澳優為42。7億元,如果不出現大的動盪,併購澳優後的伊利體系下奶粉業務的全年總體規模有望超過240億元。6天前,光明乳業也宣佈以6。11億收購青海小西牛生物乳業公司60%的股權,以此完善公司在西部的奶源、產能和市場佈局,進一步擴大規模。

此外,三元股份也在10月28日晚間釋出公告,表示正在積極推出此前公佈的有關12億元收購位於產業鏈上游的北京首農集團集團旗下的牧業板塊資產。今年更早些時候,奶粉巨頭飛鶴收購小羊妙可全部股權、蒙牛收購貝拉米和妙可藍多等

上述資本運作的背後,體現的是中國奶粉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升,其直接後果是市場份額將更多地向巨頭企業集中,他們的行業競爭力則將因此大幅增強。

7月18日,中國奶業協會發布《2021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2020年國產奶粉市場佔有率為54%。這意味著,“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奶粉首次在市場份額上反超進口品牌。有觀點就此認為,中國奶粉市場的競爭主軸將從中外品牌之爭轉變為本土大集團之爭,具體表現為大資本、大品牌和大渠道之間的全方位較量,企業投入的戰略資源將越來越多。

貝因美何去何從

早些時候,謝宏也認為中國奶粉行業必將迎來拐點,那麼,置身行業拐點的貝因美,未來將何去何從?

據其內部信所言,貝因美必須立足奶粉業務,再強化輔食、營養品和紙尿褲。而從官方介紹看,謝宏確定的是以貝因美品牌統領全系孕/嬰/童/成人配方奶粉,以“冠軍寶貝”品牌統領嬰幼兒輔食,以“Kidsclub”品牌統領兒童健康零食,以“Beingmate”品牌統領母嬰營養品,以及以“貝佳滿”品牌統領其他乳製品的五大品牌矩陣。

無疑,貝因美正持續經受著飛鶴、君樂寶、伊利和蒙牛等企業施加的強大壓力,它之所以推出品牌矩陣,概因其想透過奶粉周邊業務來避開直接競爭,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實現增長。

貝因美“希望能儘快回到曾經的行業地位”,然而,它20多億的體量在中國奶粉市場中比較尷尬,在紐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沽空對貝因美的持股後,它又缺乏強援支援,在奶粉主業尚在節節敗退的情形下,貝因美還在分散公司資源發展米糊、成人奶粉和紙尿褲,這種打法未必明智。畢竟,力出一孔,才能利出一孔。

奶粉競爭進入“大”時代,萎縮中的貝因美將何去何從?

貝因美進軍兒童食品市場被認為可能沖淡奶粉認同

並且,奶粉是一個相對專業的品類,消費者的消費觀也愈加理性,貝因美往輔食和兒童食品市場延伸,有可能沖淡消費者對貝因美奶粉專業性的認知。

還值得注意的是,和傳統中的“大吃小”風格的不同,近期乳業併購開始呈現“強強聯合”的案例,很多被併購乳企的實力並不弱小。在此局面下,貝因美會否成為繼澳優之後的下一個被併購目標?

是絕地反擊,還是繼續被市場邊緣化,抑或淪為被併購目標,對於未來的貝因美來說,一切都有可能。

TAG: 貝因美奶粉謝宏營收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