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各位茶友大家好,這裡是

茶在端。

熟悉紫砂壺的朋友大概都聽說過一個名字——

時大彬。

對於紫砂歷史來說,時大彬這個人物太重要了。

他是製作紫砂壺的藝術大師,從他開始,紫砂壺的一整套製作技法才正式建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時大彬的傳奇人生和他那雙妙手造就的紫砂瑰寶。

一、青出於藍

時大彬(1573——1648)號少山,又稱大彬、時彬。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他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生平活動期在明代萬曆朝至清代順治朝之間,歷經明清兩朝。

時大彬家境十分顯赫,他是北宋名臣、文學家時彥的直系後裔子孫,還是明代紫砂名家的時朋的兒子。

據說時大彬其貌不揚,看上去和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沒什麼區別。

當時的文人用筆尖刻,有一位徐應雷先生曾經對他的“行狀”多有不恭之詞:

“其狀樸野,黧面垢衣。”

甚至還取笑他不剪指甲,以至把他的指甲印留在了紫砂壺上。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總的來說,時大彬是個不拘小節的性情中人。

他開朗健談,善於結交,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朋友,許多文人、士大夫都是時大彬的至交好友。

走進歷史的深處,我們知道,時大彬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手工藝術開始崛起的時代。

明中期以後,儘管朝政黑暗腐敗,但是江南都市仍是市況繁榮,商品經濟和手工業十分發達,造就了一批中國工藝史上最高創作技法的工藝精品。

明嘉靖年間,流傳著“紫砂四大家”的說法,即

董翰、趙梁、元暢、時朋

四位制壺大師。

時大彬的父親時朋就是明朝“紫砂四大家”之一,也是當時的文化名流。

父親是制壺大師,時大彬自然從小也耳濡目染,在父親的影響下愛上了這門藝術。

時朋對時大彬的要求非常嚴格,兒子既然選擇了和父親相同的事業,就必須青出於藍。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時大彬的心氣比父親還高,雖然父親在紫砂藝術上已經功成名就,但時大彬卻並不太以為然。

在他看來,從技藝上超越父親並不難,難的是將紫砂壺的藝術推向更高的舞臺。

“生吾者父母,知吾者供春也。”時大彬如是說。

時大彬內心真正的師傅,其實是供春。

所謂的供春,就是紫砂壺的“鼻祖”。

供春生於明朝嘉靖年間,最開始是跟僧人學做的壺。

供春是第一位將紫砂壺推廣到社會各階層的制壺大家,也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而出名的匠人。

供春生活的年代要比時大彬早了半個多世紀,二人並未謀面。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但時大彬卻一直奉供春為師父,他仿供春壺仿得神形兼備。

然而,對於時大彬這樣的天才制壺大師來說,效仿別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二、改大為小

時大彬最初喜歡做大壺,用現在的眼光看,應有2500毫升之大。

大彬一向擅制大壺,風格趨於樸實素雅,但做多了,不免重複。

他自己開始不滿意,老是摔壺,別人可惜,他還是摔,做十把壺,留下的,只有一、二把。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當時,時大彬已經小有名氣,凡是經他手製作的紫砂壺,就算是次品,也是價值千金。

朋友們覺得可惜,就勸時大彬不要摔壺,可以把不滿意的紫砂壺送給別人。

時大彬堅決不同意,他覺得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絕對不能流入民間。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因為制不出讓自己滿意的紫砂壺,時大彬變得鬱鬱寡歡,性情也開始有些改變。

朋友們見時大彬整日窩在窯場,於是建議他多出去走一走。

常熟、松江一帶,有時大彬許多朋友,在朋友們的引薦下,時大彬來到了江蘇婁東。

他的這次“婁東遊歷”,不僅改變了他以後的人生,還對中國紫砂壺歷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時大彬的僧帽壺

時大彬遊歷婁東期間,

以壺會友,結交知己。

他遇到了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壺藝收藏家陳繼儒。

陳繼儒對茗壺有很高的鑑賞能力,曾聘請制壺好手蔣時英至家中制壺,然後陳繼儒為之書銘,名工名士,後來世稱“雙絕壺”。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二人結伴同遊期間,時大彬常與陳繼儒討論品茶試茶之奧妙。

一天,陳繼儒建議:

“把壺從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執之、一手捋須吟詩的雅器,那該多好。”

其他朋友也附和道:

大壺儲茶雖然多,但容易走味,提攜品玩也不方便,何不將壺縮小?與己與客,多多方便。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時大彬的圓鈕壺

於是,時大彬開始改制小壺,紫砂壺才由大而改小,改到只有300到400毫升左右。

沒承想如此一改,竟然改出來大名堂。

時大彬新制的小壺端的是素面無華,風骨冷峻,甚合文人心意。

小巧的紫砂壺變成了玲瓏剔透的掌上珍玩,其身價也直線飈升。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時大彬這一變革,將制壺工藝手法和壺型大小規格基本固定下來,並流傳至今。

時大彬的紫砂壺並不力求雕琢,而以樸素的雅緻和整體感見長,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實雅緻,妙不可思。

三、一代宗匠

時大彬的一生度過了約七十餘年,所製作品數以千計,流傳其廣。

有詩為證:

「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

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在《秋園雜佩》中有這樣的記載:

「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

即使是在當時資訊極端封閉的時代,時大彬也已經是全國級的名人了。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時大彬的制壺技藝非常全面,除了將紫砂由大改小之外,在泥料配製、成形技法、器形設計以及銘刻、屬款書法方面,他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時大彬中年時,就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

他精選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製品,形成古樸雄渾的風格。

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在成形技法方面,改進了供春

“斫木為模”

的製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

他還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時大彬聽從文人朋友的建議,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先生也對時大彬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曾在《紫砂陶史概論》中寫道:

“砂藝史上一致推薦的大家,當以時大彬為典範。他的貢獻在於:對砂藝開創時期技藝法則的創造性革新,這是後輩從業者都應該為之歌功頌德的;更重要的是,他為後世留下了驚世傑作,創紫砂藝術陶文化的先河。”

紫砂大師時大彬:引導制壺技術變革的一代宗匠

現代紫砂壺大師顧景舟先生

時大彬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

其中存世的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樑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半瓜水盂等,分藏於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都是無價之寶。

作為400多年前的民間手藝人和最負盛名的紫砂名匠,時大彬僅憑一己之力就掀起了有明一代紫砂界的重大變革。

時大彬當得起“千載一時”“一代宗匠”的美譽,他的作品也配得上“千金不換”的價值。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TAG: 時大彬紫砂壺紫砂大彬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