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支招美術館打卡 | 去美術館就像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演出

核心閱讀

· 只要走進美術館、博物館,就一定有收穫,毫無疑問。

· 我認為藝術本身就不是用來懂的,美術、繪畫本質上也不是為了讓你去懂得什麼。去看你能夠欣賞的、喜愛的就好了。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杜鵬飛

與藝術來一場邂逅,把“遠方”變成眼前的風景。如今,在工作之餘去美術館打卡已成為不少人的選擇,但是除了拍照,去美術館看什麼?怎麼看?成了“不虛此行”必須面對的問題。“十一”長假,人民網記者邀請多位美術館、博物館館長介紹美術館打卡專業“姿勢”,解讀如何“看”能有更多收穫。

本期邀請的嘉賓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十一”期間,薈萃精美古代文物的《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示梁思成多個人生側面的《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縱覽古今,蔚為大觀。

人民網記者:首先是“館長薦展”,請您推薦“十一”期間,值得一看的展覽。

杜鵬飛: 策展不易,每個展覽的呈現都是由很多人合力促成。我認為展覽無好壞之分,但有審美不同。不同藝術機構、美術館、展覽館,定位不同、運營機制不同、學術沉澱不同,所呈現出來的展覽水平也有差異。有些展覽可能學術性強,有些專業性強,有些可能是商業性強。對於觀眾來說,選擇前尊重自己的內心,能指引你找到想看的展覽。

“十一”期間,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展覽值得推薦,一個是9月28日開展的《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這個展覽動用了山西省十餘家博物館的珍貴館藏,匯聚311件精品文物,串起了山西省從舊石器時代、三皇五帝、周秦漢唐,一直到明代的文物印跡。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遺存了中國古代古老而精美的一些地面建築,像佛光寺、南禪寺、懸空寺等,我們搬不來,但是,這個展覽會告訴大家,山西古代地下的文物同樣精彩。可以說一展閱盡山西古代文明精華。

此外,8月份已開展的“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受到廣泛關注,展覽展出了362件珍貴文獻資料,你可以看到梁思成大學時代完成的作業品質,還有與林徽因歷時15年,帶領營造學社開展中國古代建築調研形成《影象中國建築史》的中英文對照成果原圖、原稿,非常精美。展覽還配了大量的珍貴照片,很多為首次公開。每天一開館就有很多觀眾從四面八方湧過來,一些來自設計學院、高校的師生專程來看這個展覽。

人民網記者:從館長的角度出發,您對美術館、博物館打卡,是否有具體建議?

答:每個展覽都有一個內在敘事,傳達出一種審美、一種觀點,我希望觀眾都能感受到策展人想表達的審美意願。

從觀眾的角度不能一概而論。對大多數人而言,到美術館其實是一種放鬆方式。不能把獲取知識、讀懂什麼看得那麼重要,也不要有求知的焦慮。在我看來,美術館更重要的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休閒、審美、交流的場所,這也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對美術館、博物館新的定義。

人民網記者:美術館打卡如何解決“看懂畫”的問題?

杜鵬飛:我認為藝術本身就不是用來懂的,美術、繪畫本質上也不是為了讓你去懂得什麼。去看你能夠欣賞的、喜愛的就好了。當然很多觀眾會很認真地想去了解和認知相關的藝術知識,這值得鼓勵,也需要投入一點時間,因為審美的體驗需要積累啟迪。

如果回答如何才能看懂繪畫,如何才能看懂藝術,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問題,涉及到很多領域。大而化之地講,看懂西方藝術和看懂中國藝術需要的知識儲備完全不一樣。比如西方藝術,你要了解不同的發展階段,從古典藝術到文藝復興,再到現代主義誕生之後開啟的紛繁複雜、五花八門的各種藝術流派,至少先要拿一本西方藝術史或者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這樣的書墊底。有了基礎,你再去對感興趣的某一段美術史、某一個藝術流派或者某一位藝術家做深入研究。走到這一步,你已經不是普通觀眾了,至少是藝術發燒友,是某一個時代某一類別藝術的深度愛好者。但是對於其他更多的人,把去美術館當成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舞蹈演出,我覺得就夠了。一件藝術作品、一個展覽能夠給你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已經很了不起了。

人民網記者:您會以什麼樣的狀態去美術館參觀展覽?

杜鵬飛:展覽我經常看,既為工作,也是興趣。尤其是在2014年擔任現在的職務後,一年中我看的展覽數量堪比往年的總和。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看展覽大部分是工作交流的需要以及館際之間的友好往來。另外我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如20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晚清民國這個時期的美術史,我會關注得更多一些,我研究姚茫父,關注陳師曾,對京派美術像金鞏北、肖俊賢、王夢白等大體上有一個基本瞭解,去看跟他們有關的展覽,找研究資料。201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關於陳師曾的大展,還有北京畫院每年都舉辦的齊白石展覽,我會不斷地去看,更多的是去研究和學習。

除了看展覽的內容,我會關注策展思路,會看藝術家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 另外,我還關心展覽呈現的方式,它的燈光、輔助展陳的手段,對作品特點、亮點的捕捉和顯示,總之,展覽本身的設計和製作的方式都是值得我去關心和學習的。

人民網記者:您如何看待數字技術在展覽展示中的運用?

杜鵬飛:數字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新技術新潮流是大勢所趨,我們博物館、美術館肯定會越來越多地藉助這些新技術,包括新媒體、新的傳播手段來助力藝術展陳和學術交流。同時,我也認為到實體藝術空間、博物館近距離地感受和接觸藝術品是不可替代的一種體驗,這也是各種數字技術無法替代的。

另外,畢竟我們已經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到區塊鏈,乃至到“元宇宙”時代,這種虛擬技術、數字化的資源,毫無疑問在生活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也要適應這種時代的需要。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他們伴隨著數字技術成長起來,對數字技術的需求和依賴,將為我們未來策展提供依據。

TAG: 展覽美術館藝術博物館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