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關注“”,每天帶你一起學習和成長。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今天是我們2021年讀書營9月開啟共讀的第2周。本期的主題是“思維方式”,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思考,快與慢》。

昨天我們閱讀了本書的第一部分,瞭解了系統1和系統2,在大腦工作時表現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特性,以及它們之間開展協調工作的方法。

今天我們閱讀第二部分——啟發法與偏見,進一步瞭解兩個系統在大腦思考時,會讓人們產生的各種心理反應。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昨天的學習內容。

系統1是全天候24小時線上,且無法關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系統1先出面,而不能繞過系統1直接面對系統2。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因此,當系統1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問題並給出答案時,就沒有系統2什麼事了。

這種配合模式使它們的協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氣解決的問題,絕不多費一分腦力。

系統1也很善於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它在熟悉的情境中採用的套路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但是它也因經驗而存在成見,因此經常犯錯。

系統2,負責抑制系統1因直覺反應產生的衝動,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個人應該都有過強忍著不詛咒別人去死的經歷。

但它通常的做法是,不加驗證地同意系統1的解決方案。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由於系統1和系統2的這種運作模式,導致我們常跟著直覺走而不自知,心理學家們為這些非理性決策而著迷,在經過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後,他們發現了諸多建立在直覺思維上的有趣現象。

01

統計和思維中的偏見是如何產生的

系統1喜歡搶先處理問題,且沒有什麼明辨是非能力,但系統1卻會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做錯,而下意識的在現有的情景資訊下,迅速講述出一個合理的故事,因此我們往往就表現得會忽略理性的統計。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例子可以看出,人類大腦和統計資料之間的複雜關係。

一項研究,對美國3141個縣的腎癌發病率進行了調查。

此時,系統2關注到,腎癌發病率低的縣,大多是鄉村這個事實。因此人們便根據這一發現,很容易的就作出推斷,認為“腎癌發病率低,主要是由於鄉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沒有空氣汙染和水汙染,食品沒有新增劑,保證新鮮”,這一點似乎完全說得通。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但腎癌發病率高的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人口稀少的鄉村,因此,人們又可以很容易作出另一推斷,導致腎癌高發病率的直接原因,是“鄉村生活的貧困——醫療條件差、高脂肪飲食、酗酒、嗜煙等。”

這兩種說法很明顯的自相矛盾了,因為鄉村生活方式,不可能既是腎癌發病率高的原因,又是其發病率低的原因。

這個案例中,腎癌的發病率在各縣有所不同,且是有規律的,本書作者卡尼曼用統計學理論對此作了解釋:相比於大樣本,極端的結果(高發病率和低發病率)更容易出現在小樣本中。這樣的解釋不存在因果聯絡。

也就是說,某縣的人口稀少既不會引發癌症,也不能避免癌症,只會使癌症的發病率,比人口稠密地方的發病率更高(或更低)。這就是真相,沒什麼可解釋的。

可是,我們的系統1非常擅長一種思維模式——自動且毫不費力地識別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絡,即使有時這種關係根本就不存在,它也會這樣認定。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但系統1並不善於質疑。它抑制了不明確的資訊,不由自主地將資訊處理得儘可能連貫。除非該資訊被立刻否定,不然,它引發的聯想就會擴散開,彷彿這條資訊就是千真萬確的。

系統2雖然能夠提出質疑,但它又懶,因為現狀可以同時包含不相容的多種可能性,所以想讓懶惰的系統2一直保持這種質疑,會比不知不覺相信其真實性更加困難。

02

思維中的啟發法引起的偏見

啟發法的核心觀點,是指我們遇到難題時,會自動啟用另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來進行回答,而實際上我們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我們自己置換了原始問題。

我們大腦中的系統1的被啟發,有以下幾種情況:

1。啟發法聯想帶來焦慮

保羅·斯洛維克描述了普通人的形象: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瑣碎的細節左右,並且對較小的可能性,和極微小的可能性,兩者之間差別的感知力不夠敏銳。

在某次相對次要的事件,經過媒體報道,可能會引起公眾恐慌和大規模政府行為,這背後可能是因為“效用層疊”起了作用。

因為次要事件中提到了某一風險,抓住了部分公眾的注意力,這種情感反應本身就是一種宣揚,會推動媒體的跟進報道,繼而會令人產生更大的焦慮,涉及面也開始更大。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例如著名的“艾拉恐慌”,即一種化學物品艾拉,噴灑到蘋果上調節生長週期和改善外觀,結果被報道稱該化學物品有毒,引起了大規模的銷燬蘋果,甚至是蘋果汁的事情,而艾拉這種化學物品,根本不可能引起報道所說的致癌和汙染環境的後果。

