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詩人、畫家、書法家。他一生臨創勤奮,各種書體的作品非常多。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對何紹基而言,篆書的根基在金文,隸書的根基是《張遷碑》,行書和楷書則師法顏真卿。篆書是何紹基書法的總根基,其它書體為輔、為緯、為分。以篆書為根基有很多優勢,簡而言之,一是高古之意,二是金石之味,三是圓筆之法。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何紹基的這件“金鐘翠竹”篆書七言聯紙張比較特殊,不太吸墨。用筆時可能比較滑,難度必然增大。也正因為如此,何紹基“鉤腕法”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因為此種執筆法注重澀行、逆行。

不能不說,凡事有利必有弊。誠如啟功針對何紹基的批評,“鉤腕法”的確有違背自然之處。與此同時,啟功對於何氏臨作過多,有時難免力不從心而導致敷衍成篇的批評,這些都值得反思和探討。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此處單說前者。既然“鉤腕法”有不足,像何紹基這般聰明之人,能不知道嗎?那他為什麼堅持一輩子使用,關鍵是,還寫出了很多的精品代表作?這就證明這種筆法確實有獨特之處。

何紹基用“鉤腕法”,一是追求“疾澀”,面對這類不吸墨的紙張,既能發揮優勢,也增加了挑戰性。恰恰從這件作品,更能見識何紹基的功力。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二是追求“以曲為美”,以靜見動。何紹基的篆字,無一直筆,就連起筆也可能偏於一側,動態感非常明顯。行筆中強調處處見變化,無一筆相似。這也是何書的精妙處所在。

不獨於此,何紹基篆書用的是“長線”,所有筆畫皆延長,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但也因此有了更多變化。所謂流動中見遒勁,正是此意。何紹基篆書的起筆,有意“不乾淨”,有時甚至還可能保留牽絲映帶,這實際上是他將行草書的筆法巧妙融入,使得字態更加靈動。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說到本質,何紹基篆書的創作宗旨是“以金寫篆”,臨摹多見金文,創作多為秦篆,以金文筆法來改造小篆線條質量單一的狀況,從字形上來看,何氏篆書上密下疏,符合秦篆規律,以期實現兩者的融合。

何紹基一輩子的嘗試可以概括為三個字:一是“融”,二是“通”,三是“我”。“融”就是打通不同書體,實現相互借鑑,篆書中有行書筆法,行書中有篆隸意味。但要注意,何紹基雖然提倡多體融合,但一直恪守不同書體的界限。篆書中雖有行草筆意,但他始終謹守中鋒用筆。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何紹基花了大量時間臨學金文和《石鼓文》,尤其是金文,同時也受到了鄧石如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何學鄧卻又避開鄧,不直接臨,而是注重方法,這是他的聰明之處,書家要做大我,不能做小我。

何紹基“臨金寫秦”便是一種可貴的嘗試。從當時的形勢來說,篆書家密度極高,都在孜孜以求,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須有與眾不同之面目,所以極力求新,哪怕是求怪,也一定要與別人拉開距離。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啟功對何紹基的批評,所反映的不只是個人觀點的差異,也不僅是技法,而是審美取向。啟功與何紹基的用筆有本質不同。根本原因在於,啟功不涉篆隸。

“不涉篆隸”並不能直接說好或說壞,要看具體的“個案”。不涉篆隸的書法家也有成功者,比如董其昌。

何紹基以“鉤腕法”作書法,啟功竟然看不懂……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篆籀氣”是米芾第一個提出來的,而不是篆書家。米芾是博涉多家的成功代表,個人意識極其敏銳。米芾推崇顏真卿行書,就是因為篆籀氣。何紹基選擇顏真卿的行書和楷書,也是因為這一點。

文:薛元明

TAG: 何紹基篆書啟功篆隸行書