由此可見,受到聯想啟發小機率風險,因此大眾的焦慮和恐慌,最後變成公共危機。

透過艾拉事件可見,我們的大腦解決小風險的能力,有一個基本限度,要麼完全忽視風險,要麼過於重視風險,沒有中間地帶。

2。典型性啟發帶來偏見

一個非常明顯的案例,能看懂這種思維:“他學習成績肯定很差,瞧他那一身紋身”。這就是了典型性啟發式的影響,依據典型性做出預測,也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典型性啟發有兩宗罪:第一過於喜愛預測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第二,它對證據質量不夠敏感。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事件在腦海中呈現的輕鬆程度,體現出系統1的啟發作用,那些跟著系統1走的人,更容易受各種可得性偏見的影響,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響的程度更大。

也就是說,人們更容易“跟著感覺走”。

03

能輕易導致思維錯覺的三個心理效應

1。錨定效應

錨定就是一種暗示。

大家都看過趙本山和範偉那個著名的小品《賣柺》吧,劇中趙本山要範偉感受“是不是左腿微微有點麻木?”從而把他忽悠瘸了。

如果有人提起某事,而他的話卻促使我們去看、去聽或是去感受這件事,此時的情形,就可以用錨定來形容。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我們在被問到,這棵樹的高度,是高於1200英尺,還是低於1200英尺時,“1200”這個數字,就會成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的“錨”。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我們猜測這棵樹的高度時,會比被錨定為“這棵樹是不是180英尺”的那群人,要高出很多。

因此,我們要了解的是,錨定數值的高低,會影響到我們的思考,尤其是在交易的時候,錨定數值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成交價。

2。合取謬誤

對琳達的描述是:

A琳達是銀行出納;

B琳達是銀行出納,還積極參與女權運動。

通常人們會選擇B,來確定琳達的形象。透過直接比較,人們總是認為兩個事件的聯合出現,比只出現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此時就出現了合取謬誤。

3。直覺

有些直覺需要依靠反覆訓練得來的技能和經驗,例如醫生一眼就能看出這個病灶是不是有問題。

而有些直覺則會受到系統1的啟發法的影響,用簡單的問題來替代難以回答的問題。

比如當被問湯姆是不是一個好人時,我們常會做出“湯姆是不是對我好?”這個問題來替代判斷,從而回答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還記得《慶餘年》中的那個大惡魔程巨樹,所有人都懼怕他,覺得他是個惡人,唯有滕子京的兒子跟他成為了好朋友,因為他們能在彼此身上,找到對方“對我好”的感覺。

04

控制思維錯覺的兩個小方法

1。貝葉斯定理

貝葉斯定理影響深遠,是以18世紀英國一位名為瑞福倫德·托馬斯·貝葉斯神甫的名字命名的。

因為人們認為他是對研究“如何推斷人們,是怎樣根據證據改變自己想法”,這個問題作出重要貢獻的第一人。

貝葉斯定理詳細說明了最強烈的信念(即基礎比率),應該與證據分析相結合,這樣才能更接近假設而不是偏離到其他方向上。

例如,如果你相信有3%的研究生,是被計算機科學專業錄取的(基礎比率),你還相信,湯姆是該領域研究生的可能性,是其他領域的4倍,貝葉斯定理就會認為,你必須相信湯姆是計算機科學家的機率是11%。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此外,如果基礎比率是80%,那你眼中的新機率就應該是94。1%,以此類推。

關於貝葉斯定理,有兩點我們要銘記在心:

第一,基礎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頭的案例已有證據的情況下依然如此;

第二,透過分析證據得到的直觀印象,通常都會被誇大。眼見即為事實與聯想一致性的結合易使我們相信自己編纂的故事。

2。無偏見預測

想要做出無偏見預測,有四個簡單的小步驟:

第一步,先估測出平均績點的平均值;

第二步,根據你對證據的印象算出與之相匹配的平均績點;

第三步,對你的證據和平均績點的關聯作出估計;

第四步,如果關聯度是0。3,則從估算出的平均績點的平均值中抽出30%,放到與之匹配的平均績點裡。

這個方法以人們的直覺為基礎,但是削弱了直覺的影響,使它迴歸到平均值了。

啟發法思維如何導致偏見?

因大腦思考機制而產生的各種令我們驚歎的現象不勝列舉,第二部分的內容今天就學習到這裡,讓我們來回顧並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大腦中的系統1,往往會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對一件事情做出快速的判斷,但有時這些判斷,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反而會因為系統1的固有習慣,喜歡輕鬆,以及愛講故事的特點,對某件事做出頗有偏見的看法。

這些表現在,我們喜歡在統計資料中尋找可能並不存在的因果關係,錨定效應會對我們的心理數值產生影響,以及啟發性的聯想會讓我們對某件事的看法變得不客觀等等。

讀完今天的內容後,請大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啟發法思維的特點是什麼?它會引起我們的哪些偏見?

好了,今天的領讀就到這裡,期待明天我們繼續共讀,讓閱讀點亮我們的人生!

TAG: 系統我們發病率錨定腎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